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君權神授
君權神授說是一種神化封建君主專制的一種政治理論,但是漢代的董仲舒君權神授說與最初的君權神授說稍微有些不同。董仲舒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提出的君權神授,他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天人理論。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繼而提出了“天人相與”的理論。這個理論就是認為天和人間是相通的,天主宰了一切。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創造了人,人就應該按照天的意願來行動。從這個理論出發,董仲舒提出了“君權神授”的說法。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就是認為皇帝是天的兒子,他是奉了天命來統治世人的。因此人民要絕對地服從君主,只要是君主喜歡的事,人民就應該無條件的去做。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重點就是強調君權的合理性和神聖不可侵犯性。這種理論讓當時的統治者非常滿意,董仲舒的地位也因此提高了許多。
董仲舒君權神授的理論提出後,對後世有很深遠的影響。比如後世皇帝的聖旨都會寫上“奉天承運”這幾個字,就是為了證明皇帝是奉了上天的命令前來統治世人。不止皇帝做事喜歡說成天的意志,就連普通百姓也是喜歡把自己所做的事說成是上天的意思,比如“替天行道”。中國古代的老百姓都特別相信神佛之類的,而皇帝等人這樣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所做的事神話,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有唯心主義傾向的哲學大師和經學家。他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的思想不僅有利於當時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和社會穩定,也對之後近千年的封建王朝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但是我們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學識淵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艱辛。有一個跟他有關聯的成語“目不窺園”就可以瞭解董仲舒讀書有多刻苦。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相傳一代儒學大師董仲舒自幼便對讀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而且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官僚家庭,家裡面有豐富的藏書,這對於董仲舒來說簡直是沒有更加讓他感到興奮的事情了。於是他夜以繼日地熟讀家中的藏書,有時候讀到入迷處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他的父親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擔憂。為了讓孩子在讀書之餘可以放鬆一下身心,他決定在家後面的空地上修建一個花園,這樣董仲舒在讀書讀到疲乏的時候就有一個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個花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學習,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園的,同時準備各種材料。開始動工的時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請他來到院中觀賞但是他只是捧著書簡,謝絕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時候,小花園已經初具規模了,旁邊的鄰居和親戚家的孩子都來到園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卻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
第三年,花園終於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來到花園觀賞休憩。父母也叫董仲舒出來玩,他雖然點了點頭,卻依舊埋頭學習。在中秋佳節的時候,他的家人都在園中賞月吃月餅,唯有他仍舊捧著書簡不放手。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為一代大家,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董仲舒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這種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而西漢時期著名的儒學大師和思想家董仲舒則在莊子的基礎上,繼承併發揚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天人合一表現的是中國人最基本思考方式和方法,這種思維方式認為天與人不是一種主體和物件的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和整體、扭曲和原貌的關係之中。
董仲舒雕像
具體來說,就是物質世界是處於絕對運動之中的,而思維則是存在在人頭腦中的反映,因此思維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人與物以及物和人之間是相互和諧統一的。
先來看一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漢武帝繼位之後,西漢進入了一個政治和經濟全面繁榮的時期。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統治者需要一種全新的思想學說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也成為了漢武帝執政的指導思想。
在天和人的關係上,董仲舒認為人是由天所創造的,天以自身為參照,創造出了人這一物種。因此人無論是在外形還是跟情感方面都體現了天的意志和規律。同時天在執行之中,產生了陰陽五行,並透過五行來和人溝通。因此,天是一切的主宰者,遵從天的旨意行事是一條基本原則。在這個基礎上,董仲舒提出了君主是天的代表和化身這一觀點,認為人跟天是不能直接溝通的,需要一個“聖人”來執行天的命令,而這個“聖人”就是君主。君主的權力是由天所授予的,君主是天和人之間的一個交流的橋樑,因此天下的人應該尊重並聽從君主的號令,不然就是對天的不敬和冒犯。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之所能夠被當時的漢武帝所接受,是因為他的思想有利於確立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和諧。
董仲舒的故事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不僅僅是著名的思想家,他還是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思想,建立起了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因此董仲舒被譽為公羊大師、儒家大儒。那麼在他的生平中董仲舒的故事又有哪些呢?
董仲舒人物圖
關於董仲舒的故事,據相關歷史資料的顯示中,董仲舒的生平有兩件軼事:“三年不窺園”、“有客老狸”,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兩個故事吧。
第一個故事:“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在很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在年少的時候就非常的喜歡讀書學習,還常常學習起來忘記吃飯和睡覺。而他的父親董太公卻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作息,他決定要在宅子後面建造一個花園,這樣孩子在空餘時間可以來花園溜達溜達,休息一下。在第一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則一邊派人去南方學習如何建造花園,另一邊則著手準備磚瓦等修建花園的材料。初建成時花園裡陽光明媚,他的姐姐曾多次叫他來花園玩,他依然手拿書籍,專心看書。在第二年的時候,花園裡建造了假山,旁邊的孩子紛紛爬上假山上玩。唯獨他頭也不動的書寫文章。在第三年的時候,花園完工,好友前來觀看,可他依舊埋頭於書本中。
第二個故事:“有客老狸”
有一次,董仲舒正在講課,有一位客人前來拜訪,董仲舒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個普通人。客人說:“快要下雨了。”誰知董仲舒跟他開玩笑說:“住在巢裡的知道外面在颳風,住在洞裡的知道在下雨。您如果不是狐狸,那就是鼷鼠。”於是客人就變成了一隻老狐狸。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儒學大師、思想家和哲學家。在他的一生中,曾經提出過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這樣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思想主張。董仲舒一生還撰寫了許多文章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應該是《春秋繁露》了,在這本書中,董仲舒幾乎所有的思想和主張有所提及,可以說是完整體現和闡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理論。
董仲舒雕像
這本著作產生於西漢中期。當時諸侯戰亂頻繁的局面已經基本結束,社會和人民生產生活逐步得到恢復,出現了政治大一統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局面。為了適應當時統治的需要,董仲舒就提出了具有神學傾向的全新的儒家思想體系。他的這些哲學思想基本都在《春秋繁露》得到了體現。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春秋繁露》一共有17卷,82篇文章。因為書中所留下的文章的名字和史書《漢書·藝文志》和《漢書·董仲舒傳》中所記載的並不一致,因此後人也曾經懷疑過書中有些文章並不是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春秋繁露》這個名字是後人根據董仲舒流傳下來的文章彙集而成的,署名是彙集者自己新增的,這個書名一直要到隋唐以後才出現。
目前現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的版本,是在南宋嘉定四年即公元1211年的江右計臺刻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而這本書進行註釋的的書籍也有很多,其中最詳盡的應該是蘇輿所注的《春秋繁露義證》。
《春求繁露》這本書是董仲舒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研究此書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位西漢的著名學者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在中國古代近千年的歷史程序中,曾經出現了許多閃爍著耀眼光芒的學者和思想家,他們依據當時社會和時代的變化及變遷,提出了許多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和發展的思想主張,這些主張不僅有利於鞏固統治者的地位,而且對後世也產生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西漢時期,就有這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學識淵博和治學嚴謹的著名學者董仲舒。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最重要也是對後世影響最深刻的便是針對當時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董仲舒的這一主張的主要理論來源是戰國時的陰陽家鄒衍,他認為歷史中朝代和政權的更替是由五德執行來決定的。當時董仲舒對這一理論進行了修改,他認為朝代的更替是依據“三統”,即黑統、白統和赤統來依循的。
他的第二個思想主張是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權神授”理論。在漢朝以前的歷史中,所有君王的君位都是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當時西漢的開創者是一個平民,他要君臨天下不僅需要軍事和政治上的支撐,更需要一種理論來加以強化他的帝位。董仲舒就因時制宜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他認為一個國君的統治不僅來自於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來自上天的旨意,這就為君權神授統治權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第三點就是為人處世方面,提出了“三綱五常”。其中“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五常”則是指“仁、義、禮、智和信”。這一理論一直被後世所沿用和繼承,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和規矩。
從當時的情況來說,董仲舒所提出的這些理論無疑是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但是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理論都是錯誤和嚴重壓抑人的個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