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的法學院一定是能夠向人類法律文明去貢獻思想資源和分析框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特別期待人大法學院,當然也期待兄弟法學院校為此共同努力。”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院長王軼教授做客“法治湃”時接受北青-北京頭條採訪,圍繞世界一流法學院建設等話題暢談觀點。
1972年6月生的王軼深耕民法學近30年,先後出版了《物權變動論》《民法原理與民法學方法》等學術專著,曾參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專家建議稿起草工作,全程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編纂工作。作為頂尖法學院領航人,他期望能重建民族法律文明的自尊自信。
2017年7月26日,王軼接任人大法學院院長,當時確定的目標就是希望去建設一個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法學院。
王軼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接任法學院院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於2017年9月8日推動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研究院的使命和責任就是要回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於法治所提出的挑戰。
王軼表示,在研究院成立之前,其和十幾位年輕同事在一起交流的情景仍記憶猶新。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但是有一點是有高度共識的:對中國的法學院校來講,大家又站在了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在人類從工業文明向資訊文明的轉型階段,大家有機會能夠和世界頂尖法學院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完全有可能透過努力,不僅是取得平等對話的機會,還能取得在若干重要領域中設定議題和引領討論的機會。
研究院從設立至今4年多過去了,以80後、90後為主的法學院的同事們,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教學成果,得到了國際和國內同行的高度評價。“可以說,他們在回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過程中,站在了世界最前沿。從這一點上講,我覺得最初所追求的目標實現了。”
世界一流的法學院是什麼樣的?王軼稱,世界一流的法學院一定是能夠向人類法律文明去貢獻思想資源和分析框架的法學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特別期待人大法學院,當然也期待兄弟法學院校為此共同努力。”
“我們要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甚至是較長一段時間的努力,重建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在法律文明領域的自尊和自信。” 王軼說。
實習生 那木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朱健勇
編輯/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