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作為汽車的心臟,從1876年奧托成功製造出第一臺功率為3.2kW,熱效率為14%的四衝程內燃機以來,儘管發動機馬力以及熱效率越來越大,但是它的工作原理始終沒有改變。
除了工藝外,發動機的熱效率也是評判一臺發動機好壞的重要指標。目前,在熱效率上做得最出色的就是日系品牌的發動機,像是馬自達的SkyActiv-X發動機,熱效率最高可達到43%,而豐田A25B-FXS的2.5L版本和M20A-FXS的2.0L版本,理論熱效率也有41%。
自主發動機也有強力選手
看了熱效率在40%以上一直都是車企引以為傲的技術標籤和優勢,不可否認日系車企在發動機領域的領先地位,但是對於自主品牌來說,自主發動機就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實不然,能夠做到40%以上熱效率的自主發動機也不是沒有,傳祺的4A15J2、4B20J2、4B20L1三款發動機均獲得了中汽研的權威認證,三臺發動機的最高熱效率分別達到了40.48%、40.23%和42.10%。
除此之外,長安藍鯨系列發動機最高也能達到40%熱效率,歷時4年打造的長安藍鯨NE動力平臺不僅相容1.0-1.8L排量,通用化率更是高達98%,而產線自動化率、智慧化率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另外,在崑崙潤滑杯"中國心"2019年度十佳發動機評選中,有超過一半是自主品牌,這也充分說明了,自主品牌的發動機,在品質上已經不輸於很多合資車了。
為何40%熱效率是一個大門檻?
發動機熱效率從誕生時的14%,提升到現在的40%以上,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可見在提升熱效率的背後付出的是多少汗水。
發動機就是一個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從工作原理上看,註定熱效率就高不了。以汽油發動機為例,現在的汽油發動機因不同熱量損失,廢棄帶走的熱量約佔燃料總化學能的30%,冷卻液帶走的熱量佔比約30%,機械損失以及不完全燃燒的損失等約佔8%,剩下的30%—40%就是現在大多數發動機的有效功率。
十年前,市面上主流的發動機熱效率基本在30%左右,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很多發動機都能達到36%左右的熱效率。但是,現在發動機熱效率每提升1%,面臨的技術難度都是非常大的。此外,部分發動機能達到40%熱效率沒錯,但這也是最高熱效率,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夠達到的,並不是所有工況都能有著40%的熱效率,豐田的發動機亦是如此。
過度追求熱效率沒有意義
熱效率對發動機來說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是一味的吹捧熱效率也是不對的。當我們在平常開車的時候,熱效率高的車子最明顯的結果就是省油,所以日系車的省油經濟性非常好,但是發動機作為整個傳動系統的一員,除了自身優秀之外,還要有和它完美匹配的變速箱和傳動效率,只有這些做好之後,才能把發動機的最佳效能給發揮出來。
而一味的追求高熱效率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得到的收益並不大,因為現在發動機技術已經差不多到了天花板,並沒有太多的發掘空間,這也就是德系品牌為什麼對發動機熱效率不感冒的原因。
況且,提升燃油經濟性的辦法並不止有提升發動機熱效率這一種辦法,裝上一個混動便可解決,即便是馬自達的SkyActiv-X擁有43%的熱效率,但是在油耗上依舊沒有油電混動車型低。所以說,現在完全沒有必要去過度追求發動機熱效率。
寫在最後:
40%熱效率作為現在發動機的一大技術門檻,我們很欣慰自主品牌打造的發動機也有很多能達到,就這方面而言自主品牌已經超越了很多國外車企,40%以上熱效率也並不是只有日系品牌才能達到。這點,必須為自主品牌點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