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連發動機都沒有,這還算本田嗎

由 甫全勝 釋出於 綜合

作為一個電動車車主,還是一個新勢力品牌的車主,回想起當時買車時考慮的事情,其實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要體驗跟現在燃油車不一樣的東西。基於這樣的考慮當時終究還是把雅閣、inspire、邁騰等這些標杆B級車推出備選清單。

但回想過來,在與同事交流中,也有同事表現出了“不願意購買電動車”的意思,理由電動車充電不方便、開起來太“新能源”、不夠舒服容易暈車等這些理由。充電方不方便這個我們先不說,隨著新能源基建建設繼續完善,以後充電應該會比現在便利一些。至於開起來這部分,這裡有一臺非常容易上手且開起來像“燃油車”的純電動汽車,要不來看看?

這臺車就是東風本田的e:NS1,可以說,這是一臺反潮流的車,它不像現在一些新能源車那樣追求“不一樣”,它想做的是一臺“傳統化”的電動車。而這個“傳統”,在這裡是褒義。

開,還是最重要的

思前想後,筆者覺得要寫這臺車,還是得把駕駛部分往前提,因為個人覺得這是這臺車的精粹所在。

【比如Model 3,加速踏板很靈】

一臺電動車想要調得開起來舒服,往往是最難的。電動車最廣為人知的是其加速效能,是電機那剛啟動瞬間就可以輸出極大扭矩的特性,加上加速踏板那近乎拉線油門一樣的調校,可以說在感官上讓電動車的動力響應完全超出了現在的純燃油汽車(實際上電機的響應就是快),這也是電動車讓人著迷的特點之一。這時候如果說要人為降低車輛啟動時的電機輸出,估計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種“自廢武功”的做法。

但恰巧,這一點才是需要有魄力去做的地方。如果要把e:NS1的動力輸出做一個比喻的話,那個人感覺比較像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在eco模式和normal模式下,不論是剛起步還是剎車之後立馬加速,e:NS1的動力輸出都會有一個“延遲”,然後再慢慢加大動力輸出。

【動力輸出和本田的1.5T發動機有點像】

就像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那樣,從轉速較低時渦輪還沒起壓時較弱的動力輸出,到轉速開始攀升渦輪開始工作時的扭矩同步攀升,再到發動機已經達到設定的最大增壓值輸出最大扭矩的暢快加速體驗。只不過不同的是,採用電機的e:NS1在提速過程會更快,在加速中後段的動力儲備要好一些。

另外,還是在eco模式和normal模式下,加速踏板前大半段行程其實對應的電動機功率輸出範圍並不大,並不是完全的線性關係。加速踏板踩多一點和踩少一點所帶來的加速力道沒想象中多,大概踩下60%行程之後才算是真正啟用這臺150kW電機。

就結果而言,這種動力輸出,這種加速踏板的反饋,很容易讓燃油車車主接受,尤其是本田車主。因為這種風格真的太像本田車了,作為前本田車主的筆者上手完全沒難度。同時,這種調校對駕駛員的要求更低,不太需要駕駛員的腳部進行“精細化”調整就能獲取到平順的動力輸出,對乘客來說也更容易接受。

如果不太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大家想想各種快車的風琴腳吧,如果喜歡用風琴腳開車的快車司機開上這臺e:NS1,大家坐在後排會舒服很多。

當然,要達到這種效果,也少不了懸掛的設定。懸掛初段行程較要硬朗一些,支撐力能夠抵消不少正常起步時帶來的抬頭趨勢。同理,在正常剎車時車身姿態也不錯,能夠給到一種“穩當”的感覺。

不過遺憾的是,這次是賽道試駕,賽道路面狀況良好,筆者也沒失控跑到凹凸不平的緩衝區上,所以這臺e:NS1在開放道路尤其是水井蓋、減速帶、多次修補導致凹凸不平路面上的懸掛表現還有待測試。

但能說的也不是沒有。在賽道上無論是eco模式、normal模式還是sport模式都有嘗試過,這三種模式其實更多的是動力輸出的不同,當調到sport模式時,動力輸出模式接近我們常規認知中電動車的動力輸出模式,起步即最大扭矩,同時伴有模擬的聲浪。

但畢竟是一臺平民化的SUV,在過急彎的時候能感覺到懸掛後段的支撐力會稍弱一些,車身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側傾。但這只是相對而言,這並不影響這臺車開起來的樂趣(雖然SUV談樂趣好像有點怪)。較為輕柔的方向盤隨著轉向角度和速度的提升會有線性提升的回饋力度,車頭可以快速響應方向盤的動作並且作出回應。

這種直觀的響應也帶來了不錯的可預測性,同時也易於駕駛員去作出調整,儘可能保證車輛行駛在想象中的路線上。從結果來說,e:NS1在賽道上的極限不算太高,但e:NS1依舊足夠好玩。

這臺e:NS1,它首先是一臺本田,然後才是一臺電動車。

好不好看,各位說吧

外觀好看與否,依舊是那句話:見仁見智。

只不過這次的e:NS1在設計上與之前的本田SUV不太一樣。以往的本田車型車窗下沿線位置一般比較低,擴大車窗面積之餘還能獲得更大采光面積。而在e:NS1上,車窗下沿線位置提高,坐在車內能夠感覺到有更好的包裹性,同時因車窗面積減少的採光面積就由後排天窗補上。

外觀上能找到很多本田車型的元素,比如說LED前大燈的樣式,就在很多本田車型上出現過。封閉式前臉的中央是充電介面,開啟按鈕就設定在車外,頗有意思。

車尾的品牌標示也從原來的“H”標變成了Honda英文字母,車頭、輪轂上的品牌標誌也從原來的鍍鉻樣式換成了白色樣式。要論辨識度,e:NS1足夠高。

內飾部分,其實我想大家之前或多或少都在網上看過了,大概的設計大家看圖或者是影片就能看出來。這裡筆者只挑幾點來說。

第一點,車內用料有些提升,中控臺上、門板扶手都用上了皮質材料覆蓋,摸上去比較細膩,觀感也不錯。

第二點,中控螢幕邊框足夠小,並且顯示的細膩程度也足夠。UI介面是明顯的三分割槽,各個功能分割槽明確,雖然不像現在新勢力那樣用整塊螢幕顯示同一個內容那麼震撼,但是要更加易用。

第三點,座椅使用坐墊和靠背偏中間部分採用了高衰減聚氨酯材料,更為柔軟。同時兩側護翼會硬一些,正常坐進去身體能夠陷下去一點,提高包裹性。

總結

e:NS1這臺車,它首先是一臺本田,然後才是一臺電動車,雖然說過,但還是想再說一次。它更在乎的是駕駛部分,短暫的相處就足夠讓駕駛員摸清它的脾性。這樣的傾向,也許不像其它新能源車一樣,光“看”就能讓人眼前一亮。但是,只要開過之後,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