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再成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印度封鎖為何鎖了“寂寞”?| 京釀館

由 展東明 釋出於 綜合

“自力更生”的嘗試失敗後,今年以來,莫迪政府又換了跑道搞工業化。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文|徐立凡

印度商業和工業部日前釋出的初步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再度成為了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

中印雙邊貿易總額達到777億美元,而印度與2019年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的貿易總額為759億美元,中國超越美國,再次位列印度貿易伙伴的第一位。此外,2020年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了近400億美元。

與之相對應的是,2020年是印度蓄意挑釁導致中印關係異常緊張的一年。去年4月以來,印度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嚴審中國企業投資,封殺了數百款中國的應用程式。今年1月,印度還再次封殺了59款中國App。

封鎖中國商品,結果鎖了個“寂寞”。難怪有網友稱:“嘴上說不要,需求很真實。”

印度為何擺脫不了對華貿易依賴?

“印度製造”頂不上來

印度一直對“中國製造”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羨慕不已。自莫迪政府上臺以來,印度政府也一直強調要推出“印度製造”。去年新冠疫情氾濫之初,印度更是判斷 “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的良機已經到來。可事實證明,“印度製造”不那麼爭氣。

莫迪多次強調,“印度製造”有三大優勢:“民主、人口和需求”。這些所謂的優勢是說給外來資本聽的,但並沒有得到國際資本的普遍認可。

從市場需求說,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8億人以上屬於低收入群體或赤貧階層,他們吃飽飯的需求遠遠超過對工業製造品的需求。2020年疫情期間,印度就給約8億人發放了糧食和扁豆。

此外,印度的金融執行機制也配不上“印度製造”的雄心。莫迪政府2016年底以反腐為名使出的“廢鈔令”,目的是迫使印度民眾放棄囤積和使用現金的習慣,加快貨幣流通速度,掌握印度人的貨幣持有資訊。

結果,新貨幣只准備了大概應替換額度的一半。金融秩序嚴重被攪亂,還引發了匯率波動。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企業的投資趨於謹慎。

由於這些情況,印度製造業在印度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遲遲不能提高,目前也只有15%左右,而中國製造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約30%。考慮到中國經濟的基數遠比印度大,可以說“中國製造”對“印度製造”有碾壓性的優勢。海關總署的資料也表明,印度對“中國製造”的需求,幾乎涵蓋了所有門類。

2019年印度出口三大目的地,圖/新京報網。

強行加快工業化程序激化社會矛盾

“印度製造”頂不上來更深層的原因,是製造業基礎薄弱,就要趕著其他人下水,強行加快印度式工業化程序。

還記得去年秋季以來,印度農民多次開著拖拉機去新德里大規模抗議的事嗎?

許多媒體披露了,這件事的起因是印度通過了三項涉農法案。該法案允許私營企業進入農產品銷售體系,直接導致農民擔心印度政府以後不會再為糧食價格兜底。

而更深層的原因,是莫迪政府認為企業進入農產品銷售領域當鯰魚後,在預期變得不確定後,大批農民將不得改為從事其他行業,為印度落後的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彌補印度製造業環境差的短板。

這個操作思路其實與“廢鈔令”是一樣的。“廢鈔令”要用強硬手段讓政府能夠監管貨幣流通,主動搞亂農產品銷售市場是要讓農民變成工人。

但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農民們不幹,連印度工人也不幹,出言反對。他們擔心自己的工作被農民取代。

眾所周知,印度的土地政策本就不適合工業化,曾經學習中國搞的數百個工業園區多數半道夭折,多數路網都不適合現代物流業發展。在基礎設施還不行的情況下,強行調配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只會激化社會矛盾。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自力更生”失敗後印度又換了個跑道

“自力更生”的嘗試失敗後,今年以來,莫迪政府又換了跑道搞工業化。

印度政府2月初公佈,將出售除能源、國防、航天航空、運輸與通訊、銀行之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同時將改善外資投資審批程式,向主權財富基金和養老基金開放市場。

也就是說,印度不那麼強調“自力更生”了,而轉向走私有化和吸引外來資本的道路。

這也是印度2月初決定暫時取消主要針對一些中國市場的鋼產品的反傾銷稅,並打算批准來自中國的45項投資的大背景。據稱,印度批准的中國投資大多數都屬於製造業,在印度所謂的國家安全方面不具有敏感性。

印度放寬中國投資,或許有利於中印匯率回到正常化。同時也要看到,莫迪政府不大可能偏離“大印度教主義”和對民粹主義的借重。

2020年印度政府限制中國商品和中國投資的動作,表明投資與貿易是屈從於印度所謂的國家戰略之下的。這是中國投資需要防範的風險。

其實,印度媒體對中印2020年貿易資料的選擇性報道、傾向性報道,就已經說明了這種風險。

不過可以肯定,從我們列舉的印度近年來的作為可以看出,印度的工業化之路還很漫長。這也意味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印度對華貿易的依賴度大概都很難降低。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丁慧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