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活動啟動 看雙城從相互競爭到彼此學習
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 楊渝
7月20日,封面新聞推出“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邀你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到重慶的江邊逛一逛,Pick心目中的成渝文旅新地標,探索兩地共通的精神家園。
支撐起這一活動的背景,正是國家為成渝發展定下基調: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體到實踐中,便是當下如火如荼的成渝、川渝兩地多種形式的合作。
其實,在這之前說到成渝兩地,恐怕是國內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學習的一對CP城市。
山水之地 美麗之城 彭鏞 攝
曾經:雙城競爭 曠日持久
你發展電子產業,我發展膝上型電腦產業;你有汽車工業基礎,我就引進國內汽車巨頭;你搞一條渝新歐,我來一條蓉新歐……反正你有的我要有;你沒有的,我努力先發展起來。互相盯著看著,誰都不想掉隊。
而在網路天地,網友們也會打起情緒激動又毫無意義的“口水戰”。
究竟為啥成渝為啥會存在這麼強的競爭意識,為啥民間會打口水戰?其實,從歷史文化到生活習俗、處事風格,都能找出千百種理由。
就在人們以為成渝兩地要在相互競爭的道路上“一騎絕塵”,永不回頭時,畫風突變了——
藍天白雲下的渝中半島 何超 攝
嘗試:客觀看待 優勢互補
去年10月,重慶本土自媒體大號——重慶馬路社連續推出《重慶向成都學什麼?》五篇文章,分別是“矢志不移破除盆地意識”“毫不動搖實施強省會戰略”“大手筆戰略謀劃”“砸鍋賣鐵也要建高鐵”“大力實施城市營銷戰略”,倡導重慶官方與民間多向成都學習。
“是想探討重慶和成都這相鄰的兩個城市,如何才能在學習中進步”。重慶馬路社特稿寫手彭勇如是說。令彭勇沒有想到的是,不罵成都的稿子竟然引來更加理性的網友跟帖,褒獎的聲音遠遠蓋過辱罵的調門。
重慶馬路社趁熱打鐵,今年7月推出姊妹篇《成都可以向重慶借鑑什麼?》。這篇由成都網友書寫的稿件,同樣以客觀冷靜的筆觸,點明重慶發展程序中的優勢,成都需要重慶一樣的精氣神。
“重慶跟成都,這對相愛相殺的對手,經濟密切度、產業相似處也較高。但近些年,隨著兩城合作增強。重慶這邊網民和媒體日趨理性,開始客觀看待聲名鵲起的鄰居,正視存在的差距,真誠地想從對方身上學習長處。”彭勇表示,馬路社出品這些專欄文章,就是希望給大家帶來一個雙城合作共贏的積極導向。
彭勇和他所在的馬路社所作的努力,並不虛幻,放眼巴蜀大地,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的標語隨處可見——
洪崖洞夜景 彭鏞 攝
當前:雙城攜手 共同發展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雙城經濟圈”,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做出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決策,從頂層設計層面,把重慶和成都“捏合”到了一起。
都說“捆綁不成夫妻”,不過成渝兩個都市也好,還是川渝兩個省級行政區劃也罷,各個層面、各個對口單位,都在忙著共發展。
這半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起步紮實、開局良好、進展順利,共同開創了許多的第一次:1月7日,第一次川渝兩地毗鄰地區共商一體化發展;1月17日,第一次川渝兩地工作排程會;3月10日,第一個與四川毗鄰地級市簽署的協議;3月17日,第一次川渝黨政聯席會議;4月1日,第一個與四川非毗鄰地級市簽署的協議、第一個省市部門協議;4月23日,第一次兩地多區縣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條省際公交線路;5月27日,第一次聯合開通線上求職招聘資訊;6月5日,第一個異地互認的辦事視窗;6月10日,第一張異地辦理的營業執照;7月3日,第一次實現川渝兩地住房公積金“一地辦”……
還有文旅地標的組合,重慶洪崖洞與成都寬窄巷子組成的“寬洪大量”C位出道;青城山-都江堰景區與重慶金佛山景區攜手合作,開展“巴蜀文旅走廊自由行——川渝百萬市民免費互遊百景區”的文旅活動等等。
正是政府間的熱切聯動,引領著民間輿論風向的悄然變化——
改變:網友互評 理性討論
如今,隨手開啟一篇討論成渝雙城的文章,底下的評論很少是吵架與爭論,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討論。
網友“TYW”表示,其實成都作為和重慶實力相差無幾、地理位置最為接近的城市,就像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蘋果,最值得學。北上廣、紐倫港,就像山頂的果樹,等我們全方位成長起來了,再學也不遲。
網友“如是無非”說,智慧、科技、工業都是與未來重慶氣質相符的路徑。從營銷來說,一定要好好利用特有的山水格局,發展出大IP紅利,比如賽博朋克世界的中心城市等等。
同時,川渝媒體也在積極尋找切入點,利用各種優勢,打好輿論引導牌。其中封面新聞在上半年,重磅推出全媒體系列報道《成渝雙城志》,目前又推出尋找成渝新文旅地標的活動。而《四川日報》也與《重慶日報》共同推出“第四極”頻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