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2月25日電 題:“萬里長城第一臺”實現沙海“逆襲”
新華社記者姜辰蓉、李亞楠
在陝西省榆林市城北紅山之上,鎮北臺雄踞於此。從這座“萬里長城第一臺”眺望,四周一片鬱鬱蔥蔥,高臺登臨宛若綠海行舟。藍天、白雲、雄壯的高臺、遼闊的林海,組成讓人豪情頓生的塞上美景。
榆林古時為邊塞,境內遺存有戰國秦長城遺址312公里、明長城遺址1170公里。鎮北臺位於榆林城北4公里的紅山之巔,為延綏巡撫都御使塗宗浚於明萬曆三十五年所築,是長城線上最為宏大的觀察指揮所,有“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登臨鎮北臺,65歲的榆林市長城學會會長段雲飛分外感慨:“過去的鎮北臺,不是這個樣子。”昔日他年少獨登臺,看到的是無垠的黃沙,“周圍的沙子幾乎將鎮北臺掩埋,春秋時節,更是黃沙漫天”。
榆林長城沿線北面,正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據史料記載,毛烏素沙漠曾不斷侵襲,明萬曆年間,像紅山這樣的榆林城外之山已是“四望黃沙,不產五穀”;到清雍正年間,榆林城已是“風捲沙土與城平,人往往騎馬自沙土上入城,城門無用之物”。
據當地人說,當時的鎮北臺之外黃沙浩瀚難覓草木,惟臺內營房附近有兩棵老榆樹頑強生存下來,這也是僅剩的一點“珍稀物種”。
轉機來自新中國成立之初。1950年,第一次全國林業會議提出“普遍護林,重點造林”的方針。當年4月陝西省政府制定了“沿古長城線東自府谷大昌漢,西到定邊鹽場堡,營造陝北防沙林帶”的規劃。毛烏素沙地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治理由此拉開序幕。
“有了政策榆林人開始紮紮實實地種樹治沙,長城沿線是重點治沙區域。”段雲飛說,“20世紀70年代,我們青年團員就和民兵一起,在鎮北臺周圍植樹造林。”30多年過去,段雲飛青年時代種過的樹木,早已融入鎮北臺四周的無邊林海之中。
有多少人曾像段雲飛一樣在鎮北臺種過樹?已無詳細記錄。而70年來,又有多少人為毛烏素治沙付出過努力?榆林市林業部門一份資料顯示,僅在20世紀80年代,榆林就有44萬戶農民承包荒沙地等900多萬畝,湧現出不少千畝、萬畝的個人承包造林治沙大戶。
林業部門的監測資料顯示,70年來,原本有著“駝城”之稱的榆林,森林覆蓋率從0.9%提高到如今的33%,當地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明沙已經難覓蹤影。
如今,6萬畝樟子松等常綠樹木組成的主要“方陣”,拱衛著鎮北臺,其間點綴、渲染著各種花草、灌木和其他樹種。“我每年都要到鎮北臺走上幾次,不同時節這裡總能看到不同層次的景色。幾十年前春天常見的風沙沒了,冬天也到處都是翠綠的。”段雲飛說,“這風景就像畫的一樣。”
數百年來陷黃沙,今朝歸來卻蔥蘢。70年時間,這座“萬里長城第一臺”終於實現數百年未有的綠色“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