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馬未都的人,都瞭解這個中國古董界的大佬,對文物與古董有多瞭解,因此在他身上也就發生了很多與文物古董有關的趣事兒,當然除了大傢伙上趕著往人家身上扒隱私,找素材,馬未都自己也在他參加的收藏類節目上回憶了很多故事和陳年舊事,不過馬未都對於他的家事卻很少提及,尤其是關於他的父母。不過這並不代表馬未都與父母感情不好,一次馬未都興致來了,不僅提起了家事,還向我們介紹了一些他父母親的故事,今天咱們一起來聽聽。
說起馬未都他的母親,馬未都都覺得自個兒的母親打小就是一個嬌小姐。雖說祖上是富商,不過嫁給馬未都父親這邊,家裡還真一清二白的,母親身上的那些“毛病”,也就父親願意寵著她,改不掉了。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是馬未都母親口味太叼了。據馬未都自己回憶,因為母親不吃任何有刺激氣味的食物,所以家裡一概不買。比如說廚房裡這調味品:蔥薑蒜啥的,就連一般人家都吃不起的牛羊肉都不能上桌,更不要說韭菜香菜等蔬菜了。這樣看來,馬未都小時候也算可憐吧,在吃上就少了那麼多歡樂。其次是馬未都母親太“小資”,要求高。雖說是老北京長大,又嫁在北京的人,馬未都母親卻在穿衣打扮上從不含糊,就比如她從不穿那爛大街的老北京布鞋,她腳上穿的鞋都是廣州、上海產的。雖說家裡不算多有錢,但是在馬未都印象裡,母親和小孩子一樣,就愛吃巧克力和洋糖果,不過父親寵著她,從不缺了母親的小零嘴。
為什麼說馬未都父親這邊的祖上一清二白呢?因為馬未都爺爺打小就可憐,六歲喪父、十二歲喪母,沒辦法為了活下去,馬未都爺爺不得不出冒著生命的危險出海做了漁民。幸好沒遇到什麼大風大浪的,沒出事兒,反而慢慢地也積攢了不少積蓄。馬未都的爺爺知道沒文化要吃的苦頭很多,所以他決定讓自己的兒子們去讀書,做文化人。只可惜那個年代,國勢危機,不太平。馬未都的父親和他們那地方的其他人一起參軍打仗,保家衛國去了。他們經歷了生死,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最後回北京的時候那叫一個悲慘,同行40人,就剩下馬未都的父親,和另外一個傷殘軍了。
說起來他父親可是一個讀書人,這參軍報國的事向來都是威武雄壯的陽剛男子做的事兒,但是同去四十人,回來的時候就剩他父親一個完好無缺的,真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馬未都何嘗不好奇呢?他也分析過,馬未都想他父親那為人他知道的,因為讀書人,肚子裡懂點戰術什麼的,雖然沒經驗過,但是也不會貿然衝動,拿起槍就往炮火槍口上撞。在喊“衝啊”的時候,大傢伙都是卯足了勁兒往前衝,不管什麼槍林彈雨的,馬未都聽父親和自己說起過淮海戰役上的驚險刺激,他說在衝鋒的時候他要比別人慢半秒,先看看對方有沒有反應。
這樣去分析可不代表馬未都父親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如果打仗的時候,戰士們一股腦的都往上衝,那犧牲的戰士就多了很多,但是在生死關鍵時刻如果能先快速想一下怎麼衝鋒再出發,那麼無論如何都能穩穩地打死對方几個人,這樣就算自己不幸戰亡了,也不虧。在馬未都看來,父親這一行為,也是一種智慧,可比那些只有勇氣沒有智慧的人,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