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王祖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中國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23日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對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及其改革創新亮點進行了進一步解讀。
唐承沛稱,在這個多層次救助體系中,將根據民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劃分三個救助圈層:最核心的是低保物件和特困人員,給予基本生活救助和專項救助;中間圈層是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其具體情況給予相應救助;最外圈層是所有公民,在遇到突發、意外、重大的災難或事故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時,給予急難救助。
“有了這三個分層分類的圈層,各類困難群體和遇到困難的民眾,都能及時得到相應救助。”唐承沛說。
他進一步闡述稱,在“多層次救助體系”下,還會建立“主動發現”機制,推動社會救助理念從“依靠申請救助”的被動救助轉向主動救助,實現及時發現、及時介入、即時救助。“有些人或是受自身能力所限,或是不瞭解相關幫扶政策,想不到或者無力去主動求助,如果‘依申請救助’的話,這部分不聲不響的人可能就會漏掉。”
“主動發現”將透過基層組織及其工作人員走訪、以縣為單位開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等途徑實現。
唐承沛以健全監測預警機制為例說:“利用大資料比對等方式,及時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民眾。比如說透過部門資訊庫的比對,發現有人出現了大額醫療費,他的生活就可能會因此陷入困境。”他稱,“主動發現”是救助理唸的重大轉變,將深刻改變社會救助的方式以及基層救助工作的行為模式。
急難救助則是社會救助制度的創新發展。唐承沛稱,對於民眾遇到災難性、災害性、臨時性、緊急性困難,不管是主動求助還是經辦人員發現,都要及時先行救助,事後補充說明情況;逐步取消戶籍地的申請限制,探索在急難發生地實施救助;針對大額醫療費用等剛性支出較大的困難情形,實施支出性的臨時救助。
“同時,逐步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困難民眾急難救助機制,明確應急期社會救助政策措施和緊急救助程式,體現即時性和高效率。”他稱。
唐承沛強調,改革完善救助制度,必須提高社會救助的便民、利民水平——完善社會救助資源庫,強化資源共享。相關部門對困難民眾的資訊庫要互相開放,加強比對;取消可以透過政務服務平臺查詢的相關證明材料;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使困難民眾“進一個門能辦所有的事”。
唐承沛表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是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重大任務,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民政部將圍繞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穩妥地推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完)
【編輯:劉湃】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