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豐田的電動化戰略再遭股東抨擊:不要用混動車拖延時間

由 勞新忠 釋出於 綜合

距離6月15日的年度股東大會召開還有幾天時間,豐田的股東中有人坐不住了。

以丹麥基金Akademiker Pension和挪威最大的養老基金KLP等為首的歐洲養老基金,作為豐田的股東,再次質疑豐田不徹底放棄內燃機的電動化戰略,豐田股價也因此出現小幅下跌。

這不是幾家歐洲養老基金第一次質疑豐田的電動化戰略了。

去年5月,因為認為社長豐田章男對電動化的立場不夠堅定,Akademiker Pension、KLP、英格蘭教會養老金委員會、挪威的Storebrand資產管理公司和北歐Nordea資產管理公司五家股東就公開批評了豐田。

他們認為豐田的舉動削弱了自己在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力,因為對手們都在全面轉型電動化,而豐田章男卻還在強調純電動車被過度炒作了。

不久前,一家海外網站甚至釋出了一份請願,有11萬人簽署了這份“要求豐田走向綠色,停止遊說使用化石燃料”的請願書。

豐田的電動化戰略,是真的不夠激進,還是被誤讀了呢?

固執的豐田

相比其他傳統汽車巨頭,豐田汽車在電動化轉型的道路上確實像個異類。

按理說,豐田汽車應該是和綠色環保劃等號的品牌,因為它最早拿出了節能環保的混動技術,普銳斯這樣的經典車型已經銷售了20年,這也使得豐田成為了歐洲在售汽車品牌中,二氧化碳單車排放量最低的品牌。

也正是因為在混動技術上深耕太久,豐田在純電動車的浪潮到來後,並沒有向其他對手那樣立馬轉身投向純電動車的懷抱,而是堅持混動、氫燃料、純電多條腿走路的策略。

其中純電車型發力很晚,直到今年才推出近10年內的首款純電平臺車型bZ4X。

豐田章男的觀點就是,發展純電動汽車並非是實現碳中和的唯一途徑。

2020年年12月的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年會上,豐田章男認為日本政府沒有考慮到純電動車真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用電荒的影響、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以及對傳統汽車行業的衝擊。

2021年9月,豐田章男再一次公開批評日本政府的政策,指出如果政府直接向純電動車轉型,意味著每年損失800萬輛的汽車產量,這還關係到日本550萬個汽車就業崗位,這其中大部分人將因此失業。

去年底,豐田汽車宣佈將投資350億美元開發電動汽車,其中有一半用於純電動方向的研究,到2030年,將推出30款電動汽車,其中包括純電動、插電式混動、氫燃料以及混合動力的汽車,預計每年銷售350萬輛電動汽車。

屆時,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在豐田汽車總銷量的佔比中將達到75%。到2035年,雷克薩斯品牌將轉型成為一個純電品牌。

外界的不滿

豐田章男認為電動化轉型應該百花齊放,在動不動就有車企拿出停售燃油車時間表的時候,豐田這種做法在很多人眼裡就是固執的表現。

去年11月,一家名為“InfluenceMap”的氣候智庫,釋出了《全球阻止氣候政策行動的50家最具影響力的公司和行業協會》。名單中豐田汽車排名第三,僅次於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

今年5月,總部位於英國的NGO“氣候組織”向日本汽車企業喊話,要求它們加快電動車生產,否則其GDP將下降14%。

InfluenceMap還曾指出,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日產汽車和本田汽車在零排放汽車轉型方面的準備最不充分。並預測到2029年,豐田純電動車在全部產能中僅佔比14%,本田18%,日產22%,排名墊底。

InfluenceMap專案經理Ben Youriev認為,純電動車為陸基交通提供了最大的脫碳潛力,但是豐田卻依然繼續大力推動內燃機驅動的混合動力車,這種做法很消極。

其實豐田已經在純電動化方面提速不少了,畢竟沒有車企想與政策法規背道而馳。

上週,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了此前由歐盟委員會起草的立法提案,決定自2035年起在全歐盟範圍內禁止銷售註冊燃油車,包括插電混動、合成燃料在內的過渡性方案也均被否定。

而原本豐田在歐洲制定的目標,是到2030年讓零排放汽車在新車佔比中達到4成,但是去年底,豐田就已經宣佈到2035年實現在歐洲銷售的新車二氧化碳排放為零,即所售新車只有純電動車或燃料電池車。

不過在個別股東眼中,只要豐田還在遊稅“純電動車不是唯一選擇”,“混動車也很環保”,那麼就是與大趨勢背道而馳。

其實,傳統車企中不想冒然“殺死燃油車”的不只豐田一家,寶馬集團CEO齊普策也曾多次表示,完全依賴純電動汽車是有風險的,內燃機車型仍應當擁有自己的位置。

只不過其他傳統車企的掌門人,都沒有豐田章男那樣直言不諱,而且它們的體量也遠不及豐田汽車。

今年前四個月,豐田汽車全球銷量已經領先大眾集團100萬輛,有望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銷量冠軍。銷售了全球最多汽車的品牌,它對於純電動車的態度自然更加受外界關注。

不過時至今日,豐田章男依然不想喊出股東們希望聽到的那句“殺死燃油車”,而是強調“選擇什麼樣的汽車,決定權不在我們,而在各地市場和消費者。我們能做的就是為消費者儘可能多的提供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