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是周朝八百諸侯國中最為奇特的一個國家,他的國民是殷商遺民,而公室卻是周朝王室後裔。衛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臣民就是原來的殷商遺民,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公元前1115年周公旦封自己的小弟弟康叔於衛,衛國正式建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將衛君角貶為庶民,衛國徹底滅亡。
周武王擊滅商朝後,不到一年就樂極生悲而死,王位傳長子姬誦,國政由弟弟姬旦攝政。商紂王雖然死了,但是商朝的殘餘勢力還很強大,特別是東夷地區商軍勢力極大。當時商朝的核心地區朝歌被一分為四,分別由紂王的兒子武庚(商國)、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邶國)、蔡叔(墉國)、霍叔(衛國)統治。武王死後,姬旦攝政,武庚聯合三監及商朝殘餘勢力發動叛亂,意思圖推翻周朝。
姬旦被儒家稱為聖人,那可不僅僅是因為他建立了禮樂制度,更是因為姬旦文武雙全,戰功赫赫又道德高深。三監之亂一起,姬旦親率天子六軍出擊,一舉擊潰叛軍,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廢霍叔,恩威並施,大棒跟胡蘿蔔兼用,很快平定了三監之亂及商朝殘餘實力。
對於朝歌的殷商遺民,姬旦創造性的提出一國兩族制:殷商貴族微子啟(紂王長兄)封在宋國,宋國公室為殷商貴族,臣民為周人;殷商平民被劃歸入衛國,衛國公室為周王室直系後裔,也就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姬旦的九弟康叔封。宋衛兩國都是商周的結合體,這為周商兩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康叔封到衛國後,謹遵哥哥姬旦的教誨,治理衛國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用商人的政治來貫徹周法,這個方法十分成功。姬旦對這個弟弟十分喜愛,專門寫《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治國文章給他,這三篇文章被儒家視為治國經典。西周時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
值得一提的是衛國的都城雖然是朝歌,但是跟商朝的朝歌不是同一回事,商朝的朝歌已經被姬旦夷為了平地了;衛國的朝歌是在廢墟附近重建的。 在周王室看來朝歌是一個邪惡之地,那裡有太多周人被做成了人祭,包括姬旦的大哥伯邑考,在史書的記載中伯邑考被做成肉羹分發給諸侯們吃了,周文王本人也吃了。
衛武公是衛國曆史上一位聖德之君,他年輕時護送周平王東遷,後來又跟秦國合作討伐戎人,因此周平王將衛國的國格從侯國提升為公國,衛國從春秋時期開始為公國,西周時代只是侯國。衛武公助秦伐戎也成了將來秦國善待衛國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正應了那句古話,祖先之德,蔭及子孫。
衛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九十五歲,時常自省,博採眾諫,能與臣民共勉,頗有賢君之風。衛武公自已作詩自勉: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溫溫恭人,維德之基。衛武公死後衛國民眾作《淇澳》詩歌頌他: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以衛國的資本,完全可以成為春秋霸國,但是天不佑衛,衛國發生內亂,諸子爭位,最終淪為三流小國。姬重耳流亡時經過衛國,當時的衛成公沒有禮遇重耳,後來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姬重耳成為晉國國君,也就是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國發兵救宋,想借道衛國,衛成公不允;晉軍救宋後想在衛國暫時休息下,衛成公又不允。於是晉軍攻衛,裂其土給宋國,衛成公逃到周王室請天子調解此事。經晉國一陣打壓,衛國國勢更衰,實力更差。
對於孔子私下會見南子,子路十分不高興,他認為老師不應當去見這個妖豔的女子,並質疑孔子是否被南子的美色所迷惑。孔子對此事表態為: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後來子路受南子之請到衛國當將軍,負責保護衛出公,在內亂中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在扶正帽子時被亂兵擊殺。孔子聽聞子路死了,悲傷不能自己,子路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
戰國時代七國相互兼併更加厲害,衛國先後遭到齊國、趙國的蠶食,國家進一步縮小,並最終成為魏國的附屬國。衛成公十六年,衛鞅入秦為相,協助秦孝公變法強秦,衛成公則自貶國格,國格由公國降為侯國。衛鞅在秦國變法21年,將弱秦變為強秦,一個古老而衰弱的國家浴火重生,大秦橫空出世,開始以統一華夏諸國為目標。
衛國商人呂不韋入秦為相,權傾朝野,但是他沒有被封為君,僅僅是封為文信侯。衛國人呂不韋對於秦國十分重要,他從秦昭襄王晚期一直執政到秦王政親政,可謂是四朝元老,沒有呂不韋,秦國很難統一天下。衛國雖小,多出能人,衛鞅、呂不韋皆衛國不世之才,卻盡為秦用,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野史中秦王政的王后是公孫麗,而公孫麗是衛國一位將軍的女兒,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並沒有廢除衛國祭祀,而是將衛君元遷到野王縣安置,繼續祭祀衛國宗廟。秦始皇不廢黜衛國,筆者認為絕不是因為一個女人的原因,而是要堵住天下悠悠眾口,至少我大秦還保留了一個諸侯國,這個國家有商周兩朝的血統。秦二世當了皇帝后,只幹了一件正事,就是將衛君角貶為庶民,讓衛國的祭祀徹底斷絕。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