江口沉銀序曲:消失的明皇城與回瀾塔
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回瀾塔與洪濟橋“橋如彎弓塔似箭”
何大江/文
曹勁松/製圖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首關於“江口沉銀”傳說的童謠,在四川彭山一帶流傳了數百年。日前,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第三期考古發掘舉行成果通報會,上萬件以金銀器為主的文物面世。其中,重達16斤、含金量高達95%的“蜀世子寶”金印,引人矚目。張獻忠江口沉銀這臺牽動人心數百年的歷史大戲,再度引起人們的興趣。兩個早已從成都地圖上消失的地名——明皇城和回瀾塔,帶我們走進歷史謎案。
明皇城 城頭變幻大王旗
明皇城,舊址在今日的天府廣場、四川科技館和後子門一帶。所謂“皇城”其實是蜀王府,朱元璋為其十一子朱椿準備的王宮。它始建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歷時八年方成。因為朱元璋對這個兒子的重視、四川在戰略版圖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豐饒的財力支撐,蜀王府之巍峨氣派遠勝於同時代的其他王府。1390年,朱椿就藩四川成都府,成為王府第一代主人。他和子孫在這裡生活了254年,直到下一任主人張獻忠入住。
明萬曆、崇禎年間,王朝風雨飄搖。崇禎七年(1634年)和十年(1637年),張獻忠軍和李自成軍分別圍困成都二十餘日。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部第五次入川,從夔門逆流而上,直撲成都。八月初五,張獻忠大軍抵達成都城下。縣衙門壯勇出身的張獻忠精通心理戰術,他讓人用木頭做了一尊假大炮,以恐嚇城內守軍,使其意志崩潰。另一方面,探知城北有一段城牆為泥土築成,較為脆弱,便悄悄埋下火藥引線。初九清晨,火藥引爆,一聲巨響,城牆崩塌數十丈。八月十五中秋節,末代蜀王朱至澍率妃嬪宮女投井,明朝在蜀的統治宣告終結。
兩個月後,張獻忠在成都登基,建立大西國,定年號為“大順”。張獻忠以蜀王府為皇宮,改正殿承運殿為承天殿,改昭明殿為金鑾殿,意喻皇權天授。然而,“承天”的吉語卻並不能保佑他一直作皇城的主人。
1646年初,皇太極長子、清和碩肅親王豪格偕吳三桂率滿漢大軍進軍四川。張獻忠見大勢已去,決定放棄成都。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成都了,於是搗毀藩庫(國庫),並將城內外的民居、寺廟和衙署付之一炬。曾經見證了張獻忠志得意滿的承天殿、金鑾殿,自然也不能落於他人之手。
蜀王府以磚石建成,摧毀難度很大。其舊址曾是蜀後主孟昶的皇宮,更留下了兩根雕刻精美的盤龍大柱。張獻忠讓士兵在石柱上纏裹棉紗,浸以油脂,再用火猛燒。終於,大柱斷裂,殿堂坍塌。蜀王府終於灰飛煙滅,時為1646年陰曆八月。蜀王府裡的各種金銀珍寶,都被張獻忠帶走。此次出土的“蜀世子寶”金印,即為明代蜀王世子所擁有,是蜀王府歷代世子傳用之珍寶。
皇城的壯麗,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留有記載。他們曾在宮中接受過張獻忠宴請,正殿承天殿“有七十二柱分兩行對立,足壯觀瞻”。然而經此大浩劫的蜀王府,僅僅剩下金水河上的三座石橋,以及橋南的石獅子、紅照壁部分殘垣等少量遺物。
江口沉銀出土物(圖片來源於網路)
回瀾塔 橋如彎弓塔似箭
張獻忠還是明皇城的主人時,聽到一句不吉利的讖言:“橋是弓,塔是箭,彎弓射到承天殿。”所謂橋弓塔箭,橋是錦江上的洪濟橋(古九眼橋);塔則是其南側的回瀾塔。二者皆建於明萬曆年中,為布政使餘一龍組織修建。回瀾塔高十層,在當時屬於摩天大樓一類的建築。拱橋如彎弓,高塔似利箭,再加上“射到承天殿”的預言,讓張獻忠心驚膽戰。迷信的他最自然的反應就是:把箭折了,讓它射不成。
張獻忠下令拆除回瀾塔,並將拆塔所得之磚,在原址上修築將臺。回瀾塔被拆百年之後又迎來重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川總督開泰修回瀾寺,同時在東側建了一座三層高的亭式樓閣,取名同慶閣,民間俗稱為白塔。“橋是弓,塔是箭”的場景,再現於錦江之畔。重新修建的塔,存在了180年,毀於1945年附近棚戶的一場大火。
錦江淘金 民國的冒險遊戲
撤離成都之際,張獻忠搗毀藩庫,將金銀珠玉悉數帶走。清乾隆年間,翰林院編修彭遵泗所著《蜀碧》記載,張獻忠命人截斷錦江,挖下幾個數仞深的大坑,填埋金銀美玉於其中。據傳沉銀之處,便在回瀾塔附近。
“錦江裡埋有金銀珠寶”的傳言有模有樣,“石龍對石虎”的童謠,暗示著這筆財富的埋藏地點。“買盡成都府”是多大的誘惑啊,可“石龍”與“石虎”到底在哪裡?
童謠在民間廣為流傳,衍生多種版本,比如“石龍對石虎”也作“石牛對石鼓”,甚至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歌謠,諸如"金雞對石鼓,值銀十萬五。有人來識破,買個夔州府”,以及“石人對石鼓,黃金五萬五。誰能猜得著,買下重慶府”……張獻忠從成都帶走的那筆財富,多年來一直牽動著世人的心。民國年間,每隔段時間,錦江上都會不斷重演淘金的故事。
1938年農曆九月,曾經當過軍閥的馬崑山牽頭成立了“錦江淘金公司”,一時入股者甚多,其中不乏高官巨賈。挖寶的過程一度讓人振奮,石牛和石鼓居然真的給挖出來了。淘金者也許都覺得“萬萬五”就在眼前了吧?但結局讓人失望,最終的收穫只是幾籮筐小銅錢。
江口沉銀 石龍石虎今猶在
張獻忠拆毀回瀾塔,還留下一個荒誕不經卻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話說拆塔之際,挖出了一塊古碑,上面的篆文不僅預言了回瀾塔的建與毀,還預言了張獻忠最後的命運。
碑文曰:“修塔餘一龍,拆塔張獻忠。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運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炎興元年諸葛孔明記。”文中所謂“吹簫不用竹”,實為一字謎,“簫”去竹字頭,即和碩肅親王豪格的“肅”。《蜀碧》稱,直至豪格率軍於川東鹽亭射殺張獻忠之時,世人才明白這些讖語的含義。
對張獻忠命運的預言,竟是在1400多年前由諸葛亮做出的,這個故事自然荒誕不經。不過,張獻忠被豪格擒殺於鹽亭鳳凰山之事卻見於正史。
《明史·張獻忠傳》載,清兵進軍到漢中之際,降將劉進忠來到軍中,表示願為嚮導。而張獻忠撤離成都之後,又在彭山江口遭遇明參將楊展阻擊。一場大戰,號稱數量達三十萬的獻軍大敗,上千艘戰船皆被燒焚,張獻忠率殘部向東。一日天起大霧,獻軍早起行軍,在鹽亭鳳凰山猝不及防與豪格大軍相遇。一場混戰,張獻忠中箭落馬,趴在一堆柴火下躲藏,被清軍擒獲,斬首。
在江口鎮與楊展的那場激戰中,戰船被焚,船上價值連城的財寶去了哪兒呢?據稱,船上的金銀珠玉及銀鞘盡沉於江底。那筆財富的去處,一直勾動著世人的心。“石龍對石虎”的民謠也應時而生。在這類尋寶故事中,穿鑿自是常事,但石龍與石虎卻是真實的存在。
石龍位於彭山江口鎮石龍村,身長超過17米,身徑0.7米。盤旋於峭壁之上的石龍,龍口大張,怒眼圓睜,神態十分生動。而就在石龍數十米開外,正對著的石虎同樣張口咆哮。據探訪者稱,虎牙歷歷可數。石龍、石虎開鑿於宋代,守護在伏虎寺山門之外。石虎毀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來重造;石龍則因為年代久遠,長時間被泥沙掩埋。1970年代,因修水渠時沙石滑落,巨龍重見天日。
石龍、石虎所在位置,離江口沉銀遺址極近。毫無疑問,在那些激戰的倖存者看來,巨大的石龍與石虎,對於沉沒於江底的無數金銀器來說,具有非常明確的標識作用。
錦江的河床上,並沒有當年張獻忠從成都藩庫帶走的財富。然而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持續數年的考古發掘成果,證明“江口沉銀”傳說並非虛妄。當年的古戰場還埋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引人無限遐想。
【來源:成都日報】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