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風華|千年一嘆古陽都

每次到諸葛故居遊覽,我都有一種複雜的敬畏之情。在我心目中,諸葛故里就是一塊聖地,一塊靈異之地,堪比誕生了千古聖人的孔府。因此,每當接近或走進諸葛故里時,我的心就自然自覺地緊張起來,恐慌起來。

去年清明節,我陪幾個朋友去拜謁諸葛故居,正好遇到一位遼寧的遊客在那裡恭恭敬敬的焚香拜祭孔明,我問他為何這般虔誠,他說:“諸葛亮了不起啊,千古完人。這誕生諸葛的地方肯定是一個聖地,是一個靈異之地,怎能不虔誠?”我從不迷信,但我心裡暗暗佩服這位遊客,佩服他的眼力。

在吃飽穿暖之餘,有些人在追求一種虛無的,有的進廟宇,有的去仙山,有的尋道場,我常常慨嘆那些人的愚昧和無知。而諸葛故里這個誕生了一代賢相,誕生了飽學之士的諸葛三兄弟的故地,確實是一塊神奇之地,是一塊風水寶地,值得人們敬畏,值得人們朝拜!

狹義上的諸葛故里,就是位於沂河右岸磚埠鎮黃疃的陽都故城。這裡西周時就建立了陽國,秦朝時設陽都縣,就是這個彈丸之地,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寶貴財富,更為中華民族貢獻了一位智慧之神——諸葛亮。

漫步陽都故城,隨便撿拾起一塊斷磚,一片殘瓦,都是秦漢故事。站在故居門前,我想象著這裡過去發生的一切,探尋著逝去的歷史煙雲。為何有那麼多的達官貴人選擇了這個並不寬闊的汶沂河沖積平原?或落戶定居,或經營,或埋葬。歷史並不奇怪,奇怪的是這塊土地。

是這裡的水獨特?是這裡的山獨特?是這裡的土地獨特?是這裡的人獨特?也許都是,不,應該都是吧!

一條河,就是一部歷史。諸葛亮的家就在沂河的岸邊上,童稚的諸葛亮就是喝著甘甜的沂河水長大的。潺潺的沂河之水,滋潤了這塊膏澤之地。這條並不寬闊的河流,看似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卻是一條智慧之河,她給了諸葛亮靈性,給了諸葛亮夢想,給了諸葛亮力量,給了諸葛亮無窮的智慧,給了諸葛兄弟們寬廣的胸襟,給了他們不屈的性格。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是水的性格,也是諸葛亮的稟性,也是諸葛亮品讀沂河讀出的人生感悟。這條貌不驚人的沂河,成就了諸葛亮,成就了諸葛兄弟,也成就了幸運的陽都人。這是一條多麼神奇的河流喲!

一塊土地,一種營養,一種人文。陽都這塊神聖的土地給了諸葛亮特殊的骨骼,智慧的頭顱。如果沒有肥沃深厚的陽都大地,沒有雄性的沂蒙山,也許就沒有被稱為完人的諸葛亮,就沒有諸葛亮創造的一系列奇蹟。就像離開茅臺鎮,哪怕用同樣的原料、同樣的工藝也無法釀造出珍貴的茅臺酒一樣,離開了沂河,離開了陽都這塊神奇的土地,離開了古陽都特殊的教育氛圍,哪裡也培養不出諸葛三兄弟來。

“一門三方為冠蓋”,這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一個家族,一種文化,一種傳統。諸葛亮研究專家指出,是家學影響了年少的諸葛亮。諸葛亮遠有飽讀經史的祖父,近有遊歷京師的胞兄。長於諸葛亮七歲的諸葛瑾“少遊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而遠遠超越兄長的胞弟諸葛亮,早期肯定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到家庭的文化薰染。少小離家,諸葛亮後來之所以能夠“聞達於諸侯”,和諸葛亮早期在陽都所受的教育有著極大的關係。毫無疑問,諸葛兄弟早期在陽都大地上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最成功的教育。

站在諸葛亮故居的千年銀杏樹下,我注視著一條條裸露的粗壯樹根,撫摸著粗糙的千年樹皮,審視著一條條盡力伸展的虯枝,似乎覺得這樹也是會說話的。但是它和諸葛亮一樣沉默不語,也許它就是諸葛亮的化身。它也許見證了少年諸葛如何生活、如何讀書,如何思索,如何超越。思接千載,我眼前彷彿呈現出年少勤勉的諸葛亮每天早晨都在這棵大樹之下,用特有的陽都口音搖頭晃腦地吟詠一卷卷詩書。諸葛亮讀論語,演周易,學禮記,背離騷,撫素琴,慢慢積蓄智慧的瓊漿,深深吸納陽都大地的靈氣。十四年,一個好學的人,一個勤奮的人,該學到多少?該積澱多少?真是無法估量啊!諸葛亮從小就知道,欲成大器,必須發憤。少年諸葛亮孜孜以求,幾乎忘我。他的的志向,他的讀書習慣,早已在少年時期養成,所以當這個偉岸的陽都漢子走出故鄉,行走天下的時候,就一身輕鬆。當他在南陽躬耕隴畝閉門苦讀的時候,也許就只有默默等待歷史的召喚了。

站在諸葛亮故居前,我似乎看到了十四歲諸葛亮步出家門告別故鄉時的堅毅目光。諸葛亮走了,一步跨出了陽都。雖無限留戀,雖萬分牽掛,但還是堅定地走了。但無論走到哪裡,諸葛亮的根都在陽都,魂都在陽都,他永遠也走不出故鄉人的牽掛和思念。

然而他也必須走出去,因為那個動盪的社會需要他,那個英雄的時代需要他,興許他早在陽都之時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諸葛亮走出了一股豪氣,走出了一份瀟灑,走出了一種永恆。他沒有後悔,他知道好男兒志在四方。他沒有辜負陽都父老鄉親的期望,終成千古名相。但他也沒有忘記故鄉,諸葛亮臨終,為何選擇埋葬在高高的定軍山上,也許是為了能夠日夜遙望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陽都吧!

歷史已經遠去。如今,諸葛故居里沒有了朗朗的讀書聲,沒有了激越的古琴聲,只有那斑斑駁駁的歷史遺存供我們憑弔。然而歷史沒有帶走,諸葛亮也沒有帶走陽都人詩書繼世的傳統,沒有帶走陽都人忠厚傳家的遺訓。諸葛遺風今猶在。如今的陽都故里人淳樸忠厚,分外看重讀書,格外重視教育,幾乎每一個家長都不遺餘力的供應孩子上學。如果以陽都故城為圓心,以十公里為半徑畫圓,諸葛故里周圍的十幾個村莊竟然考出了十幾位北大清華的學生,幾乎每一個村都有。這裡面有縣狀元、市狀元,更有省狀元,有全國奧賽一等獎獲得者,全國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奇怪的是,最近幾年沂南縣考上北大清華的學子,幾乎都來自這個小小的區域。這不能不說一種罕見的教育奇蹟!這個神奇的現象已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和關注。人傑地靈耶,地靈人傑耶!

站在諸葛亮故居的門前,我左右徘徊,尋尋覓覓,想找到諸葛亮留下的未長大的腳印,想翻翻這位神童讀過的一本本線裝古書,想撫弄一下他彈過的瑤琴,想聽聽他唱過的沂河歌謠。穿越千年,我真想和少年睿智的諸葛孔明對話;穿越千年,我更想破譯陽都聖地孕育一代智星的密碼。然而,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啊,神奇的古陽都,偉大的諸葛亮!

啊,神秘的諸葛亮,偉大的古陽都!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29 字。

轉載請註明: 丁風華|千年一嘆古陽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