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王冠上的寶石”,為何甘地絕食一下,英國就讓它獨立了!
眾所周知,在近代,印度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存在的。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中瞭解到,第一個發現從歐洲到印度的開發新航線的人是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之後歐洲的大國們對於印度這塊令人眼饞的地盤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中,英國人羅伯特·克萊武率領英軍擊敗了葡萄牙,於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地位得以確立。在之後的一百年中英國不斷擴大對印度的殖民範圍。在1857年,英國和印度的民族矛盾激化,同年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印度民族起義。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當時,英國是世界實力最強的國家,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進入工業化的國家,印度自然無法與之抗衡。於是在1858年,英國選擇放棄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代管,正式將權力移交給維多利亞女王。印度徹底地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而對於印度這塊殖民地,英國也是無比看重的。印度為英國提供了大量的工業發展資源,而印度數量眾多的人口也是英國工業產品天然的傾銷市場,對英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的優勢地理位置,也使得英國可以建立在印度洋地區的海洋霸權。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得印度被稱為“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但是,為什麼在1948年,英國卻放棄了這塊“肥肉”呢?難道就因為甘地的“絕食”?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們就首先來談一談這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對印度獨立的影響。所謂“非暴力不合作”,顧名思義,就是不採取暴力手段,以和平的方式抵抗英國的殖民統治。這一行為乍一看似乎只是十分消極的抵抗,所以會給人一種似乎甘地只是絕食了一下就讓印度獨立了這種想法。但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非暴力不合作”這個社會運動在當時的影響範圍。“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一場全國性的社會運動,而印度這個國家也是一個人口大國(1913年人口數為3億,也就比四萬萬同胞的中國少了一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此眾多的人口基數下爆發的全國性和平抵抗運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我們可以根據甘地提出的不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分析。首先,不納稅,英國從印度獲得的財政收入鐵定會受影響,對英國的經濟是起到了衝擊作用的(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人的納稅總額是很可怕的數字);不進入公立學校,英國在印度的教育系統必將崩潰;不入法庭,英國在印度的司法會到影響;不入公職,英國在印度的行政體系會承受重壓;不買英國貨,英國自然會失去一個極其重要的商品傾銷市場。而透過以上種種不合作行為,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甘地並沒有對於英國殖民者採取武力反抗,但他的種種措施,卻無一不是在給英國殖民者的殖民統治增加壓力。而英國殖民者對這種和平抵抗的方式也實在束手無策,因為採取暴力鎮壓反而會增強印度人民的凝聚力和抵抗熱情,比如“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導火索之一的“阿姆利則慘案”。當然,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只是印度獨立的其中一環,是印度獨立的加速劑。而20世紀上半葉特殊的歷史環境也使得印度獨立的條件越發成熟,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其實歐洲的資本主義強國們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使得它們對於位於全球各地的殖民地的控制力也無可避免的下滑,世界各地的民族獨立運動也開始出現了高漲的局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爆發正是在一戰結束之後)然而,還沒等到歐洲的資本主義強國們恢復元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爆發又再次對這些國家進行了打擊,然後法西斯主義迅速抬頭,不久之後,二戰爆發。而在二戰中,英國的表現實在無法再讓人承認它世界霸主的地位。這給了其殖民地進行獨立鬥爭的勇氣;而英國為了扭轉戰爭初期的頹勢也向這些殖民地提出了種種承諾,這使得殖民地國家在戰後的獨立運動更有底氣;而戰後新的霸主美蘇兩國對殖民主義的反對更是為這些國家提供極其有利的國際環境。而後二戰結束,印度獨立,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所謂的甘地絕食一下,印度就得以獨立是不夠嚴謹的。印度是在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及英國實力的衰弱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在二戰後獨立的,簡單的某一個人絕食一下可無法產生這麼巨大的效果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9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