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之後,防彈衣發展和普及的速度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現在一塊可以在近距離抵擋中口徑全威力穿甲彈的插板,最低價格甚至還不到一千元人民幣。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小口徑槍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的先進槍彈將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才能打破防彈衣帶來的威脅?
一:限制主流子彈穿透能力的真正瓶頸在初速,它受限於槍管壽命與總體成本無法再提高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用線膛身管進行發射、以固體火藥作為能量來源,一定還將會是主流槍械子彈的基本設計。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其它的方法和手段,能像子彈自旋穩定那樣,用極低的成本就實現優異的飛行穩定性——而這是子彈精度效能的根本保障所在。
圖:注意鉛芯步槍彈頭旋轉著碰撞鋼靶。彈頭上一條條傾斜的凹槽,就是被甲結構被膛線擠壓、摩擦所形成的變形。
圖:105火炮膛線,槍支膛線原理相同,但中小口徑槍械一般只有4-6條膛線
圖:注意彈頭出膛後的旋轉
作為代價,子彈的彈頭髮射時就必須變形、嵌入膛線中;這樣才能順著膛線的螺旋線前進,形成高速的自轉狀態。顯而易見,比起光滑無膛線的身管,在同等條件(比如火藥燃氣的壓力、溫度等),彈頭從線膛身管中發射,遭遇的阻力、形成的磨損一定都要大得多。
彈頭重量越大、飛出槍口的初速越高,自然威力就可以做的越大。但槍彈威力的提高,總是要以火藥燃氣壓力、溫度、槍管磨損燒蝕速度的提高作為代價的。事實上限制子彈威力的最大瓶頸,一直都是包括槍管壽命在內、總體使用成本上的制約。
圖:通常認為,火藥爆溫低於3000K(2726攝氏度),對槍炮管的燒蝕將非常輕微;而達到3500K(3227度)以上,燒蝕將變得非常嚴重。
從二戰末期開始的四十年內,在身管武器的發展中,液體火藥一度是非常熱門的方向。它不像固體火藥那樣,顆粒內部、顆粒之間都存在大量空隙,而且自帶20%甚至更高比例的水分。
圖:槍彈固體發射藥
因此液體火藥不僅能量顯著高於固體火藥,而且由於水蒸發吸熱,爆溫可以降低1000度,實現了高能量、低爆溫、低燒蝕的巨大效能突破。固體火藥槍炮彈在理論上的初速極限,大約在2000米/秒左右;而在試驗中,美國液體火藥的40毫米火炮突破過2300米/秒的記錄。
圖:AK膛炸
然而液體火藥雖然能有效的大幅度提升初速,但它在爆燃過程,一定伴隨著氣泡的生成/潰滅;這會形成隨機性非常強烈的高頻率、大幅度膛壓波動,輕則嚴重干擾精度,重則足以引發膛炸。這個問題直接源於最基本的物理規律,在現有的理論/技術框架下無法解決——這個結論,是美國花費近五十年時間、數十億美元的代價得出的。
因此可見的未來內,槍彈只能繼續使用固體火藥。而槍管這類使用工況涉及高溫、高壓等因素的部件——包括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在內,都有一個共性:在接近材料極限的水平以後,哪怕溫度、壓力、摩擦速度只是提高一點點,它的壽命損耗速度都會非常急劇的提高。
就目前的一般技術規律來說,受限於火藥能量高低和燒蝕程度等因素的妥協;線膛槍管的壽命要長到經濟上可以承受,彈頭的初速必須控制在8xx-9xx米/秒的範圍內。特別是對槍管磨損更厲害的加重、加長彈頭,初速要儘可能控制在8XX米/秒內。
比如在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美國、歐洲、蘇聯,都先後試圖用更小口徑、彈頭更輕的子彈,取代7.62毫米全威力槍彈,而且中遠距離的殺傷、破壞效能更好。比如蘇聯的6x49毫米槍彈,就透過1150米/秒的初速,用5克的彈頭,實現了中遠距離優於7.62x54R槍彈的效能。但所有這一類槍彈,最終全部失敗了。
二:現有的部分中口徑穿甲彈也能打穿防彈衣,但一發子彈要幾十塊錢,不可能大量裝備
在現代戰場上,幾萬發子彈才能殺傷一個目標是很常見的統計結果。因此過於昂貴的材料、工藝,對於子彈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以碳化鎢為代表的硬質合金彈芯穿甲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圖:XM1158穿甲彈和它磨削加工的碳化鎢彈芯
美軍7.62毫米口徑的新型XM1158穿甲彈,目前仍能有效的擊穿IV級防彈衣,但它在2018年初的造價高達13美元一發,而最終的目標造價也依然高達5美元一發;這樣的彈藥,很顯然即使被軍隊所採用,它的儲備數量也會非常有限。
這種高昂的價格來自原料和工藝兩個方面。硬質合金的主要成分,鎢、鈷、鈦等等,本身價格就高,而彈芯的加工成型又必須採用磨削工藝,這個造價是無論如何都下不去的。而碳鋼彈芯,原料上只需要較少比例的強化元素,加工工藝上也是擠壓成型後進行淬火硬化,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很低。
按照2015年國內論文的資料,國內某廠製造的外貿7.62x51毫米鋼芯穿甲彈,視訂單規模差異,一發子彈的成本在1.89-2.15元之間,出廠價格在2.07-2.36元之間。
要在經濟能接受的前提下,讓裝備數量最廣泛的普通彈也具備更加出色的穿甲能力?現有口徑下采用鋼芯穿甲彈結構實際上已經無濟於事。因為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所有主流的小口徑軍用槍彈,無一例外都採用了經過淬火熱處理的硬質鋼芯,而且較新的型號還全是外形銳化的尖頭鋼芯。
圖:美軍M855A1步槍彈的銳化硬質鋼芯
放在二戰時期、甚至是50、60年代,這都是穿甲彈才有的特徵。這種材料和工藝成本更高的設計,是小口徑槍彈相較於很多中口徑槍彈,口徑更小、但對鋼板侵徹能力卻要更強的真正原因所在。
怎麼彌補鋼芯與硬質合金彈芯的差距?這首先要理解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硬質合金彈芯比起碳鋼彈芯,要重得多,要堅硬(硬度、抗壓強度效能好)得多,但也脆得多(抗彎強度、衝擊韌性差)。在現有的中小口徑槍彈上,碳鋼穿甲彈最大的問題,不是鋼芯不夠硬,而是重量跟不上。
穿甲彈最重要的核心設計,就是要把最大的動能,集中在最小的撞擊面積上。動能和質量成正比,穿甲彈芯的質量又和它的體積成正比;彈芯要增重,只有密度加大、尺寸拉長兩個措施可以採用。
圖:53式7.62毫米機槍彈(最左)與5.8毫米機槍彈(最右)的彈頭結構對比。5.8機槍彈與5.8步槍彈(右二),各自匹配的膛線不同;緊急狀態下可以混用,但瞄不準也打不準。同時替代步槍彈、機槍彈的新5.8毫米通用彈,整體設計上延續了原機槍彈的結構。
對於一個確定下來的口徑,彈頭長度的增大餘地非常有限——比如彈頭長度增加過大,就和原來的槍管膛線設計沒有辦法匹配,打出去沒有辦法穩定飛行,既沒有射程/威力,也沒有精度。同時彈頭的增長又要侵佔彈殼內的空間,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這會導致膛壓的上升。
類似的多種因素所帶來的限制,使得現有口徑的槍彈,碳鋼彈芯怎麼做都沒有足夠的加長、加重餘地。
比如南理工的公開論文《5.8毫米穿甲彈工程研製》中,就提及5.8穿甲彈放棄鋼芯設計的最大原因,是作為穿甲原件的彈芯需要3.45克重量保證效能;而在24.5毫米的彈頭長度限制下,碳鋼彈芯不論怎麼想辦法,最重也只能做到2.5克。此前提到的某型外貿7.62x51鋼芯穿甲彈,也因為一系列問題,不得不削減初始設計的彈頭長度,減弱了穿甲效能。
三:又要便宜,又要中遠距離打穿高等級防彈衣,只能開發超長彈頭的全新中口徑子彈
要用碳鋼彈芯來擊穿高等級的防彈衣,特別是要在較遠的距離上實現這一點,對槍械口徑的大小有很強的依賴性。這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因素:
口徑太小,彈頭的重量不夠,在高速飛行中就沒有足夠的慣性去對抗空氣阻力,速度衰減會更快;在中遠距離上,很難保持足夠的動能。包括拉長彈頭在內的彈頭外形最佳化,只能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
圖:鋼芯前方的鉛丸起緩衝作用,避免撞擊目標的瞬間由於應力波反射引發鋼芯斷裂
最為致命的一點是,彈芯在穿甲的過程中要遭受極為猛烈的衝擊和振動;如果相對於目標(比如鋼製靶板)的厚度,彈芯沒有足夠的直徑,那麼它就極易折斷,導致穿甲能力急劇衰竭。對穿甲過程的力學研究更透徹,鋼芯的外形、材料成分、熱處理工藝水平更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口徑相對做的更小一些。
圖:6.5毫米CT彈,實際上是傳統中口徑全威力槍彈的強化版
比如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例子,就是以美國6.5毫米CT埋頭彈為典型的下一代先進槍彈。該彈的彈頭重量達到8.1克,初速850米/秒,動能2926焦耳;實際上與3322焦耳的傳統7.62x51彈(M80普通彈)在同一個級別。美俄中的5.xx級別小口徑槍彈,彈頭重量普遍低於5克,槍口動能在接近2000焦耳左右。
由於彈頭拉長,截面積縮小;6.5CT彈在近距離上動能比7.62毫米彈(彈頭實際直徑7.83mm)稍低,但截面積動能要高出近30%。同時更細長的彈體外形,使得它飛行阻力要比7.62傳統彈頭小得多;在1200米處的終點,它的動能比7.62彈要高出25%左右。
這種彈道效能優勢下,新型中口徑的鋼芯彈,足以在侵徹能力上追平、甚至超越傳統口徑的碳化鎢穿甲彈。
四:新口徑把彈頭做長、做重,難點在哪裡?考驗基本功的時候到了
把彈頭拉長、加重,就可以用廉價鋼芯實現更強的侵徹破壞能力;這種思路背後的物理邏輯如此簡單,為什麼傳統的中口徑彈藥都沒有做,而一定要等到現在?問題的最核心關鍵,又要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問題——槍管燒蝕和磨損帶來的成本限制。
在槍炮彈中,炮彈使用彈帶嵌入膛線,彈丸和身管摩擦帶來的能量損失較小,發射藥能量轉化成彈丸動能的比例可以達到32%甚至更高。而槍彈要用彈丸的圓柱部分整體嵌入膛線,因此這個效率要更低,通常只有2x%。其它能量,要麼隨燃氣噴出,要麼消耗在了對槍管的加溫和摩擦中。
圖:95-1發射更重彈頭的新通用彈時,曾出現過顯著的彈道不穩定(“熱散”)和槍管燒蝕(“膛線掛銅”)現象。
因此彈頭動能的每一次增長(初速不變、重量增加),都需要數倍於此的發射藥能量增長作為基礎;這必然帶來膛壓和爆溫升高等一系列變化,顯著的加劇對槍管的燒蝕作用。
圖:俄VSS/AS微聲步槍,子彈亞聲速設計,但長彈頭、大直徑比例鋼芯帶來的高磨損特性,使槍管壽命仍然只有5000發
特別是彈頭加長、加重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彈頭的彈道穩定性,嵌入膛線的圓柱部一定是加長的重點部位。需要變形嵌入膛線的面積變得越來越大,這必然導致更大的摩擦阻力。尤其是為了強化穿透能力,現代的新槍彈都採用了直徑儘可能大的穿甲芯體;硬質芯體和彈頭被甲之間的鉛套非常薄,對槍管的磨損要大很多。
現在主流的中口徑槍彈,俄式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美式也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彼時的戰場目標防護能力遠不如今日,槍彈的設計自然沒有這麼高的侵徹要求。
圖:南理工2016年論文
特別是在今天,先進彈藥的一個普遍要求,還必須在短槍管內實現高初速設計。要同時實現這些需求的同時,還能保障槍械的精度、壽命等諸多方面效能;對於一個國家在科研/工業領域的基礎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它們涉及、且不侷限於以下方面的能力積累:以槍管動態力學的精確定量分析為代表,彈/槍的相互作用研究;以高能量低燒蝕發射藥為代表,火炸藥研製水平的進步;以廉價的高效能材料/高精度工藝為代表,冶金/機械加工行業的進步,等等。
結語
槍彈的基本結構非常簡單,以至於它的技術發展路線中,可供嘗試的方案非常有限——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哪一種設想,是各國所未曾嘗試過、未進行大量試驗驗證過的。
現代先進槍彈的每一分效能優勢,或者每一種新型結構的實用化,均是建立在更為先進紮實的科研/製造基礎上。
在這個領域中,後發國家已經不存在“撿漏”、“彎道超車”的任何可能。任何心存僥倖的投機行為,都只會讓差距越拉越大——而這,是隱藏在槍彈侵徹能力/防彈衣衝突背後,對中國輕武器領域最為嚴苛的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