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留得住人才,是每個國家應有的能力。
正解局出品
印度,很大的一張底牌就是年輕人多。
用印度現任總理莫迪的話說就是,一個有著8億年輕人的國家,有什麼奇蹟不能創造?
實際上,人口的確是印度的一大標籤。
早在2015年,有美國媒體預測2022年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而近兩年,有分析稱印度人口實際上已超越中國。
要知道,印度的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還不到中國的1/3。
但印度在成為人口最大國之前,卻率先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移民輸出國。
這也成為印度最大的悲哀:
人很多,但頂尖的人才卻跑去建設美國等發達國家了。
印度人,正在攻佔全世界
據統計,到2015年全世界的國際移民人數大約為2.44億,其中,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是主要目的國。
印度、墨西哥、俄羅斯則是排名前3的來源國,在國外的移民數量都突破了千萬大關。
而印度,根據聯合國資料,目前大約有1750萬人生活在海外(不包括在海外出生的印度人)。
1990年,這個數字只有700萬。
也就是30年裡,有1000萬印度人棄國而去。
比如,在阿聯酋。
據統計,2015年有近400萬印度人生活。而後者,當年人口只有926萬。
也就是說,印度人佔到了阿聯酋全國人口的40?上。
對比一下,阿聯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佔比只有17?在阿聯酋的孟加拉國人佔比約為7.5?中國人就更少了,只有30萬人,佔比不到3?
所以,如果你去阿聯酋旅遊,遇到印度人的機率要遠大於遇到阿聯酋本地土豪,分分鐘讓你懷疑是不是來了一個假的阿聯酋。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迪拜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投射的印度國旗
當然,印度人尤其是精英最喜歡的國家,還是美國。
特別是近20年來,美國如同一個巨大的黑洞,不斷吸引著印度精英大學的學生、資訊科技等專業人才。
2000年,只有100多萬的印度人生活在美國。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為239萬,翻了一番還不止。
從商界到政界,從紐約到洛杉磯,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在美國發光發熱。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美國印度移民爆炸式增長
去其他國家的印度人大部分是商人或者做體力勞動等工作。
但去美國的這部分人,卻恰恰是最有才華的一部分人。
據統計,美國印度裔移民的平均家庭年收入為8.8萬美元,遠高於亞裔美國人家庭的6.6萬和全美國人家庭的4.98萬。
至於精英人士,印度移民更是大放異彩。
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1972年出生於印度金奈,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1967年出生在印度海德拉巴德的Nizams市,而且他們都是在印度大學唸的本科。
當然,印度移民的後代也不賴。
特朗普雖然有著濃厚的種族主義色彩,但他在聯邦政府卻安排了8位印度裔執掌重要部門。
像美國第29任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就是一個典型的印度裔。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黑莉與特朗普
印度窮人移民,富人也要移民
但問題關鍵是,他們成就一番事業,為什麼非要去外國?
印度實際上屬於泛西方文化圈的一部分,在歷史上先後被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侵略和殖民。
特別是英國,在印度實行了長達近2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影響了印度整整幾代人。
所以,印度人對這些來自西方的強者,是心嚮往之的。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但更深層次來說,印度人的移民,更像是一場逃離:
既然改變不了自己的國家,那就到別的國家試試運氣。
一個影響極為深刻的就是種姓制度。
1947年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雖然被正式廢除,但在實際社會運作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高種姓和低種姓對立嚴重,階級流動依舊困難。
在印度,低種姓不準踏進高種姓人家的大門、不準與高種姓一起吃飯、不準進入只屬於高種姓的公共場所……甚至在大學校園裡,教授對低種姓也會刻意忽略。
有一個段子,說印度其實只有一億人口,因為剩下的都不是人,是賤民。就鮮明反映出了這種情況。
因此,許多學有所成,卻無望改變自己社會地位的寒門子弟,都會選擇出國,成就自己的事業。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谷歌CEO桑達爾就屬於印度的低種姓階層
不過詭異的就是,印度中產階級和許多出生即人生贏家的高種姓群體,也會選擇移民。
寧為鳳尾,不為雞頭,成了支援他們移民的最大動力,何況這些移民在國外多多少少能成為鳳頭。
混亂的街道、高頻率的犯罪、脆弱的基礎建設、糟糕的環境、嚴重的腐敗……一步步將他們對印度這個國家的熱情和希望磨滅。
漂洋過海,去追尋更好的生活,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而且,這些群體明顯也更具有移民的經濟條件。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微軟CEO納德拉出生於印度的一個資產家庭
03
被拋棄的印度
數量龐大的移民群體,漂流過海,分散於世界各地,給印度帶來了種種影響。
往好的方面說,龐大移民人口,能夠給母國帶來鉅額的外匯流入,即僑匯。
據世界銀行資料,連續很多年,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僑匯匯入國。
比如,2019年印度僑匯收入是795億美元(中國是674億美元),相當於GDP的2.7?
但實際上,印度失去的更多。
首先,體現在教育支出逆差上。2013年,印度與教育有關的流出額為16.32億,流入額為4.09億,兩者相差3倍。
到2018年,這3個數字進一步擴大,其中流出額暴增至27.76億,流入額緩增至4.79億,兩者差距擴大到近6倍。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如果說教育逆差只是單純的數字損失,那麼高階人才流失,則難以用數字衡量。
印度獨立後,共有3人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196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1983年物理學獎得主、2009年化學獎得主,但他們都只是曾經的印度人,而獲獎時的國籍卻是美國。
本該屬於印度獨一份的榮光,卻因人才移民被分去了一部分。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bhijit Banerjee出生於印度,獲獎時已是美國公民
而印度理工學院,這所匯聚著整個印度知識精英的高等學府,完全淪為了西方人的大學。
據印度人力資源部統計,印度理工學院每年的畢業生,有超過2/3遠渡重洋去了美國,堪稱印度“最昂貴的出口”“民族發展的致命傷”。
印度理工大學的傑出校友,基本上都是在海外實現了自己人生的成功。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印度理工學院傑出校友
據麻省理工學院一位教授調查,從印度抵達美國的移民,只有3?有接受過大學教育。
在美國工作的印度人,75?有大學文憑,中國的這一比例為55?
人才的流失,使印度失去了許多發展的機會和潛在的可能性。
基礎教育的滯後和國家結構的固化,與高階人才的流失關係密切。如今,一個國家要想得到革命性的突破,往往靠的都是知識分子領頭。
而印度有能力改變本國落後制度、建設國家的人,很多卻跑到國外去了。
04
回不去的印度
印度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一直在營造適合人才的土壤。
在經濟總量上,印度已躍居全球第5。
在產業上,印度的IT服務、原子能、航天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根據一份對IT公司的調查,59?受訪者表示已將IT服務外包給印度,22?計劃外包。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但是,這一系列成就收效甚微。
就目前來說,印度的人才還在大規模地移民海外。
實質上,印度的這些努力都治標不治本,經濟高速看似增長,背後卻暗流湧動。
在印度4.7億勞動人口中,僅有3500萬人擁有穩定的工作,佔比不到8?
其餘的勞動者,可以說處於一種無組織的經濟體中,難以享受到國家的福利。
至於科研投入,也是印度的一大硬傷。2015年,印度的科研投入只佔GDP的0.63?同期中國佔比則高達2.07?幾乎是印度的3.5倍。
人才需要科研經費,就如同魚兒需要水源。一個小水池,是吸引不了大魚的。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另外,印度的IT行業雖然很發達,但主要體現在軟體外包方面,本質上就是替其他國家打工。
2019年公佈的財富世界500強名單,印度只有7家企業上榜,排名最高的信實集團,只排到了106位。
在過去十幾年裡,印度的上榜企業一直徘徊在7-8家,而且多為國企和財閥,比如說印度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印度國家銀行等,沒有一家主營資訊科技的公司。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而印度種姓制度也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變。
前幾年,印度海德拉巴大學的一名博士生羅希特上吊自殺。在長達數頁的遺書裡,他這樣感慨:
我的出生,本是一場致命的意外。
自殺的前幾個月,羅希特因為和高種姓群體產生了一點小摩擦,被校方勒令停學、趕出宿舍。種姓隔閡與偏見,最終使羅希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雖然印度政府一直竭力避免這種情況,但蛋糕是永遠分不平均的,高種姓不會輕易放棄他們的“天賦特權”。
連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幾年前也發生過一起暴動:高種姓人因不滿政策向低種姓階層傾斜,上街遊行,打砸搶燒,並和前來戒嚴的軍隊發生衝突,造成多人死傷。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在種種困境之下,對那些學有所成的低種姓、中產階層來說,逃離,似乎成為了最優選擇。
而對那些富裕的高種姓來說,追尋更優越的生活,似乎也無可非議。
正像有印度網友說的:
其實,如果有機會,每個印度人都會出國去發展的。
而被自己精英拋棄的印度,就顯得更加舉步維艱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55 字。

轉載請註明: 1750萬人棄國離家印度人在改變世界,卻救不了自己的祖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