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球領土最狹長的國家,南北兩端鮮有人居住,富裕程度在南美居首

由 梁丘憐翠 釋出於 綜合

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南美洲最富裕的國家,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北接秘魯、玻利維亞,東鄰阿根廷,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瀕太平洋,國土面積約75.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860萬,首都是聖地亞哥。智利是個多種族混居的國家,其中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約佔總人口的89%,印第安人約佔11%,超過82%的民眾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福音派,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智利行政區劃圖

說句題外話。智利是全球領土最狹長的國家,國土南北長4352公里,東西最窄僅96.8公里、最寬362.3公里,形狀很像一支又瘦又長的毛筆。按照地形地貌、氣候特徵的不同,智利大致上可以劃分為3個區域,即北部終年乾旱少雨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中部類似地中海氣候的平原地區和南部溼冷多雨的高原地區。其中,中部地區因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始終都是智利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而南北兩端則因生存條件較差,因而很少有人居住。

智利原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文明開化的歷史很晚,直到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當地依舊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大冒險家皮薩羅在征服秘魯後,兩度派部將入侵智利,最終在1540年將其征服。智利遭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長達200餘年,在南美民族解放運動領袖聖馬丁的領導下,直到1818年2月12日才贏得完全獨立,並建立共和國。

阿塔卡瑪沙漠

智利獨立後,政權長期被軍閥、大地主和教會勢力竊取,他們之間時而聯合、時而互鬥,導致政局動盪不安、經濟數度瀕臨崩潰、民生維艱,直到軍事強人皮諾切特在1974年上臺後,局勢才趨於穩定,而經濟發展也開始步入快車道。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黨主席艾爾文就任總統後,智利的民主政體開始穩定下來,直到今天,再沒有發生過軍事政變。

作為備受命運眷顧的國家,智利境內的資源極其豐富,完全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截至2011年,智利至少有6種礦產的探明儲量位居全球首位,即銅(1.5億噸)、天然硝石(約2億噸)、鋰(300萬噸)、錸礦(1300萬噸)、硒(1.9萬噸)、碲(5500萬噸)。除上述礦產外,鐵(12億噸)、煤(50億噸)、金、銀、鉬、碘、鉛、鋅、錳、水銀、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儲量也相當豐富,堪稱坐在“聚寶盆”上的國家。

智利硝石採礦場

除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外,智利還富含森林資源,森林面積達1563.7萬公頃,林產品出口品種超過500種,其產值約佔GDP總值的3.5%,是僅次於礦業的第二大產業。同時,智利還是個漁業大國,盛產鳳尾魚、鯖魚和沙丁魚等優質海魚,年捕撈量在400萬噸左右。除此之外,智利的農牧業資源也相當豐富,可大規模的種植糧食、水果、蔬菜、菸草等作物,並適合發展畜牧業,農牧業產值在GDP總值中所佔比重,僅次於礦業、林業和漁業。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智利能夠有效地開發、利用好上述資源,如果該國局勢能夠保持長期穩定,完全有資格步入富裕國家的行列。事實的確如此。從1974年以來,智利歷屆政府均推行積極有效的經濟改革,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全面開放市場、拓展全方位自由貿易,從而使得該國經濟長期保持健康、快速發展,綜合競爭力、經濟自由化程度、市場開放度、國際信用等級均居拉美各國首位,民眾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

智利首都聖地亞哥

然而,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受高通脹和債務危機的困擾,智利經濟由此結束高速增長勢頭,跌入了一個持續數年的嚴重衰退之中,直到1988年政府推行外向型經濟模式,局面才有所好轉。然而,1999年發生的嚴重金融動盪再次重創智利,使得經濟增速再次放緩。2003年後,由於政府採取穩健務實的經濟政策,使得智利經濟逐漸走出低谷,再次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

如今,智利經濟已擺脫單純依靠礦業和農林漁業產品出口的畸形局面,已成為一個工業基礎雄厚、農牧業發達、旅遊業和服務業水平不斷提高的國家,其成就令人刮目相看,被世界稱為“智利奇蹟”。隨著轉型成功,智利的GDP總值、人均收入、營商環境、全球競爭力、創新指數都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智利2018年人均GDP為14896美元(約合104272元人民幣),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在南美洲位居榜首。

智利女球迷

智利的人均GDP雖然比較高,並且政府重視對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的投入,但由於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均、物價奇高等原因,導致民生狀況令人憂心。截至目前,智利基尼係數高達0.494,貧困率高達15.1%,失業率高達14.3%,文盲率達3.6%,新生兒死亡率達4.7‰,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達7.2‰,國民營養不良率達3.5%。上述資料令世人觸目驚心,也潛伏著諸多不安定的因素,值得執政當局引起高度警覺。

參考書目:《列國志:智利》、《智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