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發展格局變化所表現出的新特點,即美歐經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較大而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經濟衰退趨勢,同時包括中國在內的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表現出快速的經濟復甦並展現出群體崛起的良好勢頭,為了給全球經濟提供增長新動能、同時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於2013年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倡導中國與世界各國透過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而建立更加緊密的互聯互通夥伴關係,促進經濟資源在區域層面乃至全球實行更加有效的配置而實現聯動的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共商共建,中國帶頭積極作為
中國不僅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而且帶頭實施這一倡議。要實施如此龐大的一個系統性的全球倡議,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概括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共商和共建。
共商是共建的基礎和起點。共商的目的主要就是要形成共識,不僅要在國內形成共識,也要形成國際共識,中國為此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授權、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釋出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對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中國行動等都做了詳細闡述,提出了關於共建“一帶一路”的中國方案。
這一中國方案向世界公開發布後,迅速地得到了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熱烈歡迎和大力支援,有些國家的政府部門、智庫機構等也提出了一些建議,結合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和實施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中國政府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了關於改進和完善“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思想,也就是關於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思想,特別強調了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必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
這些新思想,更好地契合了國際社會的期待與要求,進一步凝聚了國際共識,受到世界多數國家的歡迎與支援。
截至2021年6月23日,中國已同140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案。這表明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國家數佔世界主權國家總數的比重已超過70%。這說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於共建“一帶一路”已清晰地表明瞭其明確的積極支援態度。有些國家儘管尚未與中國簽署政府間的“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但也與中國簽署了政府間關於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如法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國,這些國家的企業已在第三方市場(多數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與中國企業共建了許多重要的基礎設施專案以及民生福祉專案,受到第三方市場國家及其人民的歡迎。這充分說明,共建“一帶一路”在凝聚共識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充分凝聚共識的基礎上,中國和相關國家在過去8年間開展了廣泛的共建,包括共同選擇好建設專案、共同協商處理好與專案建設相關的土地、稅收、勞工、環保、裝置、技術、法律等各方面的問題,還有專案融資問題等等。
其中有兩項工作特別重要,那就是建設專案的選擇和建設專案的融資安排。在建設專案選擇方面,中國與相關國家所採取的基本做法就是優先選擇那些涉及雙邊或多邊發展戰略規劃為必須做的專案,透過對接發展戰略確定相關專案建設的優先序。到2018年,僅中國的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與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開發、國際產能合作等領域的建設專案和工程就已經超過了3000個,包括亞吉鐵路、蒙內鐵路、中老鐵路等鐵路專案,比雷埃夫斯港、吉布提新港等港口專案,中俄、中哈、中緬原油管道,中俄、中亞、中緬天然氣管道等重大專案。
另外一項決定“一帶一路”建設成敗的重要工作就是融資。這項工作主要是由中國的金融機構完成。一般情況下,中國金融機構給大型的“一帶一路”建設專案所提供的融資都會佔到專案融資總額的70%以上,有些重大建設專案85%的融資都是由中國金融機構提供的。據不完全統計,在共建“一帶一路”的8年時間裡,中國的金融機構為相關專案建設提供了累計近萬億美元的融資安排,其中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都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融資支援。中國專門成立的“一帶一路”專項投資基金——絲路基金以及由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等也都為支援“一帶一路”專案建設提供了融資支援,為保障建設專案的順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共享成果,“一帶一路”建設早期收穫豐碩
經過8年的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收穫了豐碩的早期成果。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建設成果,就是“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網路體系已基本構建起來,特別是其中的交通基礎設施和能源基礎設施網路體系建設比較完善,形成了海陸空天電網立體結構,為進一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硬體支撐,譬如說這對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發展、對推進歐亞經濟一體化發展等都已經並將進一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在“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網路體系建設框架下,一大批建設專案得以實施並快速推進,直接促進了中國對相關國家投資的快速增長。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情況來看,2013年為1078億美元,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分別達到了1231億美元、1457億美元和1962億美元,其中2015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超過當年實際利用外資100億美元;但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有所回落。從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情況來看,除了2016年、2017年和2019年稍有小幅回落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2013年只有大約100億美元,2014年增長到125億美元,2015年繼續增長到148億美元,2018年為156億美元,2020年達178億美元。“一帶一路”倡議提出8年來,2013年至2020年間中國對沿線國家累計直接投資已達1351億美元。世界銀行的研究結果表明,由於交通互聯互通的改善,低收入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增加7.6%。
再次,直接受益於許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專案的順利建成,一些國家的總體運輸成本得以降低,貿易潛力得以更好發揮,這就促進了相關國家的貿易發展,特別是促進了一些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發展。譬如說,蒙內鐵路建成併成功運營後,肯亞的貨物運輸成本大幅降低,快速促進了其國內貿易的發展;亞吉鐵路建成運營後,衣索比亞的貨運成本也大幅降低並直接打通了其透過吉布提出口國際市場的貨物運輸大通道,促進了其國際貿易發展。中歐班列充分發揮其運輸成本相對較低(與空運相比)和運輸時間相對較少(與海運相比)的比較優勢,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歐洲的22個國家、160多個城市因此實現了貨物貿易的互聯互通,中國和這些國家的這些城市都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共建“一帶一路”8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貨物貿易佔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共建初期的201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佔當年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為26%, 2017年提升到26.5%,2018年繼續提升到27.4%,2019年進一步上升了2個百分點,達到了近30%的水平,2020年所佔比重也保持在29%以上。特別是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農畜產品出口增長尤其很快,增長幅度也很大。世界銀行認為,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貿易將增長2.8%至9.7%之間,帶動整個世界貿易增長1.7%至6.2%。
第四,共建“一帶一路”直接有利於促進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從關聯性來看,共建“一帶一路”的許多方面都是有利於直接消減貧困,譬如我們以上提到的,如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得以改善的話,許多貧困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就可以更低的成本將他們的產品賣到區域性市場甚至國際市場上,相應地獲取更多的收益。一個更加直接的途徑就是更多的“一帶一路”投資和建設專案直接增加了對窮人的就業需求,從而增加他們的收入,進而消減貧困。根據世界銀行的專題研究結果,僅“一帶一路”交通建設專案就有助於760萬人口擺脫極端貧困和使3200萬人口擺脫中度貧困。而且,中國政府還把支援和幫助共建國家消減貧困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一項內容來實施和落實,已經在寮國、柬埔寨、緬甸的試點村莊探索基於中國經驗(精準扶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服務和技術援助等)扶貧試驗,取得了很好效果。如果我們將這些方面的成功經驗加以推廣的話,共建“一帶一路”的全球減貧效應就可以在更大範圍得以延伸和拓展,有利於支援相關國家更好地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提出的減貧目標。
第五,全球治理體系的某些方面已經逐步得以改進和完善。由於目前世界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很多,僅僅依靠一二個國家的力量是完全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更多國家的積極參與、更多國際合作平臺的建設有助於這些問題的更好解決。譬如說,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與100多個國家共同建立亞投行以及中國獨立地設立絲路基金,直接有利於增加對全球基礎設施投資所需的資金供給,都是對當前國際金融治理體系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再譬如說,中國透過實施精準扶貧等方式取得扶貧攻堅戰勝利的中國減貧方案和經驗,對補充和完善當前全球減貧治理體系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更好地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了強力支援。此外,共建“一帶一路”對於推動經濟全球化治理體系向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總之,透過共建“一帶一路”,可以為改進和完善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做出很多增量性的貢獻,直接有利於應對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展望未來,共建“一帶一路”樂觀可期
正因為共建“一帶一路”8年來取得了很多早期成果,給相關國家及其人民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受到普遍歡迎。但同時也受到了有的國家和有些人的指責和非議。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認識這一問題呢?經過8年共建實踐,應該說我們對這一問題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而且其發展前景更加樂觀可期,因為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到機制、途徑、方向等,既反映出人類發展的客觀需要,也契合了人類進步的客觀規律。
從基本目的來看,中國之所以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一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增加一些民生建設專案,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進人類福祉,為人民謀幸福。這既包括進一步促進自身發展的一面,也包括了造福世界的一面。
從內在機制來看,在中國日益深度融入世界的情況下,中國的新發展實際上就是世界的新機遇。這就是為什麼“七一”重要講話專門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簡稱“三個推動”)放在一起,作為第六個“必須”繼續加強的重要內容給予了高度重視。“七一”重要講話關於這方面的論述不僅講清了中國為什麼要關注人類命運體建設的問題,也講清了“三個推動”的內在邏輯,那就是中國新發展與世界新機遇之間十分緊密的客觀聯絡。只要中國繼續向前發展,就會不斷地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帶來新紅利,從而推動世界更好向前發展;相應地,只要世界變得更好,中國也會發展得更好。這其中有很多股力量在增強這樣的聯絡,共建“一帶一路”就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從實施途徑來看,就是中央提出的“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核心就是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和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這樣的一套關於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思路與方案,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契合國際合作原則、反映可持續發展要求。
從發展方向來看,共建“一帶一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實踐平臺,有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逐漸變成現實,也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提供了很好的示範效應,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代表了推動歷史發展的正確力量。因此,儘管共建“一帶一路”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一些阻力和波折,但其發展前景是光明燦爛,充滿希望的。(作者:胡必亮/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
責任編輯:黃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