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硝煙往往帶來和平,戰爭的硝煙也孕育精神的力量。然而,只有偉大的民族才能培育偉大的軍隊,只有英勇的軍隊才能創造英雄的業績,只有偉大的精神才能激勵英勇的軍隊。人類歷史上,只有精神才能不朽。
張國華純潔、寧靜、大氣、樸素、堅忍、忠誠的心靈世界,越來越顯得彌足珍貴。對於一個過去的時代和對一個時代的過去;對於在過去的時候裡懷著理想信念長眠在西藏高原的先烈;對於所有至今仍然飄零無歸的靈魂,會否是一種寄託和鞭策?
我們這個民族,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悲情與豪情、犧牲與奉獻、痛苦與驕傲、挫折與成功、失敗與勝利,從來都是中華民族不屈的性格。我們這個民族習慣於放鬆心情,把苦難銘記,把困難藐視。
1963年2月15日,早春的北京春寒料峭。
全軍政工會議,其中一個議程,是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彙報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情況。早在一個月前,張國華就與剛剛從戰場上凱旋歸來的一些幹部一起,商量該彙報什麼。在張國華彙報稿裡,有這樣兩句話:“此次作戰,參戰部隊在及其惡劣的環境裡發揚了不怕苦、不怕死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打了這場漂亮的仗……”
張國華到京後,把彙報稿送軍委秘書長羅瑞卿審閱。羅瑞卿看後,在提綱上批了18個字:“此件看了,很好。照此在會議上彙報。”
在這次會議上,羅瑞卿的講話重點講到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他說:
這回打仗,工農出身的戰士固然打得很勇敢,很多知識分子,有的是大學生、中學生,也算打得勇敢。張國華同志告訴我,西藏部隊有180多個高中生,放在連隊鍛鍊,原來對他們是比較擔心的,但是都表現得很勇敢。“丁指”的總結,有一篇就專門講到他們。當然不是說一個動搖的也沒有,據說只跑了一個,是工業學院畢業的。
中印邊境鬥爭,那是相當艱苦的……這次同我們作戰的印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印軍的所謂王牌,是不能輕視的。聽張國華同志講,印度的軍官指揮不行,他們的單兵還是比較頑強的,能拼刺刀,也不是不能打衝鋒,不完全是豆腐兵,不是一戳就爛的。另一個敵人就是自然界,惡劣氣候、高原、嚴寒。我們還沒有在這種條件下作戰的經驗。有幾部資料影片,可以放給大家看一看(肖華插話:已經放映了一些)。那確實稱得上是考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軍隊在阿隆姆地區和當時由英國人指揮的印度軍隊作戰,曾吃過大敗仗,十萬人幾乎全軍覆沒,很大程度就是吃了自然界這個敵人的虧。張國華同志已經回來了,建議請他給你們做一次報告。
張國華同志告訴我說,這次邊境作戰,四個第一,四好連隊,軍事訓練的方針、辦法見了效。他說,部隊的表現好得很,簡單地說,就說兩句話:一不怕苦,從上到下沒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仆後繼,倒下一個馬上就有人頂上去。這兩方面的事例都多得很。不怕死,不怕苦,這是非常樸素的兩句話。我看,有了這兩不怕,其他一切也就都不可怕了,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我把這個話也報告了主席,主席講,過去岳飛說過“文官不要錢,武將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這句話有片面性,因為它缺了一面,好像文官不要錢但是怕死,武將不怕死,卻可以要錢。我們則是文官既不要錢、也不怕死,武將既不怕死、也不要錢,這樣豈不更好,天下豈不更好,天下豈不更太平!
岳飛還有兩句話,“餓死不搶掠,凍死不拆屋”,就是說餓死也不能搶劫,凍死也不能拆房子烤火。看來,岳飛治軍是有他一套的。所以那時金兀朮不怕別的,只怕岳家軍,他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主席說,誰要撼我們解放軍,那就更加困難了。
張國華同我說,中印軍邊境反擊作戰情況,我問他,這次打仗,有沒有什麼問題?他說,總的當然很好,但也不是沒有問題的,並不是每一個團,每一個營,每一個連、排都打得好,也不是每一個指揮員都指揮的好。有的小分隊,甚至有的團就出了一些問題。但是,目前對部隊威脅最大的問題是輕敵。
他到過許多連隊,問到幹部、戰士,印軍有什麼特點?都是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什麼了不起,一會跑,二會裝死。張國華同志說,現在部隊普遍的說法就是這個,一句話就是輕視敵人。在兩次反擊作戰開始的時候,都曾經專門給他們打過電報,第一仗打響以前,指出,這一仗關係到軍威、國威,要求他們只准打好,不準打壞。第二仗,又去電報說,千萬不可輕敵驕傲,驕傲就會犯大錯誤。張國華同志說,北京這兩個電報,對於兩次反擊作戰的勝利,起了很大作用!前一個給了他們極大鼓舞,後一個給他們敲了警鐘,注意防止了一些部隊可能產生的輕敵麻痺情緒。
2月14日,羅瑞卿去向毛主席彙報,說西藏軍區的張國華同志來了,準備在會議上彙報中印自衛反擊作戰的一些情況,他說,參戰部隊這次是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打了一場大勝仗。毛主席一聽,說道:“會議我要去參加,讓張國華同志再講講嘛!”2月15日下午,張國華在全軍政工會上彙報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情況。當他彙報到“參戰部隊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無畏英雄氣概”時,會場響徹起一浪又一浪的掌聲。
2月19日,毛,劉,周,鄧等首長齊聚。毛、劉高興地讓張國華坐在他倆中間,這位文武雙全的將軍在困難面前從不退步,但在領導面前卻顯得不夠自然。他拘謹地照著稿子宣讀,毛主席幽默地頻頻插話,提問,有時不等張國華回答,羅瑞卿和肖華就代為回答了。此時,會場氣氛十分活躍,張國華也隨之輕鬆自如了。當張國華彙報說,這次戰爭規模雖然小,但意義卻很大時,毛主席插話了,他用他那濃重地道的湘潭話說:“今天坐的都是政委,書記,你(指張國華)也是書記嘛,你當時到了那裡呀?”
羅瑞卿代為回答說:“他先到克節朗,又到了另一處,可以聽到槍炮聲。”
毛主席又說:“離戰場很近嘛”“你比我小20來歲嘛。一打仗,你的病也好了。當然,有病還是要治的。看來,除了董老(董必武)以外,我們都還是可以打仗的。”
張國華謙虛地說:“都是因為有了北京的指示,我們才打了勝仗。”
毛主席樂哈哈地說:
“你這個井岡山,蠻謙虛嘛!”
“印軍到北非跟德國隆美爾元帥作過戰的,又跟墨索里尼作過戰的,跟日本在緬甸也打過仗,說是了不起。”
“這裡頭還有一點怕鬼的味道。包括我這個人的思想。開頭你是要打的,我是死也不要打的。西邊加勒萬河那一次,大家實在要打,說不得了,欺負的我們厲害呀!我說,就讓他欺負,無論如何不要打。要忍讓剋制,我們現在再準備三年,他如果要來,什麼地方也讓他進,只有幾點,什麼拉薩、錯拉宗、昌都不讓他進去,其他你願來就來。後頭怎麼搞的,我也看到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你整了我們三年嘛。你看嘛,從1959年開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四個年頭了,我們才還手嘛。”
毛主席又說:“最基本的問題你還沒有講到。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是工人農民的軍隊,是黨領導的軍隊,不是地主的軍隊。然後,第二,就是你所講的,三年以來,憋了一口氣。工人農民的軍隊,黨的軍隊,不能打勝仗呀?不能把進攻的敵人打下去呀?不管世界上什麼軍隊,別的星球上的,如果來了怎麼辦,現在我們沒有經驗,地球上的,我看就是要把它整下去。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敵人也見過不少,一個日本嘛,一個美國嘛,現在又有個印度嘛。我看英國人不會來,法國人不會來,德國人不會來,無非是一個日本人還可能來,一個美國人可能來,一個蔣介石可能來,一個印度人可能來,就是這幾個。吳庭豔他也不能來,他現在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喏。就是這麼一點敵人。”
【“龐國興戰鬥小組”成員合影,由右至左分別為王世軍、龐國興、冉福林】
毛主席問張國華:“聽說那邊有蛇?”
張國華說:“這是我們沒想到的,還比較多。”
毛主席笑了:“當地蛇太多,蛇可以吃嘛,學我們廣東人的辦法。沒有糧食,那時候蛇多,可以吃。你們不要嚇人,我看有了準備,蚊子、蛇、螞蟥,什麼東西不能對付?我不信,要有各種的準備,要有藥物,衛生,注射,對瘧疾的預防,對於螞蟥怎麼整法。對蛇有個辦法,請一批廣東廚師,不要帶糧食,能吃肉。”
“我們的後勤是比較原始的,他(印度)是近代的。現在在越南,美國的近代化要被原始的打垮的,你看嘛!”
張國華說:“那個地方(藏南達旺)真是太好了,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住上人能自己養活自己。”
毛主席一聽,說道:“你這麼一說啊,我還真不想走了呦!”
這個會,事實上就是一個慶功會,一個由張國華介紹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情況、經驗的會。毛主席興致很高,一會兒問話,一會兒精闢地論述,聆聽指示和教誨的幹部都受益匪淺。
下午,彙報繼續舉行。當張國華再次走上臺時,那安然自若的神情忽然間變得緊張起來。好像所有的目光都向他射來,對著他笑。他朝左邊一看,又朝右邊一看,自己的座位還是被安排在毛、劉中間。來京之前,他準備的發言稿足有26頁,當然,講這場戰役,可能再沒有人比他更瞭解真實情況了。張國華記不得自己是怎樣走到自己座位上去的,只記得人在緊張時反而拋棄了一切緊張。他開導自己:“麥克風又不是機關槍,怕什麼!反正是我親身經歷的事,就照直說。”
他談到有些部隊參戰太倉促時,毛主席插話說:“特別是那個55師,從青海的西寧出發,用卡車送,就是在路上動員的,差不多是一到就打。130師在四川,是個生產部隊,放下鋤頭就上車,一到就打,就在汽車路上作動員工作。很倉促。”
說著,毛主席關切地看著張國華,說:“就是你這個將軍也是臨時派去的嘛。開頭誰想打呀?沒有想打嘛。他(指張國華)十幾號走,20號打仗,從動身到打仗,中間只有十天。他說,有仗打就去。我是聽說,我也來不及見他,就是你們見了他,說是你有病,沒有仗打你就不去,一聽有打仗,你這個病就沒有了。你身體也是不好,應該休息。”
小平同志說:“這次打得都很好。”
陳毅說:“再敢這麼欺負我們,還這麼打。”
毛主席說:“中國人民我看是有鬥志的。當然,也有個別怕死鬼。去年六月,不是說蔣要來嗎?浙江溫嶺縣委書記領頭,就是跑,把傢什往後頭寄,把我們的檔案燒掉,說敵人要來了。除了那少數怕死鬼外,多數,我看是能打的,有戰鬥精神的。”
“包括在瓦弄,我們總共亡了800人,重傷大概是四五百,其他輕傷員很快就好了。重傷的還有作用,只要他不死,他可以起教育作用。除掉死的,得到教訓、得到鍛鍊的,就是2.7萬多,包括西面,就是3.2萬以上。我看,分一些人放到各師去,有各師抽一些人跟你們兌換。你們參戰的這3萬多人,你們留下2萬人就行了。我看留一半就行了,你搞出1.5萬人來,分到全國,特別是分到前線那些部隊,特別是分到值班師,分到那裡頭去,講這些故事,當教員。”
毛主席轉頭問張國華:“聽說印度那個將軍也是中將?”
張國華點頭,說:“主席,那個人名叫考爾。”
毛主席說:“和你一樣,也是個中將,不過趕你就差多了,不是差點讓你給捉住了嗎?”
張國華說:“沒堵住。”
毛主席說:“跑了就跑了嘛,真捉住了,人家臉往哪放呦!”
“印度沒有發揮作戰能力,沒有發揮主觀能動,不會指揮。他過去是英國人指揮。在北非打仗,在緬甸打仗,在他們本國的東部那加族地區跟日本人打仗,都是英國人指揮,他印度人自己指揮打仗就沒有打過,就是這一回。”
毛主席說:“我們要注意,在座的同志們,你們總要準備打仗,不要以為天下太平,四方無事。當然,董老不在內。我也在內,我可以在內,這一次我就參加了……總是要注意軍事,只搞文,不搞武,那個危險……要準備打仗。”
停了停,毛主席又說道:“這個通訊比過去大有進步,頭一天打的電報,隔一個晚上,第二天一起來,電報都來了,通訊這麼快呀。現在你們接到電報,跟我們是同時接到的。比如11師先頭團給他們的師部,給你們指揮所,給我們北京的電報,是同時發來的嘛。”
張國華彙報說,這一次打近仗多,毛主席說:“要注意近戰、夜戰。對帝國主義,我不相信近戰、夜戰你搞不贏。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美國人怕近戰、夜戰,怕手榴彈,怕拼刺刀,怕幾十米或者一百米這樣的射擊。對印軍士兵拼刺刀這一點,還是要稱讚印度的。”
張國華說:“在交通運輸上,我們是依靠土辦法,依靠自己,依靠翻身農奴支前。沒有空軍支援,靠地面;沒有公路,靠人、畜;沒有體積小、重量輕、有營養的乾糧,靠糌粑……”又說:“哎呀!真是不得了啊,鄉親們可了不得呦!仗打到哪裡,他們就把物資背到哪裡。”後面這幾句話,張國華此次來到北京的當天去見張經武時,也是這麼說的。
【1962年中印之戰,當地藏族同胞踴躍支前,為前線運送了大批物資】
毛主席越聽越高興:“這次戰鬥中西藏老百姓表現很好,這是因為他們過去受壓迫,現在得到解放了,因為他們不是有錢的,而是窮人,無產者半無產者,因為我們對西藏的勞動人民是用同志式的態度,不然,他們這麼幹呀?”
張國華接著彙報說,此次戰爭說打就打,說停就停,要前進就大踏步前進,要後撤就準時後撤,行動自如,完全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陳毅插話說:“許多國家評論說‘中國軍隊打得瀟灑自如,像小刀切黃油一樣輕鬆嘛’,還有的說:‘一個在戰爭中贏得勝利的國家,主動決定停火後撤,使人大吃一驚。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決定退還武器、彈藥,這是有遠見卓識的偉大行動,表現出最大誠意。’”
當張國華談到為了實現對敵人的全殲速決時,毛主席插話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看來,還是‘二五七’。戰役上兩倍於敵,戰鬥上5至7倍於敵。”
當張國華說到我們的基本戰法時,毛主席又說:“前邊防禦,後邊不防,繞道屁股後就完了。側後遷回,這不僅是印度,從古以來,誰都怕抄後路。哪一個軍隊都最怕這一手。”
張國華說:“主要是11師跑到他的後面去了,部隊打得很勇猛,如果停火命令再遲到兩三個小時,他們就打到提斯普爾了。”
【1962年中印之戰,藏族同胞踴躍支前,為前線運送了大批物資】
毛主席插話說:“打出國那也沒有什麼要緊的。你攻我們,攻到‘麥克馬洪線’以北那麼遠,搞到克節朗,西面佔領了天文點,空喀山口以西、加勒萬河谷那麼多地方。我們索性佔領伏特山,未嘗不可。如果佔領伏特山,那英國人就跑了,因為在提斯普爾以北英國有很大一個茶葉公司。這也是一個經驗,索性佔領伏特山,還更過去一點。你來得,我去不得呀?你們留得太少了。幾個搞晚了:一個是切斷線路搞晚了,一個是留武器搞晚了,還有一個不要那麼死,什麼邦迪拉以南,索性攻到他那個提斯普爾附近有什麼要緊哪?他可以攻到我這裡來,我不能去呀?”
張國華談到參戰部隊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時,毛主席站起身來,他那巨人的右臂揮動著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高興地插話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過去岳飛說過:‘文官不要錢,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房’。前兩句有片面性,那時金兀朮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今天我們說,撼山易,撼解放軍難!”
毛主席越講越有興致,稱讚道:“打得好!打得好!”毛主席指了指張國華說:“他還沒有講那個西面(指新疆方向),西面很艱苦,那是多少米的雪,這麼困難,我們能夠克服。我們要講這個經驗。”
1969年在珍寶島戰鬥中,守島官兵叫響了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的口號。1969年4月,毛主席再次提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從這一年開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傳頌,成為繼長征精神之後,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又一寶貴精神財富。
張國華1963年2月在北京參加完會議後,沒有顧得上到301醫院看病,西藏有太多的事情等著他回去。
這個時候,人們不約而同地會想到遙遠的新德里,那裡正在發生著什麼呢?
固執的尼赫魯可不管印度的地位大不如前,然而人們發現尼赫魯短短一兩週時間裡明顯地瘦了,蒼老了許多。他身上原來剩下來的那點朝氣也消逝了,他個人的影響和地位一落千丈。這是戰爭的一個顯著、也許是最悲慘的結果,終於,在1964年5月27日那天,他離開了這個世界。
印度告別了尼赫魯時代,印度人民告別了尼赫魯時代。但在印度國內,誰應該為1962年的失敗負責的聲音仍然很大。尼赫魯故去了,梅農於那個冬天下臺了,塔帕爾休長假後不在露面,考爾呢?人們好奇地關注起他來了,他後來寫成的那本《1962,誰是罪人》,不知是為自己開脫還是有別的什麼意思?不得而知。
戰爭雖然沒有能夠改變什麼,但戰爭是為了和平而催生的。中印邊境出現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局面。1970年五一勞動節,毛主席接見使節時,微笑著和印度駐華臨時代辦米什拉握手,對他說:
“印度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印度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我們總要友好的,不能老是這麼吵下去嘛。”
1976年,中印結束了長達14年雙方只駐代辦的局面,向關係正常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