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這是12月上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關於新能源領域的最新表態,也反映出國家在“雙碳”路線上,更為求真務實。
當前,就全生命週期來看,被認為“零排放”的純電動汽車(EV),實際上在電力來源、製造生產環節,也帶來了不少的碳排放和汙染,所以有不少國家已經開始對EV車型的碳排放考核,按照新的標準來衡量。
記得幾年前,新加坡相關部門曾表示,特斯拉某種程度上,比傳統燃油車的碳排放還要高。而在中國,有近70%電力來源為煤電。
所以,對能源資源消耗大戶——汽車產業而言,怎樣才能既朝著“雙碳”目標邁進,實現高質量發展,又不會畢其功於一役引發其他問題和風險,造成資本盲目擴張和資源浪費?發展混合動力汽車(HEV),已基本成為行業和主流汽車製造商的共識。
更引人注意的是,在電動化發展帶來的技術升級和創新背景下,中國也在從混合動力技術的“進口國”,成為更先進混合動力技術的“出口國”。
從技術進口,到技術出口
過去二十幾年,在傳統內燃機領域,中國汽車工業一直向來自歐美日的汽車巨頭學習,不論是合資,還是逆向開發,或者是購買,雖然付出了巨大代價,但與其還有數年的差距,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技術“進口國”。當然,中國汽車也有了整車出口的機會,但多數都是第三世界國家。
不過,最近10年來,隨著汽車電動化浪潮席捲全球,中國汽車也從“學徒”,有了成為“師傅”的資格。雖然日本汽車公司把控著混合動力技術,但是多家中國公司也在該領域有了長足進步,例如長城、長安、奇瑞,以及吉利等。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如果沒有意外,很快像雷諾集團、賓士這些大型歐洲汽車公司,可能將會採用來自中國吉利的混合動力技術。
不久前,吉利汽車集團推出“雷神動力”,其混合動力系統已受到多家歐洲汽車巨頭的青睞。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汽車品牌會對外“出口”汽車核心技術。
“從對標外資品牌,到比肩、超越對手。”在吉利汽車集團高階副總裁林傑看來,過去10年吉利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儲備。與此同時,透過國際合作與資本聯合,“體系內”的集團和品牌,也將與吉利分享混合動力技術和動力總成。
2021年7月,吉利與動力電池製造商欣旺達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一期產能將達到60萬套,二期為80萬套,來滿足未來吉利與其夥伴對混合動力電池和系統的需求。根據公開資訊,吉利至少80%的混合動力電池將優先採購合資公司的產品。
實際上,此前吉利汽車就曾釋出公告,將聯合賓士研發新一代汽車動力總成;後來雷諾集團也與吉利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其中雷諾將採用吉利的混合動力技術。這也基本上確定,兩家歐洲大型汽車公司將採用吉利的混合動力系統。這不禁讓人想到中國高鐵發展歷程,引進、吸收消化,再到出口。
實現2025目標的底氣
“我們也在推動所有型別汽車按照全生命週期核算碳排放。”吉利汽車集團高階副總裁王瑞平在媒體溝通會上指出,伴隨吉利汽車雷神動力品牌釋出,以及混合動力技術即將列裝吉利旗下各車型,吉利汽車在未來汽車市場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將得到質的提升。
另一方面,未來電池製造成本和材料成本快速攀升,對節能減排更有效率的混合動力產品,也更符合市場與政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汽車也將搭載首款雷神動力的車型定為星越L,這款吉利品牌2021年最重要的產品,截至今年11月銷量達到4.11萬輛,累計訂單超過9.3萬輛。所以,沒有底氣,吉利也不敢在最重要車型上試水最新技術。
在林傑看來,只要有好的產品,銷量目標就能夠實現。從當下的市場環境看,不能只靠情懷讓消費者買單,只能靠產品價值。對於吉利而言,我們有本土作戰的優勢,那就是快。星越L開啟吉利品牌混合動力車型大幕後,領克品牌2022年也將推出HEV車型。
根據吉利汽車集團規劃,到2025年度實現集團總銷量365萬輛,保持中國品牌市場佔有率第一,趕超主流合資企業。為此,未來五年,吉利將在研發領域投資1500億元。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