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之路③|專家:共同富裕路上,少不了對靈活就業人群的政策關懷
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召開,研究紮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研究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做好金融穩定發展工作問題。
會議強調,要建立科學的公共政策體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時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在8月20日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提到,共同富裕路上少不了對靈活就業人群的特殊關懷和政策幫扶。
快遞小哥、外賣送餐員、網約車司機……近年來,隨著我國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就業形態已成為勞動者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但由於平臺的用工形式和從業者的就業方式相對靈活,大量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難以與企業直接確認勞動關係,其相應的權益保障成為新情況新問題。
“靈活就業人員很多是沒有建立穩定勞動關係的。”張盈華說,傳統社保是以勞動關係為前提,很多群體如靈活就業人員,他們在以前很難享有相應的保障。
張盈華提到,近幾年,中央高度重視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剛剛出臺的一些檔案,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的社保有了新要求。在國家政策層面,對這些群體給予了更多的保障,使得我們的社會保障儘可能全面實施、全民參保,並且應參盡參、應保盡保。
張盈華所說的新政策,是人社部等八部門日前印發的《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各地要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個別超大型城市難以一步實現的,要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放開。
組織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按規定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做到應保盡保。督促企業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企業要引導和支援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係情形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根據自身情況參加相應的社會保險。
張盈華說,近些年,國家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將更多的人群納入到社會保障範疇裡。社保是重要的二次分配工具。在徵收端,它是針對勞動收入徵繳費用。收入高的繳費多一些,收入低的繳費低一些。另外,我國對於低收入群體,還有代繳和財政補助政策,能夠把弱勢群體也納入到社會保障範疇。
“在分配端,也就是我們說的待遇給付端,除了社會保險方面強調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外,也有一些傾向性的政策。”張盈華舉例,如基本養老金待遇調整,會對高齡的或收入較低的、退休時間較長的退休人員有一定傾斜,因為他們工作時的工資相對較低。
“按照待遇計發的辦法,如果僅僅與工資掛鉤,他們的養老金水平可能會比較低。我們在政策調整上對他們予以傾斜,在給付端和待遇分配上 ‘削峰填谷’、縮小差距,以期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張盈華說,透過上述“拉低”制度,給予低收入者更多保障,是近些年我國社保在擴大覆蓋面、提高普惠性和增強基礎保障方面的做法。
除了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保障,張盈華還提到,由於我國現行工傷保險制度是針對傳統的用工方式設計,一些靈活就業人員沒與企業建立勞動關係,無法直接納入到現行的工傷保險制度來保障他們的權益。因此,要加大對靈活就業人員等特殊群體的職業傷害保障。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遊鈞日前在出席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時談到,儘管多數平臺企業都是透過購買意外傷害險等商業保險,初步解決了他們的職業傷害保障有沒有的問題。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保障水平過低,這些問題單靠市場力量難以有效解決。
“針對這種情況,按照急用先行原則,我們正在制定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辦法,擬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力爭儘早地解決職業傷害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遊鈞說。
紅星新聞記者 高鑫 北京報道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