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有一部自己為原型的電影是什麼樣的體驗?

  講到關於我青年時代的電影,先講講關於我們參加國際數學奧賽的紀錄片吧。

  《Beautiful Young Minds》,譯名,《美麗的年輕心靈》。

  當時我們在奧賽訓練的時候,幾乎每一天有不同的團隊要過來拍攝。可能是英國人覺得,居然還有這方面的世界奧林匹克?老百姓覺得很好奇,所以一直有各種電視臺想把這種內容做成紀錄片放在電視上。

  但是後來這些其他的紀錄片也不怎麼樣了。

  我十七八歲那一年,終於有一個蠻厲害的導演 Morgan 過來做紀錄片。

  當時的英國奧賽隊第一次一起訓練,是在元旦期間。全國前二三十名要一起到匈牙利集訓。在那裡跟幾個其它歐洲國家奧賽隊一起上課考試。

  第一次碰到 Morgan 就是在那裡吧。剛開始,他要採訪英國的每一個學生。但是很快他就篩選到五六個最有趣的,包括我吧。很多學生可能不怎麼吸引人,或者不怎麼能說出很令人驚訝的話。

  我當時說的一句話,他們覺得特別有意思:

  “運動奧林匹克,大概每十萬人就能挑出一個參加者代表國家。但是數學奧林匹克,只有幾百萬人才能挑出一個代表英國參賽的人才。所以數學奧賽選手更稀有,更有價值”

  呵呵,你們可能覺得當時的我很幼稚,但是電視就喜歡這種很霸道的話。

  又過了幾次訓練,也來過我家採訪了好幾次。導演組發現我很喜歡中國,便安排我到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跟中國奧賽隊一起訓練一個禮拜。也跟著我到賽布魯斯等等。

  和他們一起在北京,感覺很好玩。當時好像是 06 年的世界盃,我們一起在後海附近的酒吧看著英格蘭隊輸給葡萄牙。也一起去了長城,纜車在空中卡住了四十分鐘,在閃電大雨裡面又進行了採訪。好多很有趣的紀念。

  (他們在中國也採訪了中國奧賽所有隊員,有些很經典的採訪內容也放到紀錄片裡面了)

  到後來,他們一開始跟蹤紀錄的那幾個孩子,大概只剩下我還被選入國家奧賽隊。其他的都淘汰了吧。

  所以在最後的世界奧賽(斯洛維尼亞),攝像組幾乎每天一直在跟著我。確實有點煩躁了。。。

  比賽結束,自己感覺表現很差,快崩潰了,他們錄了下來。

  領獎,我沒上臺。我很害羞,不想暴露在那麼多人的視線下。也錄下來了。

  回英國之後,有一年多沒有紀錄片的訊息。

  他們花了一年半左右一直在編輯和剪輯,從160多小時的內容縮減成90分鐘的紀錄片。

  終於在07年11月的一天,《Beautiful Young Minds》在BBC電視臺播放了。到那時候我已經在劍橋讀二年級。很多老師和同學也是奧賽背景,所以大家都集中在三一學院的一個小房間一起觀看。一開始,沒有很多關於我的內容,所以我比較放鬆。

  但是後面的內容,怎麼一直都在說我?看到我媽說了很多讓我尷尬的話。也看到老師怎麼評價我的數學能力等等。一直超級尷尬,感覺要爆炸了。也覺得好多內容都被減掉了,感覺很冤枉。

  但是影片結束後,老師主動站起來誇我幾句。然後大家都鼓掌。很多同學大概從那一瞬間才開始重新認識我。發現我原來還有這麼有趣的想法,這麼有意思的人生經歷。

  當時在BBC的播放,大概有兩三百萬觀眾看了。後來又播放了幾次。然後紀錄片好像被提名到 emmy 和 bafta。那幾個月,好多人在路上認出我,覺得很害羞。後來就沒有了。

  現在想到過去。這個紀錄片很不錯吧。雖然說了好多讓我很尷尬的話,但是總體來說還是給我創造了不錯的形象。

  ---

  過了五年,那個紀錄片的導演越來越有名了,已經有了好幾個得獎的作品。有人建議他開始做一些電影。他認為我的故事最適合改編成電影情節。那時候就開始找我談了一些。但是一直都沒有當真。

  又過了三年左右,他們突然來我家跟我談了他們找的演員之類的,還花了幾個小時讓我看整個劇本 script。我說了很多我的意見。特別反對了他們當時的結局(之前的結局,就是我到中國發明瞭一種新的紅綠燈系統???)

  電影名字我們也討論了很久。他們之前的想法太二了,不說了。後來決定電影名稱為《x+y》,中文譯名好像是《數造天才》。

  後來進入談錢階段。一開始他們打算給我1%的票房加另外的2萬鎊。經過討價還價,最後決定了 6.5%的票房和五萬鎊左右。我們覺得還行,因為導演自己和主演都只有2%的票房。

  電影的總共預算也只有五百萬鎊,所以是非常小眾的電影。也不是好萊塢大片。票房很可能沒多少(結果還真沒多少)。

  14年,跟主演 Asa Butterfield 見面了幾次。他也住在倫敦,所以很方便見面。主要是形容我自己的一些性格和表情反映。也不用說太多,他們自己有辦法學會我的樣子。但是感覺主演非常內向,比我還要害羞。但是畢竟他最近做了一些好萊塢大片,比如我很喜歡的《安德的遊戲》,所以我已開始覺得很有壓力。

  然後他們暑假開始拍電影了。到臺灣拍了兩個禮拜。我當時又在中國旅遊,在山西吧好像。很想過去臺灣參加,但是不方便。

  14年年底,他們邀請我去參加首映式。在倫敦的萊斯特廣場。人生中唯一一次走紅色地毯。我爸媽兄弟姐妹在那裡各種拍照,很煩人很尷尬。後來進去了,導演在開場前說了幾句,但是我太害羞了,也沒有站起來跟大家打招呼。

  結束了之後,我們到附近參加首映後的 party(不知道有沒有中文詞彙)。也非常神奇,因為裡面好多有名的娛樂人物和演員。跟導演聊了蠻多,瞭解到他之後要做的一些其他的電影。也跟Asa討論了他最近高考的事情,哈哈。還花了蠻多時間跟一個十歲小演員講話。他在電影裡演小時候的我。蠻有意思的。發現寫劇本的那個人也很有趣了。

  慢慢地,又去參加了幾次英國各地的首映。英國外的也很多,甚至韓國和香港都有。但是我沒去國外的。最有意思的一個首映是在劍橋的學生聯盟辯論場,我面對了一大堆大學生的各種拷問。

  還有一次在約克,整個電影院都是我爸媽邀請的五百個朋友,同事,哈哈。那一次結束了,我要跟導演一起上臺討論。也很有壓力。但是更有壓力的是後來跟各個不熟悉的人握手講兩句。走一個又來一個。只有我媽在旁邊告訴我每個人是誰。心好累。

  然後好多報紙和電視臺的採訪,心更累。主要是電影宣傳的人一直催我做這些。還有兩次得參加BBC新聞的直播。雖然後來表現還不錯,但是那幾天一直是杞人憂天的狀態,一直很害羞想藏起來。

  去年年初那一段時間,電影不斷地在新的國家上映。美國也上映了,但是改了電影的名字。

  但是沒在中國上映。為什麼 :(

  慢慢的關注度下降了,我也開始回到正常的生活狀態了。現在過了一年多,也很少想到過去的這個事情。

  ---

  這個《X+Y》,我感覺只有70%的劇情是真實的。

  不靠譜的幾個東西:

  1)中國大陸的背景改成中國臺灣的背景了。我還沒去過臺灣。

  問題是一個小外國電影,在中國拍攝真的很難。要付出很大很大的成本,也要一直被人監管。但是如果去其它地方拍攝就沒這個問題了。我也很煩這一點,但是沒辦法。(之前在北京拍紀錄片,也有三個人一直跟著我們。其中一個是西藏的大學生,和我年齡差不多,一起聊了很多有趣的內容)。

  2)我沒有跟臺灣奧賽隊妹子談戀愛。學中文也是奧賽很早之前的事。也不是到了中國後才突然感興趣。這些都是電影新增的內容。其實很小的時候讀了三國演義,就一直對中國感興趣了。

  3)在電影裡面我的家庭是比較貧窮的,也沒有兄弟姐妹。爸爸小時候去世了。真實的我有五個兄弟姐妹。爸爸也還活著。這也是因為迪士尼的影響吧,大家對孤兒更有同情。

  4)電影奧賽地點在劍橋。現實中是在斯洛維尼亞。我覺得也是減少成本的原因。最後的結局(我從考試現場逃走了),也不是真實情況。我後來拿了銀牌。好吧,沒有金牌有點可惜。

  5)我的高中數學老師 Miggie,之前的答案提到過她。電影改成男性的角色了。但是老師其他特徵還蠻符合 Miggie 的。

  電影大部分內容還是跟現實生活很一致:

  1)主角的動作和性格跟我一模一樣。所以我每次看這個電影都很觸動。很多東西都太真實了。

  2)Asa 的臺詞基本上都是我曾經說過的。其他角色的臺詞和情節,也都是現實當中發生過的。比如高中老師,奧賽老師,其他奧賽隊友說的很多話。很容易看出來電影裡面每個人對應真實中的誰。

  3)媽媽這個角色真的太像了。這也讓我超級感動。經典的臺詞也是她說的。而且主角一家都是約克的人,有和我們一樣的口音。很多內容沒在紀錄片中被播放,但在電影裡表現出來了。

  4)奧賽的過程,數學的內容,都比較真實。電影的數學顧問也是之前的一個隊友。

  5)男主人公有阿斯伯格徵,喜歡數學,喜歡中國。在學校不被人理解。各種社交障礙。他答題寫字也跟我一樣亂。如果不是我,那是誰?只是姓名改了而已。

  6)談戀愛,有好幾個片段也是符合的,比如在火車上那一段。不過已經分開很多年了。

  7)電影最後一個 scene 很真實,那餐廳可是我在劍橋經常去的中餐廳。就在租的房子對面。之前和媽媽跟導演一起去過那裡,都忘了當時說了什麼,但是肯定給了他一定的啟發。其實電影裡很多角色和媽媽的對話,都很屬實。

  總體來說。我知道這個故事不是我的故事。但是太多細節,還有裡面反映的感受,都太真實了。不斷地讓我感動至極。雖然沒有成為很有名的大片,但是完全不會後悔有這個電影。

  電影裡有些細節不是很喜歡。特別是中國角色卻不會講普通話的現象。找的都是英國長大的華裔。呵呵。不過從其他角度講,還是蠻推薦這部電影。

  ---

  ej 在 b 站放了預告片連結,傳送門:數學奧賽電影《X+Y》預告片,譯名《數造天才》

  ej,我,演我的主演(ASA),黃髮的是弟弟的女朋友

  劇本作家,我,導演

  在約克跟導演一起介紹電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166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有一部自己為原型的電影是什麼樣的體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