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遊戲力》:和孩子共享遊戲時間,開啟創意教育的大門

給孩子報了幾萬塊錢的早教班,還沒有上幾節課,就傳來了早教機構停業的通知。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

在南京就有這樣的事情,李女士家的寶寶就讀在瑪利婭•蒙特梭利銀億東城校區,這個早教學校主要針對的是0-3歲幼兒的早教和託管,李女士一次性交了32000多元報了10個月的早教班,結果才上了半年就被通知早教機構停業。最後李女士和多位家長一起去機構門口討要說法,卻找不到相關負責人,最後只能報警處理。

可見,早教是家長們現在普遍關心的問題,但是早教又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報名早教的家長們大多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同時又想要透過專業的早教機構來提高孩子的各種能力,讓孩子提早掌握一些“小本領”或者提升孩子的創意力。

想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家長們不需要花費大量金錢去早教機構,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培養孩子們的能力,想知道如何操作可以看看《藝術遊戲力》這本書。

《藝術遊戲力》主要是法國創意教育的理念。在法國,孩子在牙牙學語到上學之前的這段時間,家長和老師會用遊戲的形式學習畫畫,讓孩子透過繪畫和做手工等方式來感受世界,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圖書封面

《藝術遊戲力》的作者是韓國人辛有美和法國人西多妮·本茨。辛有美一開始和大多數家長們一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積極報班,每天都手忙腳亂,叫苦不迭。直到來到了法國,深入瞭解了法國的啟蒙教育才發現,啟蒙並不需要特定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要透過早教班。在生活中,給夠孩子五感的體驗,讓孩子自由地表達,就能激發孩子多元的潛力。

現在大部分家長既希望孩子能早早培養各種能力,又對各類名目繁多的早教班、早教概念持懷疑態度,同時,在早教過程中又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為了帶著孩子奔赴各類早教班而搞得精疲力竭;早教班的大部分時間都和孩子白天睡覺的時間相沖突,導致孩子不是缺席就是早早回家;上完早教班以後,覺得錢沒少花,但是卻沒有什麼效果。

其實,現在早教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家長的問題。

①“別的孩子學了,我的孩子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大部分家長對於透過早教課程實現什麼樣的目的實際上並不清楚,僅僅只是抱著一種“別的孩子學了,我的孩子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就盲目地報班。

媽媽們感覺如果自己真的放任不管,什麼都不做的話,我的孩子就真的會落後於人。其實是被社會中攀比的心理和早教機構的廣告所控制,最後花了大價錢也沒有獲得什麼回報。

②家長焦慮心理,在早教中尋求自我安慰

還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抱著“只給孩子最好的”的心情,用來滿足自己“我要做一個好媽媽”的心態,揹負著巨大的育兒壓力選擇早教班。感覺似乎只要花錢買了早教課程,就可以平復自己的焦慮和壓力,將“好媽媽”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

其實這些焦慮和不安的心理,並不會隨著早教課程的展開而真正地得到舒緩,因為父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③父母的參與感弱,將孩子培養教育的問題丟給早教機構

正如上面說的那樣,大部分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或者是為了舒緩自我的焦慮而選擇的早教班,父母相當於將孩子的教育都丟給了早教機構,抱著一種“只要報了班就能解決”的想法,實際上沒有真正去探索孩子成長的問題,也沒有真正進入孩子成長的世界中。

法國教育是從美術啟蒙開始的,讓孩子透過繪畫、手工來體驗生活、發揮創意、表達情感。中國的父母往往都忽略了美術啟蒙帶來的益處,總是希望孩子能學認字、算數。

在《藝術遊戲力》這本書中,作者提出的理念是:成功的教育最後指向的都是充分的自我表達和有自我的見解。強調畫畫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享受畫畫的過程,並透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因此,法國教育和中國教育會存在諸多不同點。

①電子遊戲VS畫畫

在中國,多數父母出遊或者外出就餐,想要孩子保持安靜,一般採用的方法就是將手機或者iPad給孩子玩,孩子就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安靜。

但是在法國情況卻不同。父母一般會隨身攜帶小本子和畫筆,或者用餐桌上的選單、餐巾紙和筆,讓孩子作畫。孩子會在一段時間內認真地作畫,畫完的畫最後會被當做禮物送給一同就餐的人。

這樣的差距其實體現在父母日常的引導,法國的父母會引導孩子自律地進行美術活動。

②關注過程VS關注結果

法國的教育理念會關注教育的起步和過程。家長和老師一般會給孩子一個主題,然後一直等他們產生好奇心並主動進行充分探索的時候才鼓勵他們進行創作。

在法國的巴拉幼兒園,會安排為期3個月的藝術活動,老師給孩子提供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從策劃、製作到完成需要3個月的時間。老師不會拿出一個完成的作品給孩子們看,而是會和孩子們一同思考和探索這個主題。而媽媽們也不會問“什麼時候完成”,只會偶爾問“今天做了什麼”。

相比於中國的媽媽們更加關心在幼兒園做了幾件作品,今天完成了什麼任務相比,法國人更注重過程的探索,法國家長和老師會盡量避免給孩子注入評價的思維。

③孩子的事VS父母孩子共同的事

在書中,作者提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美術活動:

我多數時間都是站在觀察指導的立場上,有時候還會利用空檔做一做家務或者休息一下。

我相信這是大部分媽媽的想法和表現,認為:遊戲或者畫畫是孩子們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我只要在一旁觀察指導一下就行。

但是,法國的父母會孩子們一同享受遊戲的時間,有的時候父母會比孩子們更加專注。在完成美術作品以後,全家人會在一起談論畫作並分享感受。這些活動會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同時也能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

除了以上差異以外,法國人還熱衷於把日常生活變成創意的遊樂場,在日常生活中用藝術開啟孩子的創意之門。

①隨時隨地創造體驗的機會,採用“肯定教育法”,學會傾聽和引導

孩子會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藝術的環境,讓孩子在有靈感的時候,想抓起筆來畫畫的時候,就能立刻動手。

在家裡給孩子建立一個藝術角,這個藝術角不需要很大,哪怕只有一張小桌子和小椅子,甚至只有一個小抽屜都行,家長可以將各種各樣的繪畫工具、手工材料放在這裡,孩子就可以在這個小天地中發揮自己的創意,或者隨時記錄下自己的靈感。

家中的藝術角

家中的藝術角

正如書中所言:畫畫不僅僅是靠塗色完成的小遊戲,它也是孩子表達自己感受的一種語言。

當孩子畫完一幅畫以後,孩子會喜歡將自己的畫分享給父母,把自己的畫講給父母聽,這個時候父母不要急著提問,要等待孩子主動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整個繪畫和描述的過程,都是孩子鍛鍊自我表達的過程,也是孩子和父母享受和分享的寶貴時光。

對於孩子的畫作,家長們不要進行評價,因為大人眼中的美學判斷並不重要,這些活動的目的並不是要孩子畫出多好的作品,而是讓孩子享受玩耍和發揮創意的時間。

父母也不要一味地說:畫的真好,而是要鼓勵孩子自己表達他的想法,父母帶著好奇心和孩子聊一聊他的創意、作品和動手能力,試著進入孩子的世界去體會和理解孩子的作品。

父母不要當孩子亂塗亂畫時斥責他,可以採用“肯定教育法”。孩子遭遇到責罵,可能以後都不會再畫了,可能會將自己的藝術天賦埋沒起來。

“肯定教育法”是建立在快樂地收穫尊重,參加集體活動、協作、玩耍,從榜樣中獲取力量及支援,個人自覺以及感性指數達標。

孩子的畫作被製作成玩偶

在國外有一對父母,他們無意中發現孩子在牆上畫了一個歪歪斜斜的小房子。他們並沒有責罵孩子也沒有生氣,他們買了一個相框將小房子裱了起來,並在還在畫作邊上添加了標籤,讓這個小房子一下子變得像是畫展上優秀的藝術品一般。這對父母還說:這是孩子給父母的禮物,而且是一份驚喜。

這樣一幅畫作是孩子表達自我的手段,也是父母給孩子尊重和提供自信的機會,父母如果責罵孩子,孩子以後可能都不再願意表達自己的“創意力”了。

牆上的小房子

②父母不是旁觀者,父母和孩子都是參與者

在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中報道過一個十四歲的天才發明少女戴瑛瑛的故事。小小年紀的戴瑛瑛已經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小發明家了。她的父母談到對瑛瑛的教育時,她的爸爸說:孩子的破壞性玩耍需要家長的引導,不僅僅是培養孩子各方面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家長需要參與到其中,和孩子一起遊戲,父母的參與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不斷翻新,玩出新花樣。

可見,在遊戲中,父母參與的重要性。父母在旁引導和陪伴、提供鼓勵,給予孩子建議而不是強求,父母要多參與進去,傾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一定要拋棄“遊戲是孩子自己的課題,我只需要在一邊觀看,讓孩子自己玩”的想法,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參與到遊戲中去,這樣更能激發孩子的創意力,同時,也能瞭解孩子的想法,陪伴孩子成長。

③注重孩子自尊心、自豪感的培養

法國父母一般會將孩子的作品放在家裡顯眼的地方、將孩子的畫作作為禮物送給親戚或者好友、將孩子的畫作都收集在一起,然後在家中開辦小小展示會。

這些做法都能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深切感受到自己被關愛,體會到父母的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托馬斯·羅曼是一位居住在日本的法國漫畫家,他參與過多部漫畫的製作,在圈內小有名氣,但是真正讓他出名的則是給自己孩子的塗鴉改造升級。他把孩子和自己改造的作品放在網上,一下子就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當孩子們知道了以後,也更樂意畫畫,並且將畫作給父親改造。

托馬斯·羅曼與孩子的作品

托馬斯·羅曼與孩子的作品

鄧超和孫儷夫婦不僅經常在網上曬自己孩子的畫作,而且將兒子等等的畫作印在了T恤上面,而這些T恤還用於義賣。孫儷夫婦不會多加干預孩子作畫,即使等等畫的線條簡單,但他們不會否定干預,而是讓他大膽發揮創意,從不限制。

等等的畫作被印在T恤上

不管是畫作改造還是做成衣服,實際上都是對孩子一種尊重,這種行為會鼓勵孩子繼續創作,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畫畫的目的不是為了畫的多好,畫的多像,而是要讓孩子享受畫畫的過程,父母不要為了讓孩子畫得像而去幹預孩子作畫,最後孩子就會限制自己的想象,一味去追求父母的滿意。等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培養起來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會有益於孩子的一生。

在《藝術遊戲力》這本書中,從韓國母親辛有美面臨早教過程中孩子和家長需要面臨的問題,同時解讀韓國、法國教育差異,並走訪多家法國家庭、法國幼兒園去探索法國藝術創意教育的秘密,最終尋找到孩子教育最終的答案:和孩子一起享受遊戲和藝術的過程,鼓勵和引導孩子表達自我感受,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我。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148 字。

轉載請註明: 《藝術遊戲力》:和孩子共享遊戲時間,開啟創意教育的大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