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宋夏战争在宋神宗在位时期再一次达到了高潮,被众人熟知的就是熙河开边了,不过在宋神宗后期,也就是元丰四年 ( 1081) ,北宋趁西夏内乱之际,集结了30余万大军分五路大举推进,意在攻破西夏的根基,灵州、兴州,宋神宗有意通过此战一劳永逸,彻底改变宋夏双方的战略态势,甚至有一战灭西夏的计划。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只是宋神宗的计划太美好,显得有些脱离实际,趁西夏内乱之机发动进攻没有错,只是宋神宗集结西北精锐重兵集团,想要一举灭西夏的举动,多少是带着豪赌性质的,此战的最终结果也是令宋神宗大失所望,各路宋军因为各自的利益以及后勤补给问题,大多损兵折将,就投入和获得的回报相比,这一次北宋的军事行动是赔本买卖。

触犯北宋五路伐夏的原因是西夏内部发生混乱,《宋史.外国传.夏国》有李将军清者,本秦人,说秉常以河南地归宋,国母知之,遂诛清而夺秉常政。

当时有人传言,西夏惠宗被梁太后夺权,还有说是被杀的,其实是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掌控了西夏的权柄,宋神宗决意趁机攻占西夏的灵州兴州,彻底摧毁西夏与北宋抗衡的实力。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可以说宋神宗选择的时机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高估了西夏内部动乱的程度,所以宋神宗调集西北的重兵集团,分五路大举进攻西夏。

李宪部出熙河路,种谔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环庆路,刘昌祚部出泾原路,王中正部出河东路,五路宋军兵力加上董毡带来的吐蕃军队,宋军集结的兵力不下30万,这是一次实打实的战略决战。

可是最终的结果对于北宋来说却不尽如人意,李宪所部只是拿下兰州,将兰州化为北宋疆域,种谔、王中正因为后勤补给问题各自撤军,折损兵马无数,高遵裕、刘昌祚两路宋军一度兵临灵州城下,但是攻城18日未下,反被西夏军打反击,遭遇重创,可以说北宋倾尽了大量资源支持的战争,所换来的成果太过微乎其微。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其实我们反过来看这一次北宋的五路伐夏军事行动,在局势上远没有看上去那么有利于北宋。

第一点,西夏的确内乱,但是面对北宋大军来袭,西夏并未出现过多倒向北宋的势力集团。

《宋史.外国传.夏国》及诏谕夏国嵬名诸部首领,能拔身自归及相率共诛国仇,当崇其爵赏,敢有违拒者诛九族。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得知,在北宋大举进攻的同时,宋神宗有意使了一招离间计,也就是向西夏国内散布消息,北宋愿意支持讨伐梁太后的势力,给予高官厚禄,但是不顺从北宋的,破城之日会被诛灭九族。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这是糖加棒子一起上的意思啊,相比这个消息在西夏也是引起了一定轰动的,毕竟反对梁太后的势力集团可以趁机获取利益,但是就战争过程来看,宋神宗的计策并未奏效。

不知是梁太后采取了什么方式应对,还是西夏人在面对北宋大军来袭时,被迫战事摒弃前嫌,合力作战,在此战中,都没有什么西夏势力倒向北宋的记载,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但是西夏虽然处于一定的内乱中,但是还没有因为乱而到失去抵抗宋军的地步。

第二点,宋神宗决定略显仓促,北宋尚未做好全局准备,这给宋军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最主要的体现及时糟糕的后勤保障能力,其实无论是打西夏还是打辽国,北宋出征作战都会面临类似的困境,只要对手不犯浑,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再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袭扰宋军粮道的打法,几乎是一打一个准。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当时梁太后就采取了下属的建议,面对兵力占优优势的宋军,西夏在战争初期主要打的是后勤战。加之宋军后勤运输能力不足,更是加重了前线宋军粮草不足的困境,民夫苦折运,多散走,稷不能禁,使士卒斩其足筋,宛转山谷间,数日乃死者数千人

根据历史记载来看,缺少马匹的北宋,自然是不舍得用马匹运送粮食,所以说后勤保障基本靠人力运,这样的投送能力,且不说途中消耗过大,效率低,只要西夏袭扰宋军后勤补给线,令民夫四散逃命,就基本上可以瘫痪宋军的后勤能力了。

所以说宋神宗的计划虽然美好,但是现实是,北宋在西北虽然拥有精锐的重兵集团,但是缺乏支撑这支重兵集团远征作战的后勤保障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要分兵的问题,宋军分五路大军征讨西夏,不仅仅是为了分散西夏的兵力,还有一点就是几十万大军一同行动,那么对于北宋脆弱的后勤补给线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在这个隐患存在的情况下,出征宋军如何保证将士们的口粮呢?那就只有就地补给,能抢西夏的就抢西夏的,抢不到西夏的就只能抢友军的了?

《宋史.刘昌祚传》遣昌祚巡营,凡所得马粮,悉为庆兵所取,泾师忿噪

《续资治通鉴》中正以为鄜延受我节制,前与鄜延军遇,彼粮皆我有也。

在此战中发生了两次比较伤士气的抢粮事件,一次是高遵裕抢了刘昌祚的粮草,引发了泾原路宋军将士的敌视,一次是王中正抢夺了种谔所部的粮草,可以说对于后勤补给几近断绝的宋军,所缴获的粮草不仅是部队能够持续作战,获取战功的资本,也是能够保障部队能够有撤回宋军的基本条件,这个时候发生抢粮事件,可想而知对于被抢两路宋军的打击有多大。

而且发生的抢粮事件中高遵裕有权力节制刘昌祚,王中正有权力节制种谔,也就是说人家有权力抢你的粮,毕竟事情怎么向远离前线的宋廷说,那就有太多的合理说辞了,所以刘昌祚、种谔也只能硬吃下这个哑巴亏,想要算账也等打完仗再说。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但尴尬的是,此次北宋大举伐夏作战中,打仗最勇猛,战绩最好的两支部队就是,种谔所辖的鄜延路宋军以及刘昌祚的泾原路部队,两支只有能力打击西夏的有生力量,却被友军抢了粮,战力必然大减,这也为最后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第三点,宋军将领有人不顾国家大事,只想为自己捞取足够的利益,致使在战局方面或逗留不进,或有意掣肘他人建功。

这是宋神宗用人抉择的问题,高遵裕本就是极其贪恋军功之人,但宋神宗还是命其统领一路兵马,宋神宗更是告诉高遵裕,如果在战场上发现刘昌祚不可用,可以临阵换将。同时两路兵马统帅是宦官,也就是李宪和王中正,可见宋神宗对于此次宋军出征,还是不能放心大胆启用有能力的武将。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在战争后期中,也是能看出这些将领在战局上导致的弊端。

《宋史.宦者.李宪传》复兰州,城之,请建为帅府。帝又诏宪领兵直趣兴、灵,董毡亦称欲往,宜乘机协助力入扫巢穴......进至屈吴山,营打啰城,趋天都,烧南牟府库,次葫芦河而还。

《宋史.刘昌祚传》城未及阖,先锋夺门几入,遵裕驰遣使止之,昌祚曰:“城不足下,脱朝廷谓我争功,奈何?”命按甲勿攻。

李宪作为一路宋军统帅,受到诏命前去驰援,进攻西夏的兴州、灵州,但是已经夺下兰州的他,已经无意去驰援他路宋军了,所以在遭受西夏军阻隔后,他完全有理由直接撤军了,安心经营兰州,这就是最大功绩,想要以此为自己捞取功名。

至于高遵裕的做法,相比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派人制止刘昌祚独自攻城,等到高遵裕率军抵达灵州城下时,守城西夏军已经做好了准备,宋军已然失去了绝佳的攻城机会。

同时高遵裕自恃受宠,否定了刘昌祚先行扫清灵州外围,也就是集结在东关一带的西夏军队,只要击败东关的西夏所部,灵州城就有被攻下的机会,而且宋军还可以趁势进攻兴州。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只是这也被高遵裕否定,因为他知道,去打东关的西夏军,那么功劳要分刘昌祚一半,但是拿下灵州城,这么大的功劳,自己独吞一下,那么他就是宋神宗一朝战功无人可以的将领了,他能不动心?

而最终的结果恰恰是,高遵裕的一意孤行,导致了围城18日的宋军,在城下被西夏军所击溃。

第四点,可能是北宋在此战中最不利的地方,也就是出征宋军虽是精锐,但缺乏攻城作战的经验。

在北宋的对外战争中,主要的就是和辽国西夏之间的战争了,北宋和辽国自从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后,维持了百年的相对和平,双方并未发生大规模战争,所以北宋中期以后,主要的对外战争就是和西夏之间的战争。

那么北宋和西夏之间的战争,宋军主要采取的打法是什么呢?主要是多建营寨,主要以防御为主。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而这也就导致了宋军的作战风格是,擅长防守,不善于远征攻城作战,这是宋军相对致命的短板。所以在灵州城下,高遵裕说了那句大话,“吾夜以万人负土囊傅垒,至旦入矣。”

你没听错,高遵裕的计划是让将士在灵州城下填土,以此攻城,这就太搞笑了,而且就18日围城不下的过程来看,他也或许执行了这个计划,只是完全行不通。

历史记载中,也出现了宋军攻城没有器械的情况。时军中皆无攻具,亦无知其法者。遵裕旋令采木为之,皆细小不可用。

两路大军抵达灵州城下,却缺乏攻城器具,这不得不说,还是宋神宗仓促之间,决定大举征讨西夏,令各方准备不足,之前主要的防御作战的宋军,那里有足够的攻城器具呢?加之中下层军官都缺乏攻城作战的经验,更是令屯兵于坚城之下的宋军陷入到了危局当中。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最终高遵裕、刘昌祚所部被西夏军掘开黄河渠水,宋军以此大败,至此宋神宗时期规模最大的征讨西夏军事行动宣告失利。

总的来说,此次作战,宋神宗虽然抓住了西夏内乱之机,但西夏并不处于亡国之乱中,而且宋军出征过于仓促,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无力保障后期,也没有足够的攻城器械,各路将领也怀有心思,少有通力合作,共同抗敌,而且缺乏攻城作战的宋军,在灵州城下是弊端尽显,五路宋军劳师远征,徒耗兵力也是在所难免了。

参考资料《宋史.神宗本纪》《宋史.宦者.李宪传》《宋史.种谔传》《宋史.王中正传》《宋史.刘昌祚传》《宋史.外国传.夏国》《续资治通鉴》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37 字。

转载请注明: 北宋30余万大军征讨西夏,因4点原因失利,缺乏攻城经验极其不利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