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丑條約》上簽名時,李鴻章留下的這個字,幾乎無人能識!

有人認為,這份賣國喪權的《辛丑條約》太過屈辱,李鴻章不願意讓他的名字伴隨這份條約名聲毀盡,才用一個“肅”字代替。
我們都知道,《辛丑條約》的簽訂直接導致清廷的末路、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李鴻章在《馬關條約》前已經乞骸骨退休,但被慈禧從病床上逼著起來去簽訂這番條約,這是要強了一輩子的李鴻章最不願意承認的一大憾事。

在《辛丑條約》上簽名時,李鴻章留下的這個字,幾乎無人能識!
中國人自古十分重視名聲影響,為了保住最後的尊嚴,他不願意在這份遺臭萬年的條約上籤上自己本名,導致晚節不保。而李鴻章又曾受清廷封為“肅伯侯”,用“肅”代替本名,這種說法似乎也合情合理。並且在條約簽訂完成,李鴻章不久後就去世了,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但實際上在《辛丑》上的“肅”字是一種中國傳統的畫押,即“花押”。是中國古代的草書籤名或代替簽名的特種符號,有些是一種抽象的草書文字,有些只是一個符號為個人專用記號,相當於古代版本的個性簽名。
在《馬關條約》中代替李鴻章本名的“肅”字實際上就是李鴻章的花押。李鴻章的花押也不是隨便的一個影象,而是由他的名字“李鴻章”變形而成的,我們細看可見,上部分是一個“李”字半截,中部是簡化的“鴻”,下部分是一個隱藏的“章”,組合起來的確形似繁體的“肅”字。而中外古代都有花押的傳統,所以用花押代替本名實際上是一種更為正式的方式。

在《辛丑條約》上簽名時,李鴻章留下的這個字,幾乎無人能識!
中國古代的花押始於唐、興於宋、盛於元。古代早有“押字不書名”的習慣,畫押比起傳統的簽名,它具有防奸辨偽的作用。花押作為個人的書寫印章,其比起簽名更加難以摹仿,從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此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所以,一般在重要的文書契約場合中,更加常用的是畫押而不是簽名。
花押也不僅在中國流行,在12世紀中葉的歐洲花押也已盛行。花押是古代歐洲的除簽名外另一種標記形式。在歐洲畫押是一種圖形簽名,表明簽署人的身份和證明某事物的所有權與歸屬和契約的簽訂。並且當時文化普及率不高,認識字的人只佔少數,花押更加具有圖形傳播的辨識度的優勢。

在《辛丑條約》上簽名時,李鴻章留下的這個字,幾乎無人能識!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上唯一一個可以與西方列強周旋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譭譽參半,他在外對抗列強,在內推行洋務,這無疑讓末路的清政府再苟延殘喘多了一段時間。李鴻章更是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由他經手的條約檔案不下數十份,不止是《辛丑條約》,在其他的一些重大的外交條約中也是由“肅”字花押代替,如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

在《辛丑條約》上簽名時,李鴻章留下的這個字,幾乎無人能識!
在議和大會上,李鴻章拖著病體,以其風燭殘年之軀,落筆時心情勢必難以形容,單單用“好面子”似乎揣摩李鴻章的心思似乎太小看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31 字。

轉載請註明: 在《辛丑條約》上簽名時,李鴻章留下的這個字,幾乎無人能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