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草根皇帝劉邦與朱元璋,為何白手起家的帝王總能對功臣趕盡殺絕

由 藍樹芬 釋出於 經典

導語: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湧現出了許多偉大的帝王,他們都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複製的貢獻。與此同時,他們的帝王之路卻不是那麼好走的。這一路上沒有鮮花與掌聲,只有荊棘與危險。為了登上帝位,他們的腳下都佈滿了屍山血海。儘管如此,他們卻也堅持著在這條孤獨且不能回頭的路上走著。為了這個萬人之上的位置,他們不得不放棄了許多普通人該有的情感。漢高祖劉邦,在開闢大漢王朝之後,因為對韓信''畏惡其能'',於是給了他一個''欲加之罪''把他除去;草根出身的農民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卻將一路陪他戰鬥的功臣幾乎屠戮殆盡;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登上帝位,不惜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親李淵退位。凌厲的手段之後,是一個個盛世拔地而起,那麼這些狠辣與冷酷,是否真的是一個合格統治者必要的條件呢?

一、天子萬年,安家定邦

漢高祖劉邦,出生於一個農家,甚至還是一個不怎麼上進的農民,被父親責罵後也依舊我行我素。他初入仕時只是沛縣的泗水亭長,這時也絲毫看不出他有一統天下的才能。一切開始的契機,應該是他因為釋放邢徒而不得不亡匿與芒碭山中。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集合了三千弟子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


圖一:劉邦像

劉邦在沛縣當亭長的時候遇到了蕭何,並與之成為了至交,甚至可以說蕭何對劉邦有著知遇之恩。陳勝吳廣起義之後,蕭何極力勸說縣令將逃亡的劉邦召回。在當地民眾將昏庸無能的縣令殺掉之後,他又鼓勵搖擺不定的劉邦主動自薦,當沛縣的領導者。

劉邦對蕭何的評價有一句''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從這句評價看來,蕭何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全能的將才了。他還在韓信只是一個無名之輩時,就向劉邦舉薦了他,還有之後的''月下追韓信''足以看出他伯樂的才能和對劉邦的忠心。可以說,蕭何在劉邦統一天下的路上做出的貢獻是不可比擬的。甚至,沒有蕭何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漢高祖。但就是這樣一個忠心又有能力的臣子,卻也不可倖免的遭到了君主的質疑。

但蕭何卻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化解了劉邦的懷疑。劉邦不放心蕭何在關中的影響力,他就把自己的家人送往戰場;當劉邦想要除掉韓信時,他堅定不移的殺掉了對他信任有加的韓信;當劉邦忌憚於蕭何在百姓中的影響力時,他馬上做出了''欺壓百姓''的姿態,用自汙的方式來自保。以上種種手段,讓蕭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

圖二:蕭何像

但是與他一樣功高震主的韓信,就沒有如此幸運了。韓信在前期憑藉自己卓越的才能獲得了劉邦的重用。在攻打趙國時,他背水為陣,大破趙軍,生擒趙王歇。攻打齊國時,他趁齊國對漢軍放鬆警惕時,用巧計發動猛攻,又滅了齊國。見到這一切的項羽十分惶恐,於是派武涉去遊說韓信,想讓他投靠自己,但卻被韓信拒絕了。最後,韓信還是用自己的才能助劉邦擊敗了項羽。到此還是能夠看出,韓信還是十分感念劉邦對自己的重用和與信任的,對劉邦也是充滿尊敬與忠心的。


圖三:韓信

劉邦建立漢朝時已是年過半百,步入晚年時對於當年與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功臣的猜忌日益嚴重。為了鞏固皇權,他便開始採用一些手段清理異姓王,首先被處理的就是韓信。當有人告發韓信謀反時,劉邦就已動了殺他的念頭。第一次他採取了陳平的計策,在諸侯王聚集到陳縣時抓住韓信問罪,但卻因為沒有切實的證據,就只能放了他,但卻把他降成了淮陰侯。第二年,呂后採用了蕭何的計策將韓信騙入宮中,最後將他斬殺於長樂宮鍾室。韓信的這個結局,只留下了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唏噓。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帝國破,謀臣亡。自古以來,開國的功臣似乎都逃不出這樣的結局。但是對於韓信,劉邦似乎真的有非殺他不可的理由。韓信是''兵仙'',是''神帥'',是第一次見到劉邦就敢說自己要當大將軍的人。他的才能與抱負,讓劉邦心生畏懼。漢朝建立時,劉邦已是中年,而韓信卻只有三十五歲,他還有大把的時間和能力,而劉邦卻沒有。劉邦是害怕的,他害怕自己的子孫沒有能力去制住這樣一位有能力,有野心,有功勞的老臣。所以他不得不先下手為強,以絕後患。但是劉邦在除掉韓信之後,就覺得輕鬆了嗎?我認為不是。韓信是他一統天下這條路上的謀士,更是兄弟。兩人在這一路上同生共死的情誼,始終是無法磨滅的。在得知韓信死後,劉邦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他覺得韓信的死是可惜的,甚至是會讓自己覺得悲傷的。但他是不能後悔的,因為他是帝王。為了守住這來之不易的江山,為了自己的子孫能不被牽制,他必須要做出這樣的選擇。這是一個帝王必須要肩負的責任與孤獨。

二、縱橫亂世,利璋誅元

元末明初,中國大地滿目瘡痍。氣候異常惡劣,導致各處饑荒不斷,百姓只得各處逃難。加上蒙人對各個人種進行了殘酷的等級劃分,使得各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於是,人民紛紛揭竿起義,希望能擺脫元朝殘酷的統治。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局裡,四處危機四伏,卻也充滿了無限的機會。朱元璋就在這樣一個危險與機遇共存的亂世中,憑藉自己的能力,殺出了一條血路。


圖四:朱元璋像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最後成功創業的典範了,他的''白''不單單是缺少創業資金這麼簡單。他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卻因為瘟疫和天災失去了家人。於是,還不滿十六歲的他選擇了出家,儘管在寺廟裡只能幹最下等的活,但好歹還能有口飯吃。可惜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就發生了全縣大饑荒,寺廟裡也沒有了糧食,住持只得把寺裡的僧人遣散,萬般無奈下,朱重八又踏上了逃亡之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獨自遊蕩了三年。在這三年中,他嚐盡了人情冷暖,見識了無數赤裸的人性。為了活下去,他在街頭乞討,甚至進入人家家裡偷盜糧食與錢財。在這亂世之中,乞討與偷盜似乎都是司空見慣之事。此時的朱重八,只是這亂世的芸芸眾生之中,脆弱、卑賤而又毫不起眼的一個角色罷了。

這三年的流浪生活,將他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變成了一頭冰冷而又靈敏的猛獸。見識過更多人性黑暗面與炎涼世態的他,更加理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含義。在江湖中漂泊,人們都崇尚以暴力解決問題,這也就讓朱重八養成了狠厲而又冷漠的個性。一個契機,讓他加入了郭子興紅巾軍,從此走上了武裝反抗強權,最後成為大明開國明君的道路。他將名字改為朱元璋,實際上是''誅元璋''的諧音,表示了他希望當一柄誅殺元朝的利器,給百姓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在他登基之後,就開始積極地整頓吏治,肅清官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讓他落下''暴君''名頭的''洪武四大案''。第一個案子是''空印案'',早年間朱元璋看到了許多蒙古貴族徇私舞弊的各種行為,對政治上欺騙的行為深惡痛絕,於是就藉著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空印文書,開始大規模整頓吏治。整個過程,殺了七八萬人。可見,多疑的朱元璋是把所有潛在的和表面的懷疑物件一次性清理乾淨了。整個過程雖說血腥,但官場上也變得乾淨透明瞭許多。


圖五:空印案

第二個案子是''胡惟庸案''。胡惟庸是一路陪著朱元璋打下江山的開國功臣,也是明朝最後一任中樞丞相。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到朱元璋這裡也不例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坐上了皇位的他,卻發現自己還是要受制於人,於是他心生一計——廢除丞相制度。他用了七年的時間,一步步縱容著胡惟庸,直到他逐漸變成了一個權傾朝野,獨斷專行的權相。洪武十八年,有人告發胡惟庸謀反。此時朱元璋覺得時機成熟了,便把胡惟庸一黨一舉殲滅。在此案中受到牽連的還有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三萬餘人。至此,中國具有丞相的時代結束了,皇權也進一步得到了加強。


圖六:胡惟庸像

剩下兩個案子分別是''郭桓案''和''藍玉案'',這兩個案子同樣也牽涉了數萬人,但起到的政治意義卻是不可忽視的。朱元璋最是痛恨官員貪汙,對貪汙的官員都處以極刑。可即便已經如此,郭桓等人仍舊知法犯法,於是朱元璋就採取了更加狠厲的手段整治貪官汙吏。據統計,郭桓案結束之後,整個六部基本就只剩一兩個代表了,可見整治力度之大。而朱元璋處理藍玉的初衷,則是與劉邦處理韓信的原因相差無幾——朱元璋擔心自己的子孫沒有能力震懾住這位居功自傲的臣子,於是就先替朱允炆把這個障礙處理了。但是很顯然,藍玉並不是最後一個被處理的障礙。緊隨其後的,還有夏侯周德興、穎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至此,跟隨朱元璋的一眾開國功臣差不多也就被肅清的差不多了。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中國歷史上''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典型代表,早年間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教會了他''無毒不丈夫''的道理。他的狠辣與決絕,使得他能帶領人民推翻元朝的統治,處理起昔日的功臣來,也絲毫不見手軟,這才有了政局一片清明的景象。出生於底層的朱元璋,更能體會百姓生存的不易,這樣一位皇帝,對於官員來說,可能是一位暴君,但對於百姓而言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動盪的時局造就了他狠辣的手段,而這些手段卻也為後人開闢了一個強盛的大明王朝。

結語

歷史中的皇位之爭大多都是殘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能登上皇位的明君,往往都是最為心狠也最為果決的,他們都擁有著比別人更高的覺悟。可見,成大事者必先要犧牲比別人更多的東西,心狠手辣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畢竟,只有到達了那個高度,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能,才能造福人民,成為萬世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