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大多都是由漢人建立的,身為漢人,統治由漢人組成的國家自然是理所應當,但歷史也曾出現過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五胡亂華時期,匈奴、鮮卑、羯、羌、氐等眾多胡人部落在中原北方地區建立數個政權,更迭交替,紛亂不休,後來還有鮮卑族一統北方,那段時期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此後甚至還出現了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比如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在中華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迅速崛起的蒙古帝國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權,忽必烈即汗位後,建立“大元”政權,不久後徹底滅亡南宋流亡政權,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混亂局面,實現中原地區的統一,“分久必合”,元朝的建立是順應歷史的潮流,只可惜元朝沒有實行好的政治改革,先是疲於對外征戰、窮兵黷武,再是皇位繼承紊亂、政變頻繁,漢化遲滯,發展不前,再是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最終爆發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的統治。
在元朝不足百年的統治時期中,最為關鍵的漢化政策沒有成功,無法安撫百姓和招攬人心,中原百姓對其沒有歸屬感,反而是一直壓迫農民百姓,強徵賦稅,壓迫漢官,難怪農民即使被強權壓迫,百年間還是有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當年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卓有成效,北魏統治者一直迫切地要求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隋唐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清朝的漢化政策更是使得大一統王朝持續了268年,今天就來說一下清朝是如何讓滿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互相融合的。
在漢化之前,清朝統治者首先強行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實早在關外的時候,滿族統治者要求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髮易服,這是作為臣服的標誌,等到入關後,大規模的“剃髮易服”遭到了漢人的強烈不滿和反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剃髮就意味著不孝。
但清朝統治者鐵了心要推行“剃髮易服”,秉持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標準,強權之下,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清朝皇帝為什麼執著於“剃髮易服”?因為當初元朝並未強迫漢人“蒙古化”,造成漢人不服,加上元朝暴政,漢人的起義屢禁不止,元朝才提前壽終正寢。
其實正是因為清初強制的“剃髮易服”才使得數量龐大的漢人削弱了反抗意識和民族意識,在思想上增強漢人對滿人的認同感,如此清朝年間的農民起義是很少的,威脅不到滿人建立的皇權。
從頭髮和衣服上改變漢人,增加漢人對清朝的歸屬感,逐步奴化他們,軟化他們的骨頭和志氣,這一步棋對清朝統治者而言無疑是走對了。
既然有前車之鑑,那麼清朝統治者為什麼沒有想到要將漢語也變成滿語,讓全國上下都講滿語,有什麼能夠比改變母語更加成功的“文化入侵”嗎?同時還可以強迫漢人官員改用滿語,從而滿人官員在朝中佔據重要地位,這更加能維護清朝的統治。比起這些好處,讓漢人沿用漢語的好處更多,否則精明的統治者必定會強制推行滿語,即便會遭到漢人的反叛,也在所不惜。
那就來看看,為什麼統治者任由漢人將自己的語言,甚至將自己所講所用的滿語也改成了漢語。清朝統治者想要永久地在中原土地上立足,滿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相比,滿語顯然不適合傳承文化,滿語只在上層流行,民間都不會寫滿語,靠的是口口相傳,若在數億人口之中普及,根本不方便,而且成本太高,而傳承了上千年的漢語不斷的演化,博大精深,實用性和便捷度都是很高的,是一套完善的語言體系。
這一點,清朝統治者深有體會,落後的滿文根本不值得擴充套件,早從康熙皇帝開始,他就能熟讀中華典籍,乾隆皇帝更是作出了無數的詩篇,這些都是借用漢語才能完成的,直到嘉慶皇帝以後,清朝皇帝基本都不會說滿語了。
《三國演義》手抄本
從上面的《三國演義》手抄本可以看出,滿文有多不方便,簡直可以跟甲骨文難度媲美,普及它成本太高,對維護既有的統治不利。
再說對於想要推行漢化的清朝統治者來說,他們沒有打算壓迫漢人官員,而是要重用他們,科舉考試歷經千年發展,是選拔人才的最有效途徑,民間學子都熟讀四書五經,若是一下子改用滿文,恐怕朝廷就招不到人才了,對於急迫要融入中原的清朝來說,這是萬萬不可的,在清朝數百年間的科技考試中,大多都是漢人學子入榜,我們不要忽視了儒家學說在中國士子和文化人心中牢不可破的統治帝位,孔子簡直是無冕的皇帝,凌駕於皇權之上,而孔子學說的載體是漢語,由此可見,漢語的地位在中原不可撼動。
滿語雖然沒有遍及中國各個角落,但在滿族的發源地東北地區,滿語還是得到了發展,與東北方言融合發展,成為東北方言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漢語的強大,可以融合接納新的文化,如此古代曾經入侵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最終都被中原文化所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