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來形容當下的汽車市場,那就是“改革春風吹滿地”,在汽車市場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的當下,大部分新能源汽車廠商的銷量簡直像是開了掛一樣,看看“蔚小理”,再看看比亞迪,哪一個不是賺得盆滿缽滿。據乘聯會的公開資料顯示,國內1-9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已經突破了215萬輛,同比猛增185%。
但汽車行業終究吃不了大鍋飯,個別廠商牛逼不代表所有廠商牛逼,有些廠商根本就不牛逼還硬是吹牛逼,說的不是別人,說的就是R汽車,以及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乘用車分公司總經理、技術主任楊曉東。
春風吹不到R汽車,楊曉東你慌不慌?
R汽車是上汽乘用車釋出的高階純電專屬品牌,宣稱要以“品味、創新、信賴”為基石,建立與傳統汽車品牌不同的營銷體系和模式,致力於用全新的產品和服務讓使用者從喜愛到信賴。除此之外,R汽車CEO俞經民在面對採訪時更是立下了“2021年R汽車3萬輛年銷量”的小目標,那麼平均每月就得售出2500輛,那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據車叔瞭解,MARVEL R在今年1-9月的累計銷量為4237輛(批發量),其中8月銷量最高,達到了929輛(批發量);而ER6在今年1-9月的累計銷量為4759輛(批發量),9月銷量達到最高,為1472輛(批發量)。也就是說,R汽車旗下的兩款車型在今年共售出了8996輛新車,距離3萬輛的年銷量目標相差甚遠。
(楊曉東)
有趣的是,可能上汽集團早已察覺到了R汽車不太中用,所以楊曉東在4月份果斷將R汽車的2021年總銷量目標改為了2萬輛,並稱“今年實現這個目標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晶片,不過未來每年按照指數增長的目標仍不會改變”,但從現在的狀況來看,可能過不了幾天楊曉東就要將R汽車的年銷量目標改為1萬輛了,否則需要在10月、11月、12月共計賣出11004輛才能實現2萬輛的年銷量,平均每月就是3668輛,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
高調進場的R汽車,為何折戟?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作為R汽車首席共創夥伴的楊曉東表示,R汽車最大的驅動力,就是“要兌現人類對未來智慧出行的美好想象,即科技兌現想象。而R汽車要做的是特斯拉做不了,而蘋果可能想做的事。”
從楊曉東的這番言論中我們瞭解到了什麼?楊曉東並沒有說明人類對於出行的“美好想象”是什麼,還說R汽車要在科技領域做連特斯拉都做不了的事情,還是那句話,可能嗎?我們不崇洋媚外,但也要實事求是,特斯拉不僅是一家汽車企業,更是全球公認的科技巨頭企業,不光要有出類拔萃的技術作為支撐,同時領導者也必須具備極為出色的遠見,兩者缺一不可,那楊曉東哪裡來的底氣敢說R汽車可以做特斯拉做不了的事?可能這個答案只有楊曉東自己知道。
此外,楊曉東還曾表示R汽車更加偏向於豪華車的定位,但就實際看來,R汽車的產品在價格上確實對標了豪華車,但與競品相比卻無優勢可言。首先來說產品,R汽車雖是獨立品牌,但卻活在上汽集團另外一個品牌的影子之下,在自動駕駛與車機系統方面更是無過人之處,說是換標車也毫不為過,甚至因此還被使用者投訴過,生產這樣的產品只會讓使用者對品牌愈加失望,繼而對銷量提升產生消極作用。
再看定價,就以定位為緊湊型純電動轎車的ER6來說,官方指導售價區間為15.58萬元-20.08萬元,其起售價比幾何A、AION S等同級產品的起售價要高出不少,而在其頂配車型的售價基礎上再加3.51萬元就可以買到特斯拉Model 3了,低配沒有價格優勢,頂配沒有品牌優勢,兩頭被人打,銷量低迷也在情理之中。
擊穿底價不現實,放棄雞肋方為上計
在楊曉東還是上汽國際業務部總監的時候,坐在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之位的人是王曉秋,而王曉秋接替陳志鑫時正好是上汽集團乘用車大紅大紫的時候,但後來在2018年開始顯露出頹勢,當時王曉秋為了“保量”而果斷選擇打價格戰,前人開的路後人含著淚也得走,在“薄利多銷”這條路上,後來的楊曉東想不跟進都難。
(王曉秋)
那對於R汽車,這條老路還能走嗎?當然是可以的,只要價格足夠低,就有人願意買單,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但是R汽車絕對不會這麼幹,因為降價也就意味著自降身份,上汽集團寧可放棄這個所謂的“高階”品牌,也不願意給消費者留下“上汽的車賣不出去就會降價”的印象。
有訊息稱,上汽集團已經申請了“上汽飛凡”商標,分類屬於運輸工具。上有高階品牌智己坐鎮,下有普通品牌保底,上汽飛凡的品牌定位只能與R汽車相同,但上汽集團沒必要推出兩個“雞肋”吧,唯一的可能就是R汽車要改名了,也許這樣才能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以求促進銷量提升。
車叔總結:
制定年銷量目標是每個車企都會做的事情,中途下調銷量目標的車企也不是沒有,可問題是,能不能不要老是把“缺芯”作為藉口,本來R汽車3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就不算很高,在將銷量目標降低到2萬輛時楊曉東還表示是“缺芯”的鍋,試問那些每月售出上萬臺新車的車企都不“缺芯”嗎?等晶片短缺緩解之後,R汽車如果繼續銷量低迷,楊曉東又該如何解釋呢?所以說,車企就應該踏踏實實造車,發揚優點摒棄缺點,讓消費者能夠買到高質量產品,才能得到消費者認可,而不是以所謂的“高階”為理由讓產品價格虛高,最終只能落得個潦草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