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簡介
安史之亂是唐朝一個十分重要的事件。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是唐朝一個由強盛變得弱小的一個時間點。
安史之亂形勢圖
安史之亂髮生的地點如果是換成現在的中國的話,應該是在中國的北方。這件事開始的時候是在公元後755年的12月,一般認為這件事的結束時間是在公元后763年的2月。大概是經歷了8年的時間。
安史之亂有兩方作戰,一方是唐朝,另一方是大燕。唐朝那一方是由李隆基、郭子儀、高仙芝、哥舒翰這些人做主要指揮的。大燕的那一方是由安祿山、史思明、史朝義、安慶緒這些人做主要的指揮。最後獲勝的一方是唐朝。雖然唐朝一方是獲勝了,可是自身的力量開始衰敗了。地方原來是不敢去冒犯中央的,經過了這一件事之後,地方也敢開始反抗中央,地方的勢力希望自己能夠代替李氏家族,統治全國。
唐朝能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前累積的財富。還有就是兵力還是充足的。在安史之亂的中期時,唐朝大概是還有60萬的兵力,大燕只有30多萬的兵力。這時,唐朝的兵力大約是大燕的2倍。這樣,只要唐朝計程車兵們不是老弱病殘,就不會輸給大燕。
關於安史之亂的結束還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結束,是因為楊貴妃的死給了對戰雙方一個緩和期,大燕那邊很滿意這個結果,就這樣楊貴妃的死促進了這次戰爭的結束。
安史之亂時間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
安史之亂場景模擬圖
安史之亂的發生的時間是在唐朝的中期。要說具體的時間的話,安史之亂是從公元后755年的12月16日這一天開始的。結束時間是在公元后的763年的2月17日。這是一場持續了很長時間的一次叛亂。
關於安史之亂的時間是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的,一般都是認為是在755年這一年發生的,這一年還是被稱之為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結束的時間也沒有什麼爭論,普遍認為是在763年,那一年是被成為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的那一年,不僅是結束了叛亂,也結束了唐玄宗對於唐朝的統治。由唐玄宗的兒子繼位,唐玄宗被封為皇太祖。
這前前後後長達八年之久,直到763年才得到了平息。中途甚至唐玄宗逃出皇宮去避難,這可見當時叛亂一方的勢力是多麼的強大。不過最後還是被平定了。這次安史之亂給唐玄宗的傷害不僅有那麼多年受的磨難,還有失去他最愛的女人的感情上的傷害。
那麼長時間的叛亂,這帶給國家的傷害是十分巨大的。如果這次的叛亂能夠早一點結束的話,那麼在結束之後的唐朝說不定就不會那麼的衰敗。
安史之亂的是在唐朝的中期,在唐玄宗的統治末期,甚至可以說安史之亂結束了唐玄宗的統治。那755年到763年的叛亂可以說是拖垮了一個唐朝。
杜甫安史之亂的詩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盛衰的分界點,安史之亂之前,唐朝一派祥和繁盛,等到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朝政權逐漸沒落。經歷過安史之亂的詩人,大多都寫過反映現實主義的詩句。其中杜甫安史之亂的詩尤為著名。《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所寫的五言律詩,杜甫在這首詩歌作品中,反映了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國家凋敝,百姓流離失所的景象。
春望
《春望》作為杜甫安史之亂的詩,它具有極高的寫實意義和歷史價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是詩歌的全部內容,透過詩句的描寫,便可看出經歷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極具衰敗之景。這首詩歌運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將國家的凋敝一覽無遺的展現在了世人面前。詩句開篇,作者以“望”字點題,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情。
這首詩歌是杜甫登高望遠的作品,詩人先用遠望的視角,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國破”、“草木深”的場景。經歷戰爭後的唐朝國土,如同垂危的老者一般,已經失去了生機與活力,作者以“草木深”三個字,刻畫了人煙稀少,百姓流離失所的場景。詩人看見凋敝的情景,內心非常難受,不禁流下了縱橫之淚。杜甫不禁感慨,唐朝什麼時候才能振作起來。透過這首詩歌也可看出詩人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安史之亂楊貴妃
楊貴妃是中國的“四大美女”之一。形容一個女人是十分美麗的成語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其中“閉月”指的就是楊貴妃。楊貴妃之所以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一個名稱,不僅是因為她成為了傳說的美貌,還是因為她給唐朝造成的影響。這件事就是安史之亂。
賜死楊貴妃插畫
楊貴妃不僅是這件事件的開頭,也是這件事的結尾。安史之亂會發生,其中一個原因或者說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唐玄宗專寵楊貴妃而不理朝政,使得國家當時的情況很是混亂。這就引起了地方的不滿,也可以說,這就是一個發動叛亂的可乘之機。於是安祿山就在雲南發起了叛亂,並自己稱帝。女人在歷史中,不是一個霸主,就是一個禍水。楊貴妃就是生在唐朝的禍水,這個禍水引起了安史之亂。不過楊貴妃也只是一個女人罷了。
安史之亂起於楊貴妃,也終結於楊貴妃。當時燕君已經兵臨城下。唐玄宗只好帶著楊貴妃逃走,可是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次的叛亂沒有被平息。叛軍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要處死楊貴妃,於是,在馬嵬坡那個地方,唐玄宗忍痛賜死了楊貴妃。這就是這場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楊貴妃的死不僅是給了叛軍一個交代,也激勵了唐軍計程車氣。從這個時候開始,唐軍就開始大敗燕軍,最後贏了。
楊貴妃是這場安史之亂的一個最重要的角色,不過說到底,也終究是一個可憐的女人。
安史之亂郭子儀
安史之亂郭子儀是唐朝著名將領,在平定安史之亂中,郭子儀做出了重要貢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立馬讓郭子儀率兵鎮壓安祿山叛亂。不久後,郭子儀率兵前往山西右玉縣,斬殺了安祿山部下週萬頃,成功收復了右玉縣。隨後,郭子儀在河曲擊潰了叛軍周秀巖,併成功收復山西大同等地。
郭子儀畫像
唐玄宗得知這一訊息後,加封郭子儀為御史大夫,以示獎勵。公元756年,叛軍再次集結起來,並佔領了河北一帶。在唐朝將領李光弼的奮戰下,收復了常山,而後郭子儀率兵前往井陘關,和李光弼一同抗擊叛軍。在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合作下,擊破了叛軍史思明的隊伍,隨後收復了藁城。等到郭子儀返回常山時,叛軍史思明再次集結兵力尾隨郭子儀。郭子儀派遣騎兵輪番對抗史思明叛軍,等到史思明叛軍疲憊時,郭子儀一舉擊敗了叛軍隊伍。
此時叛軍首領安祿山聽聞郭子儀已經收復了河北大部分地區,於是派遣精銳部隊前往河北增援。郭子儀在叛軍援兵到來之前,先擊破了史思明部隊,而後又在嘉山擊潰了叛軍援兵隊伍,史思明自知無望,便逃回河北定州。正當郭子儀準備率兵北征范陽時,聽聞唐玄宗已經進入蜀地,而李亨即將即位稱帝。得知訊息的郭子儀急忙和李光弼奔赴蜀地。郭子儀前往後,被唐肅宗李亨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讓他繼續率兵南征。後來,安史之亂郭子儀平定了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