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裝牛欄的斯堪尼亞P380實拍,退役的國三車,仍在發揮餘熱
老車的能見度越來越低,很多物流用車在從一線退役之後命運不一,報廢拆件可能是最壞的下場,待遇好點的就去場內倒短倒箱作業,每天都重複著枯燥而又充滿技術的活。
在前一段時間的出行裡,經停了某個城市,在這個城市的物流園內見到了一輛退役的斯堪尼亞牽引車,據悉這輛車目前是在園內倒箱作業,仔細觀察這輛車後發現配置還是可圈可點的。
很顯然這是一輛P系的斯堪尼亞,在早些年是服役於幹線物流的車輛,橙色的車漆在經歷了十年風吹日曬後已經開始暗淡失色,遠看就有歲月的痕跡。
P系的駕駛室是斯堪尼亞物流用車中尺寸最小的,低矮的高度並不能給車輛帶來很大的空間,但是底盤都是一樣的,價格還便宜一些,所以在當時買P系重卡的也不在少數。
這輛車是一個斯堪尼亞5系的外觀,這一代車型的進氣格柵被稱作“鬼臉”,在標配車型上用的是灰黑色與車身顏色撞色的搭配,加上過渡設計的長條式格柵造型,外觀顏值方面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
當時的車後視鏡還都是駕駛員一側只有主鏡,副駕駛一側主副鏡的配置,主駕駛如果需要上面的副鏡則需要另外選裝,不過原廠的配件是很貴的,聽老駕駛員講這款車的原廠後視鏡在當時需要8000元。
前面加裝了一副防撞鋼欄,這樣的鋼欄在一些地方也叫“牛欄”,之前國內也沒流行起來加裝這個,現在被法規限制後加裝牛欄的車幾乎就成了稀有物種。
這種牛欄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可以緩和一段衝擊,不過對前車尤其是小車幾乎是致命傷,但是這個配置在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非常受卡車司機喜愛,畢竟路上會動不動竄出個袋鼠來。
車輛採用普通車頂的全尺寸臥鋪駕駛室,雖然說是一個接近平頂的駕駛室,但是使用者依然可以選配單臥鋪和上下雙臥鋪,如果配置上下雙臥鋪的話兩個臥鋪的間距就會非常的小。
駕駛室左側的導流罩是可以前後推拉的,這樣方便人員上大梁上面檢查或者操作接駁掛車。車頂部的導流罩是帶有高度調節的,駕駛員透過下面的搖把即可完成操作,調整好導流罩的位置與大箱完美匹配之後可以降低風阻,提高燃油經濟性。
P系低矮的駕駛室無需太多臺階,兩級的踏板就能幫助駕駛員輕鬆上車。
在副駕駛一側踏板周邊還有一個很獨特的配置,上面一階踏板下面有一組介面,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幹啥的。其實這是一個發動機加熱介面,將電纜插入介面中,系統便會對冷卻液進行加熱,一直預熱到合適的發動機工作溫度。
車門是拉不開,只能從後窗看看這輛車的內飾。
從官網上找到了一張P系CP19駕駛室(與文章車型駕駛室型號相同)的圖片,因為斯堪尼亞5系是介於4系和6系之間,所以在內飾設計風格上是能看到兩個系列的影子的,這一代的內飾佈置就開始新增更多的人機工程學設計,工作臺採用環灣式造型,常用按鍵周邊式佈局,在操控便利性和質感上都有提升。
這個車帶後視鏡加熱和自動空調,在當時也算是高階配置了。
隱隱約約能看著擋把子,這是個手動箱,型號是GR900,採用8+1的擋位模式。斯堪尼亞和沃爾沃的手動擋擋把用的環保材料,使用頻率一高就老化,所以看到很多老車的擋把都不是很完整。
老斯堪尼亞的手動擋擋把都是可以提起來向下放倒的,這樣有助於增加車內空間利用率。
這一代的斯堪尼亞P380用的還是老款的DC12 17型柴油直噴發動機,機器帶廢氣渦輪增壓和中冷,使用中置凸輪軸結構,因為是歐III/國III排放,所以在燃油供給方面並沒有使用高壓共軌,而是一直採用傳統的泵噴嘴結構。
機器最大輸出馬力為380匹,峰值扭矩1900N.m,最大扭矩輸出轉速為1300rpm,這樣的資料放在當時國三290、340當道的時候還是略勝一籌的,不過耐用性要好得多。
變速箱剛才說過了,8擋手動箱子,帶副箱的。
雙邊共800升的鋁合金油箱,在當時妥妥的高速長途利器,這樣的油箱容量至少可以給車輛提供2000公里不用加油的條件。
車輛採用6X2R的底盤,最後一橋為提升橋,二軸是載荷12噸的驅動橋,從標誌性的尖軸頭來看是單級減速橋,問了一個和這輛車買的一批的車主,據其描述是3.07速比的差速。
後驅動橋的後方鼓出來一塊,這一塊是車橋齒輪油的濾芯,有這個裝置可以提高齒輪油的質量,為車橋帶來更好的潤滑效果。
後面的懸架是斯堪尼亞獨特的拖拽臂式氣囊懸架,這種懸架單橋只有兩個氣囊,與鋼板組合連線,具有良好的車橋定位性,可以省去推力杆。
隨著環保政策的不斷推進,大批次的國三車和我們說了再見,像這樣的經典車型能見度也會越來越低,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拆車廠就成了它們最後的歸宿,活著不易,且看且珍惜。
圖/文:夜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