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二十歲從軍,三十九歲被害,一生戎馬倥傯,始終戰鬥在抗金最前線,念念不忘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岳家軍”紀律嚴明,驍勇善戰,以至金人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愛兵如子弟,愛民如父母,不蓄姬妾,不營私財,每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則天下太平”。其廉潔正派在古代官場中極為罕見。一代抗金名將未能馬革裹屍,戰死疆場,卻死在自己所捍衛的朝廷之手,其強烈的悲劇色彩,千百年來一直撞擊著中國人的心靈,令後世之人對他生出無盡的痛惜和由衷的敬仰。
岳飛在抗金前線被宋高宗趙構以十四到金牌召到臨安,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被處死。關於他說死因有幾種說法:
一他始終熱衷北上抗金,接回被金兵俘虜的欽宗和徽宗,一個是高宗的哥哥,一個是叔叔,他們回來了,皇帝位誰坐?不讓位,哥哥和叔叔在上,這位子能做安穩麼??讓位?他捨得麼?? 接回來就是個大大的麻煩!! 可是高宗自己又不能說不接了,還好有個秦檜懂得君心。 而岳飛在那時再進一步欽宗和徽宗就接回來了,那還了得,所以十四塊金牌加急的讓岳飛回朝。
二他還涉及到皇權接替問題。。他不該去管皇帝的太子廢立,雖然說君王無家事,但是現實擺在那裡,你有能力干擾太子廢立,將來不是也得干擾君王廢立?
三他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岳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岳飛了。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家恨,不共戴天。只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可岳飛岳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沒有一點回旋餘地,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國打出中原,有時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了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援,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岳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岳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
綜合以上幾點,也就註定了一代名將岳飛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