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親?並非孩子的錯,這3個客觀原因不容忽視

由 華愛利 釋出於 綜合

前不久,去茵茵家做客事,聊起這麼一件事。茵茵有一個女兒,今年已經十六歲了。本來就處於叛逆期,最近還剛跟茵茵吵了一架。因為恰逢週末,茵茵就想著帶女兒回家看姥姥,可女兒週末還想去奶奶家。本是一件小事,可茵茵卻覺得女兒只親奶奶,不親姥姥。於是,就說女兒“你個沒良心的,姥姥從小養你,你還不親她,真是白眼狼”。女兒一聽茵茵這莫無須有的指責,脾氣瞬間被點燃了,緊接著兩人就大吵了一架。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媽媽都曾說,明明孩子小時候是姥姥帶的,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還是跟奶奶親一點。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

1.傳統意識的影響

自古以來,我們都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隨夫姓”這種傳統。因此,許多孩子從小接收到的觀念,就是我是爺爺奶奶家的人。而對於姥姥姥爺來說,我只是一個外姓的子孫。在這種大環境下,孩子難免會覺得,爺爺奶奶是自己更親近的人。因此,孩子更偏愛爺爺奶奶,也就是更偏愛親人,好像沒什麼不對。

而且對於老人來說,也會預設為跟自己姓的子孫,和自己的血緣關係更近一些。雖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由於深受這種觀念影響,在潛意識裡,就會更親近“本家人”。

2.孩子幼兒時期的記憶不完整

對於一些很久遠的事情,我們的記憶都已經變得十分模糊了。更何況那些年紀偏小的孩子,兒時大腦發育還未成熟,記不住也是正常的現象。有許多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確實是由姥姥帶的,但長大記事後,就跟爺爺奶奶,或者是爸爸媽媽一起了,所以才會對姥姥姥爺印象較淺。這種屬於不可抗力,而非孩子不愛姥姥姥爺,爸爸媽媽也更沒有理由去指責孩子“白眼狼”。

3.傳統習俗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逢年過節總是要去拜訪長輩的。但毫無意外,拜訪長輩的時候,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一定是爺爺奶奶優先的。孩子不明白這其中的意義,只知道自己每逢節日,都要去爺爺奶奶家,自然也就會覺得爺爺奶奶更親近些。而姥姥姥爺經常排在爺爺奶奶之後,因此在孩子的心裡,可能也會自動生成這樣的順序。和孩子本人的意願關係不大,多數是受外界影響。

由此可見,父母口中所說的“孩子跟姥姥姥爺不親”,其實很大程度上都不是真的不親,而是因為某種原因導致的誤會。所以建議家長在生活中,不要總拿這件事來訓斥孩子。孩子莫名被冤枉,心裡只會有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