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宋夏戰爭在宋神宗在位時期再一次達到了高潮,被眾人熟知的就是熙河開邊了,不過在宋神宗後期,也就是元豐四年 ( 1081) ,北宋趁西夏內亂之際,集結了30餘萬大軍分五路大舉推進,意在攻破西夏的根基,靈州、興州,宋神宗有意透過此戰一勞永逸,徹底改變宋夏雙方的戰略態勢,甚至有一戰滅西夏的計劃。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只是宋神宗的計劃太美好,顯得有些脫離實際,趁西夏內亂之機發動進攻沒有錯,只是宋神宗集結西北精銳重兵集團,想要一舉滅西夏的舉動,多少是帶著豪賭性質的,此戰的最終結果也是令宋神宗大失所望,各路宋軍因為各自的利益以及後勤補給問題,大多損兵折將,就投入和獲得的回報相比,這一次北宋的軍事行動是賠本買賣。

觸犯北宋五路伐夏的原因是西夏內部發生混亂,《宋史.外國傳.夏國》有李將軍清者,本秦人,說秉常以河南地歸宋,國母知之,遂誅清而奪秉常政。

當時有人傳言,西夏惠宗被梁太后奪權,還有說是被殺的,其實是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掌控了西夏的權柄,宋神宗決意趁機攻佔西夏的靈州興州,徹底摧毀西夏與北宋抗衡的實力。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可以說宋神宗選擇的時機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高估了西夏內部動亂的程度,所以宋神宗調集西北的重兵集團,分五路大舉進攻西夏。

李憲部出熙河路,種諤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環慶路,劉昌祚部出涇原路,王中正部出河東路,五路宋軍兵力加上董氈帶來的吐蕃軍隊,宋軍集結的兵力不下30萬,這是一次實打實的戰略決戰。

可是最終的結果對於北宋來說卻不盡如人意,李憲所部只是拿下蘭州,將蘭州化為北宋疆域,種諤、王中正因為後勤補給問題各自撤軍,折損兵馬無數,高遵裕、劉昌祚兩路宋軍一度兵臨靈州城下,但是攻城18日未下,反被西夏軍打反擊,遭遇重創,可以說北宋傾盡了大量資源支援的戰爭,所換來的成果太過微乎其微。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其實我們反過來看這一次北宋的五路伐夏軍事行動,在局勢上遠沒有看上去那麼有利於北宋。

第一點,西夏的確內亂,但是面對北宋大軍來襲,西夏並未出現過多倒向北宋的勢力集團。

《宋史.外國傳.夏國》及詔諭夏國嵬名諸部首領,能拔身自歸及相率共誅國仇,當崇其爵賞,敢有違拒者誅九族。

根據這段記載,我們得知,在北宋大舉進攻的同時,宋神宗有意使了一招離間計,也就是向西夏國內散佈訊息,北宋願意支援討伐梁太后的勢力,給予高官厚祿,但是不順從北宋的,破城之日會被誅滅九族。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這是糖加棒子一起上的意思啊,相比這個訊息在西夏也是引起了一定轟動的,畢竟反對梁太后的勢力集團可以趁機獲取利益,但是就戰爭過程來看,宋神宗的計策並未奏效。

不知是梁太后採取了什麼方式應對,還是西夏人在面對北宋大軍來襲時,被迫戰事摒棄前嫌,合力作戰,在此戰中,都沒有什麼西夏勢力倒向北宋的記載,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但是西夏雖然處於一定的內亂中,但是還沒有因為亂而到失去抵抗宋軍的地步。

第二點,宋神宗決定略顯倉促,北宋尚未做好全域性準備,這給宋軍的失利埋下了隱患。

最主要的體現及時糟糕的後勤保障能力,其實無論是打西夏還是打遼國,北宋出征作戰都會面臨類似的困境,只要對手不犯渾,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再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襲擾宋軍糧道的打法,幾乎是一打一個準。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當時梁太后就採取了下屬的建議,面對兵力佔優優勢的宋軍,西夏在戰爭初期主要打的是後勤戰。加之宋軍後勤運輸能力不足,更是加重了前線宋軍糧草不足的困境,民夫苦折運,多散走,稷不能禁,使士卒斬其足筋,宛轉山谷間,數日乃死者數千人

根據歷史記載來看,缺少馬匹的北宋,自然是不捨得用馬匹運送糧食,所以說後勤保障基本靠人力運,這樣的投送能力,且不說途中消耗過大,效率低,只要西夏襲擾宋軍後勤補給線,令民夫四散逃命,就基本上可以癱瘓宋軍的後勤能力了。

所以說宋神宗的計劃雖然美好,但是現實是,北宋在西北雖然擁有精銳的重兵集團,但是缺乏支撐這支重兵集團遠征作戰的後勤保障能力,這也是為什麼要分兵的問題,宋軍分五路大軍征討西夏,不僅僅是為了分散西夏的兵力,還有一點就是幾十萬大軍一同行動,那麼對於北宋脆弱的後勤補給線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在這個隱患存在的情況下,出征宋軍如何保證將士們的口糧呢?那就只有就地補給,能搶西夏的就搶西夏的,搶不到西夏的就只能搶友軍的了?

《宋史.劉昌祚傳》遣昌祚巡營,凡所得馬糧,悉為慶兵所取,涇師忿噪

《續資治通鑑》中正以為鄜延受我節制,前與鄜延軍遇,彼糧皆我有也。

在此戰中發生了兩次比較傷士氣的搶糧事件,一次是高遵裕搶了劉昌祚的糧草,引發了涇原路宋軍將士的敵視,一次是王中正搶奪了種諤所部的糧草,可以說對於後勤補給幾近斷絕的宋軍,所繳獲的糧草不僅是部隊能夠持續作戰,獲取戰功的資本,也是能夠保障部隊能夠有撤回宋軍的基本條件,這個時候發生搶糧事件,可想而知對於被搶兩路宋軍的打擊有多大。

而且發生的搶糧事件中高遵裕有權力節制劉昌祚,王中正有權力節制種諤,也就是說人家有權力搶你的糧,畢竟事情怎麼向遠離前線的宋廷說,那就有太多的合理說辭了,所以劉昌祚、種諤也只能硬吃下這個啞巴虧,想要算賬也等打完仗再說。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但尷尬的是,此次北宋大舉伐夏作戰中,打仗最勇猛,戰績最好的兩支部隊就是,種諤所轄的鄜延路宋軍以及劉昌祚的涇原路部隊,兩支只有能力打擊西夏的有生力量,卻被友軍搶了糧,戰力必然大減,這也為最後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第三點,宋軍將領有人不顧國家大事,只想為自己撈取足夠的利益,致使在戰局方面或逗留不進,或有意掣肘他人建功。

這是宋神宗用人抉擇的問題,高遵裕本就是極其貪戀軍功之人,但宋神宗還是命其統領一路兵馬,宋神宗更是告訴高遵裕,如果在戰場上發現劉昌祚不可用,可以臨陣換將。同時兩路兵馬統帥是宦官,也就是李憲和王中正,可見宋神宗對於此次宋軍出征,還是不能放心大膽啟用有能力的武將。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在戰爭後期中,也是能看出這些將領在戰局上導致的弊端。

《宋史.宦者.李憲傳》復蘭州,城之,請建為帥府。帝又詔憲領兵直趣興、靈,董氈亦稱欲往,宜乘機協助力入掃巢穴......進至屈吳山,營打囉城,趨天都,燒南牟府庫,次葫蘆河而還。

《宋史.劉昌祚傳》城未及闔,先鋒奪門幾入,遵裕馳遣使止之,昌祚曰:“城不足下,脫朝廷謂我爭功,奈何?”命按甲勿攻。

李憲作為一路宋軍統帥,受到詔命前去馳援,進攻西夏的興州、靈州,但是已經奪下蘭州的他,已經無意去馳援他路宋軍了,所以在遭受西夏軍阻隔後,他完全有理由直接撤軍了,安心經營蘭州,這就是最大功績,想要以此為自己撈取功名。

至於高遵裕的做法,相比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派人制止劉昌祚獨自攻城,等到高遵裕率軍抵達靈州城下時,守城西夏軍已經做好了準備,宋軍已然失去了絕佳的攻城機會。

同時高遵裕自恃受寵,否定了劉昌祚先行掃清靈州外圍,也就是集結在東關一帶的西夏軍隊,只要擊敗東關的西夏所部,靈州城就有被攻下的機會,而且宋軍還可以趁勢進攻興州。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只是這也被高遵裕否定,因為他知道,去打東關的西夏軍,那麼功勞要分劉昌祚一半,但是拿下靈州城,這麼大的功勞,自己獨吞一下,那麼他就是宋神宗一朝戰功無人可以的將領了,他能不動心?

而最終的結果恰恰是,高遵裕的一意孤行,導致了圍城18日的宋軍,在城下被西夏軍所擊潰。

第四點,可能是北宋在此戰中最不利的地方,也就是出征宋軍雖是精銳,但缺乏攻城作戰的經驗。

在北宋的對外戰爭中,主要的就是和遼國西夏之間的戰爭了,北宋和遼國自從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後,維持了百年的相對和平,雙方並未發生大規模戰爭,所以北宋中期以後,主要的對外戰爭就是和西夏之間的戰爭。

那麼北宋和西夏之間的戰爭,宋軍主要採取的打法是什麼呢?主要是多建營寨,主要以防禦為主。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而這也就導致了宋軍的作戰風格是,擅長防守,不善於遠征攻城作戰,這是宋軍相對致命的短板。所以在靈州城下,高遵裕說了那句大話,“吾夜以萬人負土囊傅壘,至旦入矣。”

你沒聽錯,高遵裕的計劃是讓將士在靈州城下填土,以此攻城,這就太搞笑了,而且就18日圍城不下的過程來看,他也或許執行了這個計劃,只是完全行不通。

歷史記載中,也出現了宋軍攻城沒有器械的情況。時軍中皆無攻具,亦無知其法者。遵裕旋令採木為之,皆細小不可用。

兩路大軍抵達靈州城下,卻缺乏攻城器具,這不得不說,還是宋神宗倉促之間,決定大舉征討西夏,令各方準備不足,之前主要的防禦作戰的宋軍,那裡有足夠的攻城器具呢?加之中下層軍官都缺乏攻城作戰的經驗,更是令屯兵于堅城之下的宋軍陷入到了危局當中。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最終高遵裕、劉昌祚所部被西夏軍掘開黃河渠水,宋軍以此大敗,至此宋神宗時期規模最大的征討西夏軍事行動宣告失利。

總的來說,此次作戰,宋神宗雖然抓住了西夏內亂之機,但西夏並不處於亡國之亂中,而且宋軍出征過於倉促,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無力保障後期,也沒有足夠的攻城器械,各路將領也懷有心思,少有通力合作,共同抗敵,而且缺乏攻城作戰的宋軍,在靈州城下是弊端盡顯,五路宋軍勞師遠征,徒耗兵力也是在所難免了。

參考資料《宋史.神宗本紀》《宋史.宦者.李憲傳》《宋史.種諤傳》《宋史.王中正傳》《宋史.劉昌祚傳》《宋史.外國傳.夏國》《續資治通鑑》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37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宋30餘萬大軍征討西夏,因4點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經驗極其不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