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通遼日報
工人們在栽種樹苗。記者 賈雪 攝
大家都知道“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可有沒有人想過,從生態惡劣變成綠色宜居需要付出多少艱辛?
4月7日,倒春寒。在沙地裡,低溫讓裸露在外的臉和手先是變紅、然後變僵,大風讓眼耳口鼻里布滿沙土。這樣的天氣,肯定是要減少外出活動的,可偏偏有一群人早早地出了門,趕往庫倫旗額勒順鎮敖倫嘎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暨歐投行貸款造林專案施工現場。
敖倫嘎查位於塔敏查干沙漠邊緣,“塔敏查干”蒙古語意為“魔鬼居住的地方”,這裡的沙化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該嘎查被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及歐投行貸款造林這兩個重大生態建設專案鎖定為生態修復重點區域。
來到植樹造林現場,普通車輛沒法進去,只能換乘越野車。
“車胎沒氣了!還能開進去嗎?”本是善意的提醒,沒想到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們特意放的氣,要不待會在沙坨子裡車會‘蹦’起來。”
“在這地方施工,一言難盡!我新買的越野車去年在這裡開了一年就報廢了……”
“這天太冷了!昨天晚上水都結冰了,給我們愁壞了,就擔心今天種完樹沒法澆水。”
“這沙子地太軟,機械都派不上用場,只能靠人工一點點扛苗栽(樹)。”
“我們早上不到六點從家裡出發,趕了一個多小時的路才到這。”
“風太大了,挖一鍬沙子出來又吹回去半鍬!”
在現場,雖然聽到了不少“吐槽”的聲音,但見到的卻是100餘名工人分工協作、默契配合的畫面——為保證工程施工進度,施工單位和工人們克服一切困難,誓要從“魔鬼”手中奪回這3萬多畝土地!
“我是在庫布齊沙漠邊上長大的,太瞭解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是啥滋味了!雖然這裡的條件艱苦,但想到在我們的努力下,能少一片沙地、多一片綠色,我們心裡就充滿了幹勁!”作為施工單位派駐現場的負責人,劉文生代表的是北京綠動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而作為沙漠里長大的孩子,劉文生代表的是向惡劣生態環境宣戰的治沙人。
然而,面對“魔鬼”,只有幹勁,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為了對這片不毛之地進行高效治理,專案在開工前做了科學規劃——採用“分塊治理、鎖住四周、滲透腹部”的治理模式,選用山杏、元寶楓、樟子松、榆樹、小葉錦雞兒等鄉土喬灌樹種,採取行間、株間、條狀、帶狀、嵌入式、近自然等混交模式進行施工,有效提升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退化草原修復效率,讓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形成抵禦風沙、保持水土、保農促牧的生態安全屏障。該區域治理完成後,施工單位將按照設計方案,繼續向其他沙化嚴重地塊“宣戰”,用綠色填補科爾沁大地裸露的“皮膚”。
正午時分,工人們坐在可以避風的沙丘旁吃飯休息,原本人頭攢動的沙地裡,只剩下剛剛栽種的一排排小樹。看到這些在大風中倔強挺立的小生命,記者彷彿看到了這裡在未來一年、五年、十年之後的模樣……(記者 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