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面曾有一段這樣細節,很是讓人抓狂。當時英國使團來我大清覲見,為了禮節問題,便和劉羅鍋吵起來了。聰明如劉羅鍋這樣的幹吏,居然也說出了“天下所有土地屬於我大清國”這類昏話。
為了能讓雙方談妥禮儀,最終是那個洋修女靈機一動,給劉羅鍋說,不是我們英國使團不下跪,而是我們英國人生理上有缺陷,大腿骨少了一塊,沒法子跪。
劉羅鍋很認真地摸了摸英國大使的腿,居然就信了。
這一段,如果讓歷史上的康熙皇帝看到,不知他會不會氣到景陵中跳出來大發雷霆:我大清的官員居然有如此蠢笨之人?
一、晚明士人,早已大開眼界
畢竟,早在明朝的中後期,以傳教士為媒介,當時中國人的世界觀,獲得外部世界的各類知識陡然增多,早已大開眼界。
比如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天圓地方,中國位居中央。這是構成中原王朝獨尊觀念最重要的地理依據。
然而此時,一部分晚明士人已意識到世界本無中心,中國當然也不是天下的中心。王英明就直言所謂“地中”“乃中國之中,非天地之中。”而熊明遇所繪的中文世界地圖則以大西洋為中心,並不以中國為中心。
而古代人一直認為,天下即中國,中國即天下,因為所有域外之地合起來不過是中國的一席之地。但在瞭解利瑪竇世界地圖和艾儒略《職方外紀》後,那些晚明士人開始明白了中國的疆土僅佔世界的很小一部分。瞿式穀宣稱:“嘗試按圖而論,中國居亞細亞十之一,亞細亞又居天下五之一!”
你看,明末的中國人,已經逐漸摒棄了妄自尊大的思想,承認中國不在世界的中心,遠比想象中要小的多。而且他們對別的國家和文化,瞭解而尊重,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天下多文明的客觀現實。
《坤輿萬國全圖》
謝肇淛承認歐洲人“儒雅與中國無別”,孔貞時讚賞西方科學的新奇獨到,王英明更創造性地用氣候環境決定論解釋北半球暖溫帶地區出現華夏文明和歐洲文明的內在奧秘。從理論上認可了在同一氣候帶上的其他地區,完全有可能與中國一樣,多“聖賢豪傑之儔”。
所以,比他們晚了一百多年的劉羅鍋,要是給他們說“英國人生理有缺陷,少塊骨頭跪不下來”,絕對要讓葉向高徐光啟們笑掉大牙。
二、大清沒文化?康熙第一個不服
也許有人說,你不能和這些所謂眼界開闊的學者專家比啊。清朝畢竟從蠻荒之地而來,底子本來就薄,沒文化自然眼界要狹窄些?
真的如此嗎?康熙皇帝聽了第一個不服。因為康熙本人,以學貫中西著稱,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康熙,閒著的時候還吹薩克斯管呢?這還真不是藝術加工,歷史上的康熙,自身的見識和修養,確實十分開闊。
康熙最早對西學產生興趣, 始於中西曆法之爭。清初湯若望掌握欽天監的治理大權,和守舊官員發生激烈鬥爭,到1664年,湯若望等耶穌會士俱遭羈押審訊,導致西學在華傳播一度中斷。隨著康熙帝親政後,年輕的皇帝發現欽天監的奏摺前後不一致, 懷疑曆書有誤。於是,又一次拉開新舊曆法之爭。
這一次康熙帝採用實測來驗證中西曆法的優劣。他命令朝中大臣會同南懷仁和守舊派在紫禁城午門等處測驗日影, 結果證明南懷仁預測無誤, 守舊派有誤差。隨後又讓他們對氣象和星象進行推測, 南懷仁全對, 而守舊派全錯。經此一役,康熙不僅認識到西法優於中法的事實,而且對天文曆法和數學產生濃厚興趣,投入大量精力學習鑽研。
接下來,平定三藩時、收復臺灣以及雅克薩之戰,南懷仁所研製出的火炮,大大提高了清軍戰鬥力。傳教士用西方科技最終幫助康熙完成大業,進一步加深了他利用和學習西學的決心。繼南懷仁後,更多的傳教士因所專長的西學得到召見。而康熙爺的興趣,更是擴充套件到了醫學、地理、音樂等方面,在這種影響下,當時各類西方科技先後傳入中國。
當然康熙最熱愛的還是數學,他從初等幾何開始學起,一直學完了巴蒂的《實用和理論幾何學》,他的數學知識讓當朝的數學大家梅文鼎驚歎不已。而對醫學的興趣則源於康熙自身的一次瘧疾,當時患病後,御醫們束手無策,最終傳教士們送來了奎寧,使得他迅速康復,康熙自然嘖嘖稱奇,花功夫去研究。
另外,康熙還喜歡擺弄各種儀器,於是各地官員費盡心思蒐羅各類西方儀器進獻入宮,據當時傳教士的記載,康熙對這些計算儀器的使用爛熟於心。
皇帝對西學的熱衷,讓西學似乎粘上某種“帝王之學”的光環,畢竟康熙不光自己學,他還將自認為有用的知識傳授給皇子們。
上行下效,朝臣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光地。他曾公開表示,因為皇帝喜歡歷學,民間就越來越重視了。他在直隸學政和巡撫任上就招攬了許多對歷算科學有興趣的學士,後來都成為編撰 《歷律淵源》與 《曆象考成》 的骨幹人才。
三、萬事都一句:“總與天朝無涉”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康熙時代,中國已經這麼開放,那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有沒有黑我大清呢?
還真沒有,因為隨著康乾盛世的結束,大清逐漸閉關鎖國。
清王朝看世界的眼光,真的變得越發的短視和昏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喝茶。
當時嘉慶皇帝曾與一個大臣有過如下的對話:
嘉慶問:英咕利是否富強?大臣答:彼國在西洋諸國中稱大,故是強國。至於富,是由於中國富,彼國才富。
嘉慶問:何以見得?大臣答:英人從中國買茶葉,再轉手賣給其他小國,這說明他們富是沾了中國的光?假如我們禁止茶葉出口,英國就會窮死。
嘉慶聽完連聲稱是。你看,這個時候清朝君臣都自大地認為,如果不給英國人茶葉,他們就要死翹翹。
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那些頑固不化因循守舊的大臣的想法,事實上,就連已經睜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在給英國國王的書信裡,也寫著近乎一樣的話:“況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為生?”什麼意思,就是像茶葉和大黃,這些可都是你們每天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呀。想想看,如果中國單單是為了謀利而不顧及為害,不賣給你們,你們恐怕活都活不下去?
要知道,這還是林則徐在充分研究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後,得出來的認識啊。
放在那些成天認為自身“天朝上國”的普通官員身上,那隻能是更閉塞。
比如1808年的英法戰爭波及到中國,英國都佔領了澳門了,兩廣總督吳熊光卻僅僅上奏稱,英法兩國在海外相爭難以得實,請求進一步密訪具奏。嘉慶帝批道:“總與天朝無涉。”你看這對君臣,得有多消極怠工啊,都佔了你的地了,一個說“難以得實”,一個說“總與天朝無涉”。這充分說明了,那個時候的大清朝,真是消極保守,對世界形勢漠不關心,完全無視別的國家和文明。
四、眼見為實?林則徐卻犯下致命錯誤
再說回林則徐,真必須承認“開眼看世界”的他,學習態度沒的說。當時他主動找來《澳門月報》《世界地理大全》等外國資料,夜以繼日的翻譯學習,甚至還一板一眼學起了外語。期間他組織編纂的《四洲志》,成了近代中國人看世界的橋樑。甚至他的老朋友魏源,正是以此為基礎才完成了《海國圖志》。
態度肯定是端正的,但從學習成果來看,林則徐的“包袱”實在是太重,導致他獲得太多半吊子理論和知識,那是相當的“辣眼睛”。
除了所謂“茶葉大黃決定論”之外,他曾以為美國“並無國主,只分置二十四頭人,礙難遍行傳檄”,甚至還一度把土耳其當成美國的一部分。而在軍事武器環節,也有錯到離譜之處,比如他確實看到了西方艦船火炮的威力,極力引進相關裝備,但另一方面又固執地認定:英國戰艦“兵船笨重”,“只能取勝於外洋”,一旦進了中國的內河,船堅炮利就徹底完蛋,此時出兵,管保殺他個落花流水。
甚至,就在鴉片戰爭打響前夜,林則徐還鬧出一個大笑話。
1839年的12月,一艘名為“郴達”號的英國商船在瓊州文昌縣遭風遇難,船上的倖存者為中國軍民所搭救,被送到廣州後得到林則徐的召見。
倖存者之一英國醫生喜爾有著這樣生動的記錄,他發現林“似乎對我們的軍官特別感興趣,讓他的幕僚領著軍官繞了一圈,一時走這個方向,一時走向另一個方向。他戴起眼鏡好好看他的形狀,連喊‘嘿呦’”。
林則徐實際上是在觀察英國軍官的步伐,因為那時候清朝人普遍認為洋人登陸後雙腿屈伸不便,不善陸戰。
令人捧腹的是,這樣一次近距離觀察後,林則徐上奏稱:“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這樣一位擁有大智慧,戰略思維如此超前,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因為固有的偏見所幹擾,竟然把英國軍官的綁腿,看成是膝蓋不可彎曲的道具。你看,何止劉羅鍋這麼看,林則徐也認為英國兵真的有生理缺陷。
但這樣的失誤是致命的,直接導致林則徐形成一個錯判:我們計程車兵只要靠近打肉搏戰,滅這幫“殘廢洋兵”是砍瓜切菜。
最終,那場炮火連天的鴉片戰爭,肆意橫行珠江河道的英國船,戰術動作嫻熟的英國兵證明了:任何人都必須為自己的無知與偏見買單?
所以,電視劇劉羅鍋裡的那一幕也許是虛構的,但確實是當時清王朝官員“世界觀”的縮影。還有一點,清朝官員的昏聵,不止是妄自尊大,更因為搪塞成風,官員們人浮於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以說,低效與無知,才是鴉片戰爭前的大清官場,最鮮明的寫照。
參考資料:龐乃明《開放意識的萌動》、熊劍峰《第一次“西學東漸”的演變與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韓琦 詹嘉玲《康熙時代西方數學在宮廷的傳播》、閆大偉《康熙的西學觀探析》、高燕《論康熙的西學觀及對西學東漸的影響》、常築《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歷史根源及其教訓》、蔣耘《清朝從閉關鎖國到派遣駐外使節的漫漫長路》、賴漂漂《試比較18至19世紀中期中日官方對西方情報的蒐集》、趙暉《西學東漸與清代前期數學》、張嶔《徐開眼看世界,竟還沒明朝人看得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