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社會“變老”加速,我們該怎麼辦?

由 端木泰華 釋出於 綜合

上海市靜安區愛老家園,一位老年人在透過圖畫填色進行康復訓練。

12月9日,國新辦就日前釋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關情況舉行釋出會。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李邦華介紹,《意見》首次在中央層面部署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即透過列清單的方式來明確基本養老服務服務誰、怎麼服務、由誰提供服務這些問題。

李振華表示,按照中央的相關部署,民政部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政策檔案,目前檔案正在制定的過程中。

當前,人口老齡化正在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老齡社會潛能,激發老齡社會活力成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記者注意到,與此前不同的是,《意見》從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積極培育銀髮經濟等方面提出要求及相關舉措。

業內普遍認為,此次《意見》的出臺對於正處在野蠻生長階段的養老服務業或有引導、規範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老齡化過快帶來的負面影響。

出生率創歷史新低,老齡化速度加快

多項資料都表明,當前人口形勢不容樂觀。

國家統計局釋出的《中國統計年鑑2021》中披露,2020年末,我國人口總撫養比為45.9%,連續3年上升。總撫養比中,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9.7%,較10年前提高了7.8%。

所謂老年人口撫養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這是反映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指標之一。當前,我國每100位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負擔近20名老年人,這意味著,5個年輕人需要負責1位老人的贍養問題。

年鑑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同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1.45‰,創下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而在今年5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中,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8.7%。

老人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塗色卡。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此前介紹,普查資料反映出我國人口發展中面臨著一些結構性矛盾,如勞動年齡人口和育齡婦女規模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數量走低等。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比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韓國、日本,中國的老齡化速度較快。

老齡化速度加快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陸傑華表示,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推行了較為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儘管從2011開始,國家逐步放開計劃生育限制,開始推行“二孩政策”“三孩政策”,但在陸傑華看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的生育觀念也發生了改變。

“生育政策的放開效果遠不及預期。”陸傑華認為,2020年出生人口為1200萬,若今年出生人口低於1000萬,加上老年人口比例和規模的逐步擴大,極有可能提前5-10年出現人口負增長的情況。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關於最佳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檔案中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前後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將對經濟執行全領域、社會建設各環節、社會文化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陸傑華指出,人口老齡化加速改變了社會形態,老年人口數量和比重在不斷的增長,還將改變未來的經濟結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也認為,隨著老年人口扶養比的上升,老年人越多,工作的人越少,會引起消費下降、投資下降、經濟增長下降。

持續呈上升趨勢的老年人口撫養比也引發公眾關於養老問題的擔憂。朱民直言,老齡化成為當前目前發展的轉折點,我們需要新的工具、新的思維方式來處理老齡化帶來的新的宏觀經濟、金融和民生方面的挑戰,提早做預案。

人口是個慢變數,在長週期裡影響幾十年

統計年鑑資料顯示,全國內地31個省份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省份多達30個。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是大連、上海、瀋陽。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房連泉告訴記者,人口跨省流動是造成省際間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重要原因,越是經濟發達地區人口老齡化情況越重。

“我國整個年齡結構都在老化。”陸傑華也在採訪中指出,從目前的年齡結構來看,底部在收縮,頂部在增長,中間靠近頂部的中年勞動力部分在老化。他認為,人口是個慢變數,在一個長週期裡影響幾十年。年齡結構的老化對人口紅利、養老金、養老照料等方面都將帶來持續性的挑戰。

201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明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年限滿15年即可按月領取養老金。事實上,當前參保的個人繳滿15年後便不再繳納養老保險。房連泉分析,“人們預期壽命延長了,應鼓勵長繳多得。如果平均壽命為80歲,按現在60歲的退休年齡計算,繳費年限和領取年限不對稱,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養老基金的支付壓力。”

老年人大學裡的學員在編織班學習。

延遲退休就是政策體制創新的一種。2021年3月12日公佈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儘管政策遲遲未落地,但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是減輕養老金壓力、延長人口紅利期的大勢所趨。

“銀髮經濟”市場亟待規範

生育政策短期難有效果,延遲退休政策也還未正式推行。而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較長期的重要國情,調動老年群體的消費力也被認為是應對老齡化過快的重要舉措之一。

寧吉喆指出,應對人口老齡化,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方面,人口老齡化減少了勞動人口,加重了社會保障負擔。但同時也要看到,老齡化促進了銀髮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老年服務的消費和技術進步等。

11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釋出,要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在發揮市場機制、政府主導方面的舉措予以明確。

在陸傑華看來,這表明國家層面對人口老齡化的高度重視。他坦言,當前,我國的養老服務業仍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沒有真正走向市場,形成產業化。養老服務業缺少行業標準和規範,很難監督。

一家養老社群裡,老人們學習手機攝影。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就《意見》中“積極培育銀髮經濟”舉措指出,目前,我國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老齡產業發展較為滯後。《意見》一方面提出加強規劃引導,統籌推進老齡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提出發展適老產業,相關部門要制定老年用品和服務目錄、質量標準,推進養老服務認證工作。同時,要求,市場監管等部門要加強監管,嚴厲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和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維護老年人消費權益,營造安全、便利、誠信的消費環境。

“這樣的變化中,未來養老產業肯定會是逐步增大的市場。”陸傑華認為,此次《意見》既考慮到了政府主導的養老基本公共服務,也考慮到了社會或是企業要承擔的養老非基本公共服務。他補充道,“市場的擴大與完善也取決於政策是不是能跟得上。”

房連泉也指出,養老服務不能光依賴政府的投入。他坦言,當老齡產業市場較為雜亂,供需不匹配、沒有品牌力量等多項現狀都表明中國的養老服務發展較為滯後。他認為,此次《意見》的出臺有利於推動養老市場規範化,緩解“未富先老”的現實窘境。至於推行效果,“需要15-20年的觀察週期”。

大/家/都/在/看

這一刻,全體默哀——

這是一場,只能露出背影的釋出會...

84年,從未忘記!

(來源:中國報道;記者:邱慧)

主編:劉倩

本期責編:陳冰然

本期校對:牛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