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開盲盒式買車?2天賣出超5萬輛 這些新車上市前就賣爆了!

由 公羊易綠 釋出於 綜合

作為一個90後,教授其實挺不能理解盲盒的,所買到的樣式全靠運氣,運氣好的話就能獲得一個不一樣的隱藏款。但不得不承認,盲盒經濟正蓬勃發展,泡泡瑪特都靠盲盒/原創IP上市了。

但汽車也做成了“盲盒”,這事您敢相信嗎?動輒十多二十多乃至五六十萬,甚至連實車還沒有展示,就這般大膽買下?

“預售6小時訂單突破2萬輛,2天訂單超5萬,11天就超15萬輛!”

教授看完,內心直呼“好傢伙”,感情這一個月就能有40萬訂單,都相當於某些車企整個月的銷量了,難道這車只要1萬?

而這款車…這可是當時預售價21.28-28.98萬的比亞迪海豹,大部分地區是無車到店,消費者們也只能“雲看車”,看下網圖解癮,但也可見其競爭力之強大。

如果說比亞迪海豹都尚有媒體進行體驗,但接下來的Smart 精靈#1就真的無實車體驗了。

但消費者還是願為其買單,精靈#1正式上市後,短短2小時訂單破萬,還擠爆了伺服器;而不到2天時間,官方就在app上表示,“2022年訂單量已經超過了全年排產量”。

更可怕的是,哪怕在上市1個月後,廣州Smart體驗店才裝修完成不久,也沒有實車可看,到上市第二個月才有展車可看。但這也不影響它的熱銷,眾多大定客戶到店試駕,每天都有過百人前去體驗。

這樣的例子在這兩年可數不勝數,大家在沒見過車的前提下,就敢於下單。包括了蔚來ET5/ET7、尤拉芭蕾貓、問界M7等等。

尤其是問界M7,在預售開啟後僅僅3個小時,訂單數量就突破了6萬,要知道這可是一款中大型7座SUV,其細分市場而言相對較小,而且也有理想one這樣的強力對手,但是問界M7仍有如此號召力,屬實讓人佩服。

一方面是“早訂車早提車”的誘惑,另一方面是各家車企提出的極具吸引力的早鳥優惠政策,都讓各位持幣待購的消費者趨之若鶩。

但是真正能夠在預售之後維持銷量高位的車型並不多,訂單在預售期爆了之後銷量萎靡的車型也不少,也有一些車型在發售初期並沒有獲得多少訂單,但在一段時間的口碑積累後,也有比較好的銷量,比如大眾的ID系列。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在車都還沒造出來的時候,就開始賣“盲盒”呢?

粵語有句古話叫“執輸行頭,慘過敗家”,對於一款全新的車型,甚至是一個全新的品牌而言,如果初期的聲音不夠大,不能夠以一種天神下凡橫空出世之姿態為世人所熟知的話,那麼再好的產品,也怕是酒香巷子深,沒辦法為人所知。

現在新勢力造車的玩法,已經超脫了當年傳統車企的套路,傳統車企先是在車展上給你亮個概念車,過了一兩年才將真正的量產產品擺上檯面。現在呢,產品剛剛還在驗證階段呢,就已經開定了,生怕你們不知道我現在這個產品快要搞好了,你們快點來下定。

至於啥時候正式下線,啥時候消費者能拿到車,車企可說不準,特別是當前時期各路供應鏈都得不到保障,交車的時間遙遙無期。

另外,現在的新車釋出會上,很多車企老總喜歡幫助消費者“貨比三家”,聲稱我們這款車型要比價位更高的車型效能更好,更加超值。那麼這對於後來者來說壓力就非常大,因為如果後來的新車在這些指標上比不過捷足先登的車型,那豈不就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吃瓜群眾和友商的集火物件?

其實放到現在,這樣的套路是可以進行的,畢竟大家都是逛個商場看看車靜態體驗一下就可以豪爽下定了,試駕這個環節在購車的過程中越來越不重要,很多人只需要試下車機系統,坐著是否舒服、配置夠不夠豐富就無腦下訂單。

雖然說買車像開盲盒這件事,還是因為大部分的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發生了變化而呈現出的新風潮。但是買車不像買手機,對於我國絕大部分消費群體而言還是一筆非常大宗的交易。

所以對於一款全新的產品,在上市初期能夠吸引客戶,讓他們下單,確實能夠拿到非常大的訂單量。但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諸如車機卡頓、電池衰退等問題就會逐漸暴露,這時候車型的口碑就會直線下滑了。不僅會導致後續的訂單量下降,而且前期所積累的訂單也有被退訂的風險。

當然了,在新勢力造車時代很多車企會透過OTA來彌補這些問題,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不好的使用體驗勢必會影響車型的口碑,進而影響後來的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比如極氪001的車機卡頓、自動車門故障的問題,曾導致大範圍吐槽。好在極氪是通過後期OTA軟體更新來提升車機的流暢度,諸如電動車門、電動充電口蓋等問題也透過OTA解決之後,才把極氪001的聲譽拉回來了。

極氪001算是一個“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例子,但是也有一些車型前期開訂時訂單量爆炸,但後期車型出現問題,車企也撒手不管,導致後期口碑暴跌,最終不得不退出市場。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對於車企而言,要想盡早為新車型開啟聲量,一定要搶先開發佈會,搶先開啟預售,這樣才能夠有在新車正式交付之前持續保持熱度的資本。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早定早提車和眾多早鳥特權的誘惑,很多人都按捺不住躁動的心。

但是衝動消費的後果大家也心知肚明,消費者自己成了車企的小白鼠,受惠的是後來買車的人,而對於車企來說這也是一種信譽和口碑上的損耗,就看車企如何去平衡和把控新車上市的步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