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9月18日電 (記者 孫虹 張金川)穿過綠意盎然的萬畝香蕉“海”,登上81級花崗岩臺階,在福建省漳州市參訪的美國《神州時報》社長鄭梅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穫”。
用手機拍下牆體上“林語堂紀念館”六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鄭梅好似發現了新大陸:“林語堂先生在文學史上赫赫有名,我也十分崇敬他,但是這麼多年來,卻沒有把他和福建聯絡一起。”
林語堂紀念館,坐落在其父母長眠的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虎形山上香蕉林中,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林語堂紀念館。主體為半圓形二層建築,借鑑臺北林語堂故居的建築風格。紀念館內,展示了林語堂先生的100多幅珍貴照片、100多種書籍及其使用過的實物。
17日,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林語堂故鄉,一邊參觀一邊聽導遊講解,仿若穿越時空,感受林語堂先生中西合璧的文化觀。
1895年生於漳州的林語堂先生,一生創作甚豐,《京華煙雲》、《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風聲鶴唳》、《朱門》、《蘇東坡傳》等影響甚廣。有評論認為,林語堂是二十世紀將中國文化精髓向西方引介的最重要人物。
76歲時,林語堂先生在《我的家鄉》一文中這樣寫道,“一個人在兒童時代的環境和思想,和他一生有很大的關係,我對於家鄉環境所賦予我的一切,都感到很滿意。”
行走在漳州,鄭梅對於林語堂先生所描寫的“家鄉”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我覺得我更接近了他的文字、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世界。”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參訪林語堂紀念館。 張金川 攝
“在海外華文文學界或者說華人華僑中,尤其是接觸過文學或文化相關領域的人士,對林語堂先生是很推崇的。”鄭梅告訴中新社記者,林語堂先生留在漳州的這些“記憶”非常珍貴,如果能夠推廣讓更多人知道的話,也是當地一個很好的旅遊資源。
在鄭梅看來,“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先生更能引起海外華人華僑的共鳴。“和林語堂先生一樣,今天的海外華文媒體也在扮演中西方橋樑的作用,而林語堂先生的很多做法,例如用英文寫作介紹了非常多中國本土文化,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在美國《僑報》副總編輯盧仲維的印象裡,林語堂是非常值得欽佩的大家。來到漳州參訪林語堂先生的故里,在紀念堂瞻仰、憑弔他,盧仲維認為,機會很難得,由此也引發了一個新的思考。“從林語堂先生身上得到的啟發,怎麼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感受大師文化。 張金川 攝
“我們發現並不是投入得越多,就一定能夠得到正面的回應。透過對海外受眾的瞭解,去尋求一個能夠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的方式,是更為重要的。”盧仲維說,林語堂先生的獨到之處就在於能夠很好地融合中西方文化,這恰恰是目前海外華文媒體人要力爭做到的。
在林語堂紀念館的東北側,林語堂臺北故居仿建工程正在緊張建設施工中。這項工程由工作團隊赴臺灣考察後,將林語堂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故居,按一比一的比例複製,整體“搬”回漳州。
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的地方,會在林語堂祖籍地漳州,繼續講訴“林語堂式”中國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