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張學良(Song May-ling)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
出生日期:1901年(辛丑年)6月3日
逝世日期:2001年10月14日
職 業:軍人
畢業院校:東三省陸軍講武堂
主要成就:西安事變促蔣抗日、東北易幟
軍 銜: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
職 務: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
人物簡介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男,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 ,生於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政治家、軍事家。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張學良的政壇事蹟,可謂譭譽參半。然而張學良的風流往事,至今亦是熱門課題。本文主要介紹張學良的三任妻子和五個子女。
張學良,字漢卿,奉天海城人。中華民國四美男子之一,亦是“民國四少”之一。曾被國民黨授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時人以“少帥”冠之。他於1928年6月,繼任東北三省保安司令,正式坐領東北。同年12月,毅然宣佈改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併成為蔣介石的把兄弟,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1936年12月12日,與楊虎城將軍發動了西安事變。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送蔣返回南京後,隨即被軟禁,2001年死於美國。
張學良的子女有8個,其中五個是親生子女,三個養子女。
一、張學良與于鳳至及其子女
原配夫人于鳳至,年長張學良三歲,與夫情深意篤,也是張學良關鍵時刻的得力助手。1938年,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被蔣介石監禁在溪口,于鳳至在丈夫人生最困難的時候,又匆匆趕往溪口,陪伴囚禁中的張學良。
後來,張學良的囚禁地不斷地被轉移,她也不辭艱辛地陪伴丈夫轉於安徽、江西、湖南及貴州等地,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在貴州期間,于鳳至不幸患了乳腺癌,於1940年孤身赴美國治病。從此,定居美國再也沒有見到丈夫張學良了。1990年的春天,于鳳至女士已是93歲高齡的老人,她在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張學良,並告誡後人:“在我的墳墓旁邊,替我掘下一個空穴,那裡是留給他的……”
于鳳至與張學良的子女有四個:長子張閭珣,次子張閭玗,三子張閭琪,女兒張閭瑛。
張閭珣,生於1917年,亦系張作霖的嫡長孫。二戰晚期,德軍對義大利殘酷的空中大轟炸,張閭珣的精神出現嚴重的問題,1954年逝世,年僅37歲。
張閭玗繼承了張學良的運動天賦,從小喜歡騎馬、跑步、打網球。1958年,在美國的閭玗因車禍重傷,不治身亡。生子張居仁。
張閭琪生於1919年,從小聰明伶俐,文思敏捷。天有不測風雲,1929年,閭琪染上了肺結核。1931年死於瀋陽,年僅12歲。張閭琪死後,各種各樣的傳說非常多,有說是日本人害死的,還有說是醫生操作不當導致X光機爆炸,被炸死的。閭琪死後不久即爆發“九·一八”事變,令閭琪的死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各種傳說亦流傳至今。
女兒張閭瑛,生於1916年,是于鳳至唯一的安慰,幾十年來,是她在美國一直陪伴照顧著母親。張閭瑛精通多國語言,並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隨母親于鳳至一直生活在美國。女婿陶鵬飛,曾任中美聯誼會會長,現任美國加州聖旦克蘭大學教授。
此外,于鳳至還有養子、養女各一人:養子蕭朝智,由於于鳳至所生三子均早於張、於二人去世,故晚年收養東北故舊之子蕭朝智養老。養女張桂蘭,黑龍江人,曾任黑龍江華僑商會
二、張學良與二夫人谷瑞玉及其子女
1922年4月第一次奉直戰爭爆發,當時谷瑞玉剛剛18歲。這年7月間,谷在出席二姐夫的家宴時,有幸與張學良結識。
1925年春節前,她隨少帥返回瀋陽,張學良在瀋陽的經三路28號購買小樓一幢,作為谷瑞玉來瀋陽時的住所,直至她與張學良解除婚姻關係為止,谷瑞玉始終未能名正言順地住進瀋陽大南門張氏帥府。
1931年1月,張學良在張作霖的干預下,與谷瑞玉解除了婚姻關係。張學良在天津的英租界為谷瑞玉購買小樓房一幢,又給她10萬元作為生活之資。
倆人未曾生子,谷瑞玉獨居時收了外甥女胡文秀為養女,得到張學良認可。
谷瑞玉有個綽號叫“大洋馬”。據一位東北軍將領後來回憶,用“大洋馬”來形容谷瑞玉,主要是因為她身材高大,而且體態豐滿,加上是中俄混血兒,綽號並無貶義之謂。
三、張學良與趙一荻及其子女
趙一荻,她出生在1912年的香港,因此也叫“趙香笙”,據說她出生的時候,天空出現了一道霞光,所以又得名趙綺霞。她小時候的英文名字是“Edith”,諧音即為“一荻”。她還有兩個名字:趙媞和趙多加。在家中姊妹排行為第四,所以家人親友都喚她趙四,後來,一些社交圈人士也跟著稱她為趙四小姐。趙四小姐身材頎長,體態婀娜。
趙一荻是經大姐趙絳雪(即馮武越夫人)介紹,與張學良相識的。但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墜入愛河。父親趙慶華時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得知小女兒和有婦之夫的張學良在一起,氣得臉發白,手發抖,就此軟禁於她。後毅然私奔與追隨自己心目中的男人來到奉天。其父趙慶華登報宣告,自此斷絕父女關係,並立誓永不做官。1929年,趙一荻有了自己唯一的兒子—張閭琳。
在半個多世紀的幽禁生活中,趙四小姐一直是張學良生活上最大的支柱,1964年,于鳳至主動與張學良解除婚約,成全了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同年7月4日,即張學良64歲那年與51歲的趙一荻終於在臺北市正式結為夫妻,從此趙四小姐才在兩人同居36年之後獲得了正式的名分。
兒子張閭琳,長期在美國太空署擔任工程師,1990年正式退休。妻子陳淑貞是粵軍名將陳濟棠之女。張閭琳和陳淑貞共育有兩個兒子,他們的中文名字分別為居信、居仰,均為祖父張學良所起。張居信,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子承父業,主攻電腦工程。次子張居仰,英文名為Robert,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主攻新聞學。
張學良於2001年病逝於美國,享年100歲,而他的最後一任妻子在他最後的征程中早一年先他而去,時年88歲……
人道是:趙一荻對張學良的世紀真愛,堪稱愛之絕唱。趙一荻不僅在張學良叱吒風雨的歲月裡,而且在他“平生無憾事,惟一愛女人”的晚年生活裡,給了他不盡的溫暖、幸福和力量。因此,張學良口中的趙四小姐常是“這是我的姑娘”,而在他的心靈深處,趙一荻則應以《泰坦尼克》中那句經典臺詞送給他:“不管為什麼,我只要你好好地活著……”
張學良曾說,一生中有兩位女性對他恩同再造,一是蔣宋美齡,一是趙一荻。西安事變發生後,原本與蔣介石關係兄弟般的張學良,瞬間成了蔣介石永不可饒恕的罪人。不殺而又要讓這個血性男兒的心理被安撫,能居間起作用的,惟有宋美齡。
張學良也堅持認為,西安事變後蔣介石不殺他,是有宋美齡這個保護神在。在《世紀行過----—張學良傳》中,張學良這樣敘述這段細節:“我沒死,關鍵是蔣夫人幫我。蔣先生是要把我槍斃了的,這個情形我原先不知道,但是我後來看到一個東西,是美國的公使JOHNSON寫的,他寫宋(指宋美齡)對蔣先生說,‘你對那個小傢伙,你要對他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走開臺灣,我把你的事情都給你公佈了’。
這句話很厲害。我認為蔣夫人是我的知己,蔣夫人對我這個人很瞭解,她說西安事變,他(張學良)不要金錢,他也不要地盤,他要什麼,他要的是犧牲。”而張學良曾在被採訪時表示,正是因為對宋美齡的尊崇,只要宋美齡活著,他便要把秘密守住。
張學良將軍有過三次婚姻,其中,和原配夫人于鳳至生有三子一女,長女張閭瑛,1916年生,現在美國,丈夫陶鵬飛是原中美聯誼會會長,現已去世。
第三次婚姻的女主角是趙一荻,又名趙綺霞,趙慶華之女,1929年同居,1930年,趙一荻生張學良四子張閭琳,現為美國航天專家,去年曾來華代父接受抗日勳章。趙一荻與張學良在1964年正式結婚,張學良早幽禁期間,一直是趙一荻陪伴,2000年6月22日,趙一荻去世於檀香山,次年10月15日,張學良死於檀香山,與趙一荻合葬。和于鳳至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和趙一荻的兒子閭琳。
少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是在天津的一個舞會上認識的,第一的相遇就彼此的被對方吸引,但當時趙四小姐才只有16歲的,而張學良當時是已經有一位妻子的。他們在天津交往了一段時間,過了一段非常幸福快樂的日子。但趙四小姐是有婚約的,她的父親知道後,大為光火,極力的反對自己的女兒與一個有婦之夫交往的,認為女兒完全的可以嫁給一個有為青年的。
但事情發展的往往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這時,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爆發,張學良化裝返奉、接掌大權。百廢待興、百事待理,張學良每日忙於公務。也許是日夜的操勞,也許是對趙四小姐的相思,張學良生了病。得知此訊息的趙四心急如焚,她知道多日來的緊張局勢讓張學良壓力甚巨,滿腹的擔心,滿心的思念,讓她恨不得生出雙翅馬上飛到瀋陽……於是,1929年9月的一天,趙四給家裡留下一張字條,便以探望生病的張學良為由,一個人來到了瀋陽。
趙四小姐的父親得知此事後,暴跳如雷。一生耿介清廉,頗注重個人名聲。自己的女兒居然私奔瀋陽,投入有妻有子的張學良懷抱。這在趙慶華看來簡直就是傷風敗俗,有辱門庭。盛怒之下,他在報上連續五天(1929年9月25日—9月29日)公開發出啟事,將趙四從趙氏宗祠開除出去,斷絕一切往來,並引咎從此不再為官。
趙家父女成了陌路,瀋陽大帥府內也是嚴陣以待,擺出架勢準備“禦敵於府門之外”。一向極有涵養,對張學良偶爾出軌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態度的于鳳至,這次卻一反常態極力阻撓。最後,張學良表明了態度:趙四是不可能迴天津了,她現在只有一個家,那就是瀋陽。于鳳至迫於無奈,默認了趙四的存在,但卻提出了兩個條件:一、趙四小姐不能進帥府;二、趙四小姐不能有正式的名分。按于鳳至最初的想法,趙四這樣一個受過正規教育的大家閨秀,年齡又小張學良十幾歲,面對這樣的苛刻條件,肯定不會接受,說不定一氣之下,就會離張學良而去。可是出乎于鳳至的意料,一心只想與心上人相守的趙四小姐對這些條件全盤接受,毫無怨言。於是,趙四小姐住進了張學良的北陵別墅,以張學良秘書的身份在張學良的身邊待了幾十年。直到張學良的妻子與她離婚,她才以妻子的身份待在張學良身邊。
電視劇有許多的地方是與這相似的,有婚約,悔婚,私奔,斷絕父女關係等等。尹靜琬的遭遇幾乎與趙四小姐一模一樣。但趙四小姐到最後至少有個還算圓滿的結局,而小說就不一樣了。但這也是電視劇戲劇性好看的地方,任何事情都不是想當然的。但慕容灃終究不是張學良,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相遇時是有妻子的,但慕容灃不是。
人在沒有得到某樣東西時是很執著的。但尹靜琬中了徐統制的槍的時候,是那麼的憤怒,毫不猶豫的打死對手,完全沒有想到他還是三姐的公公。冒著生命的危險找尹靜琬,不讓她嫁人。大半夜的跑會承州吃蛋糕等等。這些卻是讓女人心動的。但在江山和愛人面前,她還是選擇了江山。如果最後給不了對方那多,就不要承諾的太多,最後是傷人傷己。趙四小姐是知道對方有妻室的還死心塌地的跟著他我們是沒有話說的,但慕容灃為了江山毀約我想是個正常的女人心裡都不好想的,他真的以為可以想齊人之福,金屋藏嬌,那是真不可能的。這樣就造成了自己與愛人的悲劇了。
電視劇與真事有差別的是程信之這個人,我想這樣的人在現在社會是少有的,同時我們一般人也是要不起的。這對兄妹真是太不同了,對愛情同樣是十分的執著的,但方式卻大不一樣,哥哥是到最後的一刻放棄了,而妹妹是到最後都沒有放棄,也沒有想明白的。
首先,先普及一個常識,蔣介石並沒有下令不抵抗,蔣介石下的命令是讓張學良拼死抵抗.這在臺灣解禁的檔案和張學良良的回憶錄裡都有記錄.至於原因,之後會做詳細說明。
這裡先切回正題,張少帥為什麼不抵抗?原因有很多,但一個很重要又被大家忽略了的原因是,張少帥沒實力抵抗,也不願意抵抗.張學良雖然繼承了大帥東北王的稱號及30萬東北軍,但其時大部分東北軍精銳為爭奪京津地區部署在關內,(其實張大帥時就已把戰略重心從東北轉向了京津地區,這才有了直系和奉系為爭奪京畿的兩次直奉戰爭,及最後奉系控制北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張大帥身死後,奉系在京畿附近的實力並未受太大影響反因少帥入關參與中原大戰而加強。到31年東北地區只有10萬左右的老弱病殘及少數警察部隊,且分佈在東北三省及全境及內蒙部分地區,根本無法阻擋日軍精銳的關東軍。而少帥本身也不想抵抗,其一其戰略中心已開始轉移,其二如將關內精銳調進東北和日軍火拼,無益於將中原大戰獲得的成果(京津的實際控制權)拱手讓人,就算是調軍回東北火拼日本人,以中東路的前車之鑑來看拼贏的機率也不大。而且少帥低估了日軍的野心,以為會和以前的各種事件一樣,可以透過外交解決。所以少帥很實際的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
至於蔣介石,對張學良此舉算是恨之入骨,原因除了希望張和日本人火拼,國民政府兵不血刃實際控制京津之外。更多的是作為政治家,蔣有其全域性視野。將知道,日本國內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為主戰的軍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稱日本為軍部法西斯)和主和的政府。918是軍部擅自發動,並沒有透過政府。日本的高階文官精英們也在為此事大為光火(不得不承認,日本的文官精英的戰略頭腦確實要勝過軍部將官許多)日本首相聲稱要將東北還給中國(可惜後來軍隊政變,將其暗殺)此時,作為政治家的蔣介石敏銳的覺察到,東北軍抵抗的越猛烈,就可以給日本政府和軍隊的博弈中提供越多的籌碼,假如張學良當時能遏止住關東軍,哪怕守不住,至少也要給日軍迎頭一記悶棍,那石原莞爾一流很可能會因此而成為日本國內一例經典的反面教材,其餘狂熱份子也不可能因九一八事變的巨大勝利而將中國視作創造奇蹟的寶地,下克上的風氣會被壓制,日軍侵略中國的步伐也會被大大延緩,甚至於整個抗日戰爭都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
第一,1928年4月,蔣介石領導第二期北伐,國民革命軍迅速佔領了平津一帶。對於東三省,蔣介石已不願再動刀兵,擬採取和平手段解決。蔣介石與奉系透過多輪談判達成一致,當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此舉成就了蔣統一中國的大業,蔣對此是感激的。
第二,1930年5月,以蔣介石為一派,以閻錫山、馮玉祥為一派,雙方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一場爭權奪利的混戰,史稱“中原大戰”。蔣介石投入軍隊約60萬人,反蔣兵力高達80萬人。
當時,雙方都極力拉攏置身事外的張學良。如果能爭取東北軍加入己方,那將從根本上改變戰局,使戰爭勝負的天平朝自己一方傾斜。張學良經過權衡, 正當中原大戰膠著之時,於9月18日發表通電,明確宣佈擁護蔣介石,旋即派東北軍12萬人入關。東北軍入關,使戰局發生了急轉直下的變化。閻錫山部隊力疲不當,一觸即潰,迅速西退。
10月中旬以後,閻錫山、馮玉祥相繼宣佈下野,中原大戰結束,蔣介石完勝。張學良再次選擇站在蔣介石這一邊,蔣不能不對他表示好感。此戰後,蔣予張學良以華北地盤和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頭銜,不能不說是一種酬謝。
第三,蔣、張兩家還存在著複雜的私人感情。1930年底,張學良攜妻子于鳳至赴南京接受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委任,在此過程中,宋美齡的母親認于鳳至為乾女兒,宋美齡與于鳳至又結拜為金蘭姐妹。隨後,蔣介石與張學良也結為“把兄弟”。坊間還有傳聞,張學良與宋美齡存在秘密戀情。西安事變解決後,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南京,宋美齡就曾為張學良的生命安全做過擔保。
第四,蔣介石知道西安事變的詳細過程,整個事變的策劃者是楊虎城,張學良雖然參與,但不是主謀。
第五,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認罪態度較好。其實扣留蔣介石不久,張學良就後悔了,“深悔孟浪,彷徨無策”。
12月25日,蔣介石獲釋後,曾再三阻止張學良同行。張學良自言:“我思為了國家的紀綱,領袖的尊嚴,我既肇此禍亂,不能再計及榮辱生死,甘願犧牲自身,以維國法,以炯後人。遂違命陪同蒞洛,轉去南京。”張的認罪態度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蔣對他的憤恨。
第六,如果殺掉張學良,蔣介石不能不考慮後果。作為地方實力派,數十萬東北軍只聽張學良號令,不聽中央調遣。殺了張學良,東北軍能歸順蔣介石嗎?蔣不會如此樂觀。東北軍最有可能的行動有兩個,一是起兵反蔣,二是投靠共產黨。這兩種情況顯然都不是蔣介石願意看到的。
第七,事變發生後,遠在英國的于鳳至立即致電張學良,要他一定保護蔣介石的安全並釋放蔣及其隨同人員。當時並不是沒有殺掉蔣介石的計劃,而張學良給予抵制,確實保護了蔣的性命。
第八,因為張作霖打下的基礎,張學良家庭顯赫,國內外知名度較高,如果殺了張學良,容易引起國際輿論的反彈,反置蔣於不利地位。
1936年12月31日,張學良獲刑10年,隨即被蔣特赦。他雖免予牢獄之災,但仍未能獲得自由,從而開始了長達50年的軟禁生涯。話說他的軟禁之地,不是公館就是別墅,當然,也少不了美女相陪。這就是蔣對他的全部懲罰。
張學良為什麼不回國?臺灣當局早在1994年就解除了張學良的軟禁,允許他自由離開臺灣。從內心深處而言,張學良對億萬大陸同胞有著深深的負罪感。儘管他曾試圖向世人解釋點什麼,但那隻能讓人們看到他內心的惶恐不安。
他晚年只能歸依上帝,從《聖經》中尋求安慰。 正是因為張學良挑起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沒有從人力和資源等各方面都進行充分準備的條件下,提前單獨對日決戰,結果使中國遭受到致命的重創,幾乎墜入到萬劫不復的深淵。也使千千萬萬的中國老百姓遭受到巨大的精神和肉體的創傷。
中日兩國自此結下了世世代代不能忘記的血海深仇!要不是美國對日宣戰,擔負起殲滅皇軍主力,全力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的重擔,中國則有極大的可能性淪為日本的附屬國。美國最後永遠收留了這個20世紀的中國的亂臣賊子。 張學良是研究中國現代史繞不過去的人物,可謂一身而系天下安危。在他身上值得探討的事情很多——譬如,晚年的他為什麼不回祖國看看?
1990年張學良逐漸獲得人身自由。1995年離臺,僑居美國。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從1990年到去逝,他有10年的機會可以回大陸、回東北看看,可他就硬沒回來,這對一個曾經在中國大陸尤其是在東北叱吒風雲的少帥而言,的確是非同尋常,甚至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有人曾忿忿地說道:“我們一直宣傳說張學良如何愛國,那就有一點,愛國為什麼不回國?”答案有的歸咎於身體原因,也有歸咎兩岸的政治原因。
對於兩岸政治因素一項,有人認為張學良不想表態偏向兩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權。若張學良回到中國東北,則有可能被中共用以宣傳。若張真的是歸心如箭,要回去吻一吻家鄉的黑土地,與關東父老們灑淚相抱,中共既不能拒絕,國民黨也無法阻撓。
另外一派的說法是張並非大家想象中的愛國。 張學良並不反對蔣中正,也不反對毛澤東。他不希望被當作政治宣傳的道具。
晚年,脫離國民黨控制的張學良,回憶自己在1931年至1935年間的作為時,有過相當的悔意。信奉基督教徒他也曾引用過使徒保羅的話:“我是罪人中的罪魁。”異鄉的中國夢是空洞的,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異邦他鄉是找不到故鄉的感覺的!只不過,他不願觸景生情,不願在屈指可數的晚年生涯中,每天有自責和悔恨的內容。
當然,張學良當時做出這樣的選擇,確也有其不得已的一面,東北的責任應由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政府負起,而當時的政府還只是張皮,無論其地位、實力、意願,都承擔不了在東北作戰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要張獨任巨艱,確實也有點勉為其難。所以張學良當時曾感慨系之:“現在須將國內先統一,外侮自然減退”。
有人評價張學良晚年不回大陸不回東北時有云:“他知道他不能回東北,他還知道他無臉以對東北3700萬父老鄉親。”話雖刻薄,卻一語中的。這一切也註定了張學良的悲情人生。
每個歷史人物,尤其是政客,總會有功過。如今GCD大力宣傳張的功勞,也是存在私心的,但是無論如何,張學良的功應該大於過,這點應該無可厚非。首先,張學良的過在於918事變不抵抗,無論這個命令是誰下的,作為東北地區的領袖,張顯然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但說過全在於他一個人,顯然有失公正。
西安事變無疑是評價張的關鍵,如今對於社會極為不滿的人肯定會大肆貶低張學良,但從民族角度來看,西安事變是利大於弊的,或許有人說,沒有西安事變,蔣也會抗日,但結局會怎麼樣,我們無法知道。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就如今造成的影響來看,這應該是好的。至於有人批判他給某黨留下生機,造成日後的大饑荒,文革等等,都是不理智的。
站在民族的角度來看,這兩件事,他算功過相抵了。至於東北易幟,有人說張對其父不孝,這是何居心,如果張當時參與戰爭,而並非易幟,沒人知道中國會亂到什麼時候。因此,張的歷史功績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又一種角度來看,他的一時不理智,也讓東北人民遭遇了極大的折磨。
張學良墓位於美國夏威夷北部的“神殿谷”紀念公園內,距檀香山市區約50公里。
張學良墓是與夫人趙一荻的雙棲墓。墓地座落在美國檀香山附近日本寺院的山腰間,人稱“神殿之谷”。 墓地背山面海,位居高坡,四周開闊,山間綠草如茵,墓前溪水潺潺,墳冢前橫立著一塊黑色花崗岩墓碑。碑石約1米左右高,2米左右長,四圍用暗紅麻花花崗岩石板鑲護,其正面左右兩側用繁體楷書刻著"張學良"、"趙一荻"等字樣,兩人的中文姓名下還分別鐫刻著各自的英文名及生卒年。
張學良名下刻的是"1901-2001",趙一荻名下刻的是"1912-2000"。墓臺後邊石牆上安放著十字架。周圍是石砌的矮牆,牆外是青翠的草地和樹木,牆內是開滿黃花的扶桑。環境樸素、寧靜。向遠可眺望太平洋無際的波光雲影,聽鳥兒的啼囀,聞花兒的芳香。張學良墓是這個經歷人生漫漫長旅的愛國強者身後難得的安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