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是傅雷給兒子寫的信,成為很多父母的教育啟蒙,這本書記錄了傅雷對於教育珍貴的反思和總結。
上週我和先生就在播客中從《傅雷家書》入手,聊了聊家庭教育那些事。
我們討論了:傅雷是如何從一個暴戾的父親轉變成了一個慈父的,他對家庭教育有過哪些反思。
也結合我們的成長經驗來談怎樣懲罰才是有效的,孩子對父母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父母應該在孩子成長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文章末尾有彩蛋)
1
為什麼“嚴父”變成了“慈父”?
我看《傅雷家書》的時候,一直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因為我之前瞭解了一些傅雷的故事,他完全不是一個慈父,而是非常嚴厲的父親。
《傅雷家書》“代序”的作者樓適夷曾經說,傅雷的孩子們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大氣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門了,才敢大聲笑鬧。
他規定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
傅聰在樓下練琴時,傅雷在樓上監督。一走調,傅雷就會大罵,甚至抓著傅聰的頭往牆上撞。
他還喜歡隨時的暴怒,抓到東西就砸人。5歲時,傅聰在客廳寫字,父親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順手掄過來蚊香盤就往他臉上砸,擊中鼻樑,頓時血流如注”。
傅聰不聽話的時候,傅雷還把傅聰綁在自己家門口,讓鄰居們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聰。
而這麼一個嚴厲,甚至是有些不近人情的父親,到了四十六歲的時候,變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個形象,這讓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
他四十六歲後的書信給出了答案:他的親子關係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他需要孩子。
比如在1955年4月3號,傅雷就說“我坐不住了,腰裡疼痛難忍,只希望你來封長信安慰安慰我們。”
以及非常有名的“早預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們都當做等待什麼禮物一般地等著。”
我在這裡面看見了依戀這種情感的倒轉,在孩子早期的時候,往往是孩子依賴父母,依戀父母,慢慢隨著孩子長大,就變成了父母依戀孩子。
小的時候是,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很高興,而我們老了之後,我們的快樂很多時候就來自於孩子帶給我們這些東西。
這其實也是孩子對家長來說意味著什麼,也是我很想和大家討論的。
2
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傅雷家書》也讓我看到了很多感動的點。
傅雷其實把自己的孩子看得非常平等,他有很多向孩子求助的,就比如說在藝術上面,跟孩子講說,你要分享給我們你的想法。
可是有些藝術問題非要你自己談不可。你不談,你我在精神上藝術上的溝通就要中斷,而在我這個孤獨的環境中更要感到孤獨。
除了你,沒有人再和我交換音樂方面的意見。而我雖一天天的衰老,還是想多吹吹外面的風。
你小時候我們指導你,到了今日,你也不能坐視爸爸在藝術的某一部門中落後!
當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也覺得特別感動,因為這提到了孩子的第二個意義——孩子是帶著我前進的人。
我一直說的“後喻時代”就是這樣,我自己在跟女兒跟兒子相處的時候,我就發現他們所處的世界跟我截然不同。
但他們會帶著我走到他們的世界裡,如果我沒有孩子,其實我沒有辦法往走到那。
包括女兒告訴我怎麼去欣賞彈幕,包括我做追星研究,也都是女兒帶著我進去的。
他們讓我更好地認識這個新時代,否則的話,我是沒有機會更切實地走進這個新時代的。
3
父母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傅雷在寫這個家書的時候,一直有兩條線。
每一次討論藝術,他們就特別平等,但是討論日常事務,傅雷就變成了爸爸,他會教育孩子。
比如說書裡面也有關於他們談戀愛的,傅雷每次都要關照傅聰,你這個戀愛應該怎麼談,你吃飯應該怎麼吃。
在《傅雷家書》裡面,他們的關係是在平等的朋友跟家長之間不斷轉換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比較好的關係。
其實我們父母是永遠沒有辦法跟孩子成為完全平等的朋友,這很難,但《傅雷家書》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借鑑的案例。
在日常的生活裡面,你在做人方面,其實你還是會有一個父母的想法,想要告訴孩子事實是怎麼樣,分享生活的經驗。
但是在一些專業領域方面,在一些孩子所擅長的方面,我們願意傾聽他的想法。願意變成一個朋友,甚至向他請教,這也是很值得今天的父母學習的。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他從來沒有要求過回報。
他從來沒說過“因為我們對你付出很多,從小是怎麼培養你,讓你獲得今天的成就的”。
他的回憶是“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的一部分罪過”,他是在反省自己的過錯。
而這對我們做父母的來說其實很難,我們常常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要有回報的,我們沒那麼偉大。
很多父母打孩子了,可能會說的是,“要不是當時打了你,怎麼會有今天的成就”
即使是我有的時候還會跟孩子講說,“媽媽也很不容易啊,我為你做了很多事情,難道你在這個時候不應該稍微聽我一點嗎?你覺得我就是應該這麼做嗎?”
我們做父母的時候,其實很難去跳出這個框架的,在理念上我知道它不對,但是內心有時候還是想這麼說。
但是我很吃驚的發現,整個《傅雷家書》裡面是沒有這個概念的,他能夠跳出這個框架,這是特別不容易的一件事。
4
父親在育兒中的意義
嚴格地講,傅雷絕對不是一個完美的父親,甚至在現代是會被大家批評的。
但是在傅聰的生命中,他其實還是扮演了給你教導的,給你社會規則的角色,而他的媽媽更多的扮演了這種無條件的愛。
在今天,其實我們也特別鼓勵父親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育兒裡去。
因為你只有一直參與在育兒,你到了一定的年齡,比如到了46歲,你要跟孩子學習新東西,孩子才會來理睬你。
如果你一直是缺位的狀態,你突然想給孩子寫信,其實孩子是沒辦法跟你溝通的。
所以即使是在傅聰小的時候,可能傅雷對他很嚴格啊,他很怕爸爸,但其實這個爸爸並沒有缺位。
我們自己在很多研究裡也發現,最可怕的爸爸不是那個很嚴格的爸爸,而是一直不出現的爸爸。
那種爸爸對孩子來講就很絕望,因為我再怎麼做都不能引起你的關注,這一點才是最可怕的。
我在最後的時候其實也是鼓勵更多的父親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間來,和孩子有一些共同的記憶,哪怕中間有一些不好的記憶。
在漫長的歲月裡面,我們所謂的連結,就是依靠這些記憶去串起來的。
END
彩蛋時間
我是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沈奕斐,這是一檔我跟我先生主持的夫妻談話型播客。
我們會從社會學和法學的角度探討與親密關係、婚姻家庭、社會性別相關的熱點事件,也會穿插些我們的日常夫妻聊天^_^
歡迎各位大家收聽這期的播客,並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