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補選在即,選舉要熱不熱,其實不管結果如何,就大環境而言,高雄已失去歷史契機,註定重返沒落之路。上月我回高雄洽事,順便去旗津和駁二藝術特區,商街空蕩冷清,疫情仍未解除,本不奇怪,不過我去查詢,證實幾十間倉庫只有三個展覽,平日大多沒租出去,幾乎是小空城。
韓國瑜一年多前當選高雄市長,儘管最近被罷免,但仍可總結認識。前年高雄市長選舉前,高雄受困於經濟不振,人口外移,韓國瑜以當地青年“北漂心聲”,以及各種振興方案打動人心,並因此當選。當選後,大陸觀光客和全臺韓粉紛赴高雄消費,韓市長也去大陸、新、馬等推銷產品,熱鬧無比,人心滿懷希望。儘管韓市長在支持者強烈期盼下,接著去選“大選”,受到批評,但那並非高雄命運的轉折點。真正關鍵是香港議題造成兩岸大環境鉅變。臺灣人心恐懼內縮,蔡英文趁機緊抓各級權力,贏得連任,也中斷了高雄重振的契機。
日據時代,高雄依靠港口貿易和材料工業興起。光復後30年間,加上重工業、拆船、製造、加工、船運、商業等,經濟騰飛。原本人口集中在鹽埕區,周邊鼓山、前金、苓雅就可見稻田,不過1970年後大量外地人到高雄工作,人口激增,到處大興土木。我童年到青少年時期,鹽埕埔假日車水馬龍,東南、西北戲院和藍寶石大歌廳外都是人潮。再過十年,連原本是偏郊的三民和前鎮都蓋起商場、戲院和公寓。儘管如此,2000年左右,高雄逐漸失去經濟引擎。重工業移出、加工區沒落、船運走下坡,大量工作沒了,消費緊縮,年輕人只能離開。
民進黨執政後,大量舉債投入高雄的基礎建設上,港口周邊改建和美化,保留舊建築、鐵道,鋪上綠地,設定文創園區,蓋大型現代文化和音樂中心,高雄變得比較漂亮了,但缺乏經濟引擎,仍然擋不住沒落的趨勢。新規劃本意是讓高雄像橫濱、神戶,甚至廈門那樣,變成旅遊文化港都,但前者都有龐大的人口腹地作為客源,但臺灣沒有,只能靠境外旅客。只有兩岸和解和平,龐大的大陸和國際旅客造訪,帶動商旅消費,高雄才能成為另一個神戶。馬英九時代,兩岸往來熱絡,高雄消費和房地產熱絡,有望再起。2016年蔡英文上臺,兩岸惡化,高雄經濟如自由落體,快速蕭條,這是韓國瑜在高雄崛起大背景。如果他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不只高雄,整個臺灣都可再次騰飛。然而,“國運”非此,蔡英文連任就職不過兩個月,臺灣陷在戰爭的陰影下,大門深鎖,有利於蔡當局進一步嚴控內部,但賠上整個臺灣的發展,高雄更難以倖免。此時大局如此,無論誰當上市長,高雄都已走回沒落老路,而且會更蕭條悽慘。
就像上月我到駁二、西子灣和旗津所見所感,商家和餐廳遊人稀少,很多都提前關門。風景雖然優美,但毫無人氣。這座我情感上視為家鄉的工商業城巿,現在差不多已經變成鄉下了。再這樣下去,遲早變成電影《神隱少女》中的荒涼城鎮了。
作者為臺灣資深媒體人徐宗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