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作者:風千里
對於當年歷經戰火洗禮的抗日戰士而言,三八式步槍可以說是一款再熟悉不過的武器了。裝上長刺刀的三八式步槍作為二戰時期日軍士兵的標配,曾是日軍發動侵華戰爭、瘋狂屠殺我同胞的罪惡幫兇。這款武器在正面戰場和敵後區域,大量被我軍繳獲使用,也成為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見證者。
如今,在幾乎任何一家軍事博物館、歷史紀念館和檔案館,我們都能見到“三八大蓋”的身影。可以說,相較於同時期的其他單兵武器,三八式步槍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槍械和彈藥本身,而具備了更深厚的歷史性內涵。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三八式步槍的研發歷程,最早還要追溯到中日甲午戰爭時期。侵入中國東北腹地的日軍裝備的制式步槍還是由日本第一代槍械設計師研製的十三年式和十八年式步槍,這兩種步槍發射11毫米黑火藥鉛頭槍彈,精度和威力都較弱,而且又是單發步槍,新銳的二十二年式結構複雜笨重,可靠性差,相比於大清淮軍裝備的曼利夏步槍和Gew88式步槍等連發快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軍方提出研製一種新式小口徑彈倉式連發步槍的要求。
槍械設計師友坂成章接下了這一任務,並在1897年推出了一款6.5毫米口徑步槍,該槍採用小口徑無煙火藥槍彈,具有後坐力小,精度高,彈藥攜帶方便等優點,很快得到軍方青睞,並被正式定名為三十年式步槍,在日俄戰爭期間表現優良,得到了士兵的認可。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甲午戰爭時期,裝備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槍射擊的日軍官兵】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日俄戰爭時期,使用三十式步槍下馬步戰的日軍騎兵】
作為三八式步槍的前身,三十年式步槍體現了19世紀末日本軍事工業的最高水準,不過隨著該槍生產和配發程序的深入,其各種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比如槍管強度不足容易產生裂紋,金屬部件容易出現損傷,木製槍托容易變形等。
在三十年式步槍剛剛開始配發部隊使用時,相關的改進工作就已開始,不過改進工作卻最先在海軍部隊中開始。由於歷史原因,日本海軍制式步槍的技術水平一直落後於陸軍,到日俄戰爭前居然還裝備著老舊的馬蒂尼-亨利單發步槍,1902年,步槍製造所設計師南部麒次郎根據海軍的要求,在三十式步槍基礎上推出了三五式步槍,主要改進了直立框形標尺,並增加了一個槍機防塵蓋——這便是三八式的雛形。
到日俄戰爭結束後,南部根據海軍步槍的設計,進一步完成了三五式陸軍型的定型工作,並被正式命名為三十八年式步槍。相比較它的前輩三十/三五式步槍,三八式步槍的彈倉底蓋卡筍被設計在扳機護圈內部前方,同時託彈簧由線簧改為板簧,這種改進一舉克服了三十式步槍的槍機可靠性不高的頑疾。而沿襲自三五式步槍上的槍機防塵蓋,則成為三八式日後最引人注目的特點,甚至因此在敵後戰場中獲得了“三八大蓋”的名稱。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三八步槍槍機上標誌性的防塵蓋和框形標尺】
1908年,三八式步槍開始分批配發部隊使用,三十式步槍逐步被替換下來,到1914年,日本陸軍的《日常武器攜帶表》中,士兵主要武器變成了三八式步槍/騎槍,標誌著三八式步槍換裝工作的完成,從此日本陸軍進入“三八式時代”。
是年,一戰全面爆發,早已覬覦德國在華殖民特權的日本對德宣戰,並出動5萬餘人圍攻德軍佔領的青島。這是三八式步槍首次投入實戰,也是首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在三個月的青島之戰中,三八式的可靠性經受住了實戰考驗,在戰後迅速成為日本對華軍火貿易的主力產品。東北的奉系軍閥,中原的直係軍閥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勢力都開始引進三八式。
事實證明,三八式作為第一款完全按照東方黃種人特點設計定型的步槍,適合當時中國的特殊作戰環境。1917年北洋政府陸軍部就一次性從日本訂購了4萬支三八式步槍,次年又追加了8.5萬支,其他地方軍閥也紛紛跟進。晉系軍閥閻錫山在1917年訂購了4000支,直係軍閥馮國璋也在1918年購買了萬餘支三八式,不過在秦皇島上岸時被張作霖的部隊全部截胡,直奉兩軍因此交惡,並最終引發直奉戰爭。
兩次直奉戰爭後,極度缺軍火的張作霖又再次購買了4.6萬支三八式和刺刀,在軍閥混戰接近尾聲時,三八式步槍已經行銷中國內地,成為各地軍閥搶購的暢銷貨,並讓日本軍火商賺了個盆滿缽滿。單是日本泰平公司,在這一時期就向中國出口了25萬支三八式步槍。而到了北伐時期,在長江以南勢如破竹的北伐軍還大量裝備繳獲的三八式步槍,葉挺領導的獨立團更是扔掉了老舊的漢陽造,全部換裝三八式,足見三八式在中國境內的受歡迎程度。
在大量購買三八式的同時,各地軍閥扶植的兵工廠也開始著手進行仿製,以應對軍隊的大量需求。閻錫山麾下的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在1924年首先開始試仿製,經過對圖紙和實槍的反覆研究試驗,終於在1928年仿製成功,該廠生產的國產化三八式被命名為“晉造六五步槍”,此後山西各地的兵工廠開始成批生產。其中,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月產量達到了3000支。
雖然是仿自三八式步槍,但晉造六五步槍在原材料選用和生產工業上都與日本兵工廠有較大差距,這導致晉造的三八步槍可靠性和威力都不甚理想。東北淪陷後,原東北兵工廠被日本關東軍強制改組為奉天造兵所,日本派遣本國技師和監工,用本國的生產管理方式,按照日本國內兵工企業的標準大規模生產三八式步槍,其產品質量不亞於同期日本本土自產的三八式,甚至不少遠赴太平洋作戰的日軍士兵手裡都拿著東北製造的三八式。當然還有相當部分落入了東北抗聯戰士的手中,成為在白山黑水中堅持抗戰的利器。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1937年9月,手持三八式步槍在華北鐵路沿線巡邏的日軍士兵】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1938年,押送戰俘的日軍,其中有一名日軍肩扛掛著長刺刀的三八式步槍】
抗戰全面爆發後,侵華日軍端著配有長刺刀的三八式步槍,氣勢洶洶地闖入中國腹地,從正面戰場到敵後,三八式成為日軍瘋狂屠殺中國軍民的罪惡武器,見證了日軍的累累殘暴罪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軍民拿起從各種渠道獲得的三八式開始奮起反抗,譜寫了一曲追求民族自由解放的慷慨悲歌。一款簡單的步槍,在敵我雙方隊伍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也都被賦予了遠超其槍械概念本身的歷史內涵,這在所有二戰武器中算是絕無僅有的了。
而隨著抗戰的不斷深入,國內對三八式的仿製生產也在迅速擴大,除了還未淪陷的後方正規兵工廠外,我敵後抗日武裝也在嘗試用土辦法進行少量仿製,甚至在三八式的基礎上自行研製步槍。但由於條件所限產量無法滿足部隊需求,只能滿足日常維護之需。而在使用中,三八式的缺陷也開始暴露無遺,早在北洋時期,當時的陸軍部就發現三八式經過113發連續射擊後,槍管附近的護木就已經被有灼焦的痕跡,顯然太燙手,無法持握,而同時期其他國產步槍則只是發熱而已,而且6.5毫米槍彈威力也偏小,在實戰中往往無法形成致命傷。
不過,在軍工產業極度薄弱的舊中國,特別是經歷日軍鐵蹄摧殘的抗戰時期,這種集構造簡單,造價低廉,維護方便,射擊精準等多種優點於一身的武器,已經是不可多得,而且長槍身配上長刺刀,適合白刃戰。雖然相比於同時代美軍和德軍的自動/半自動武器整整落後的一代,但對於軍工技術要求較低的中國戰場,三八式依然受青睞。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解放戰爭時期,裝備三八式步槍和湯姆遜衝鋒槍的我軍戰士】
抗戰結束後,國內對三八式的生產並未結束,在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民主聯軍從偽滿兵工廠和軍火庫中獲得了大批質量上乘的三八式,並組織改型武器的復產工作,而到1947年膠東軍區六廠也開始成批方式三八式步槍(被命名為四五式步槍)。到三大戰役發起前,三八式已經成為解放軍各野戰部隊的主要單兵武器之一。
而同一時期的蔣軍,雖然接受了大批美援武器,還有不少抗戰時期遺留下來的中正式,但依然有三分之一計程車兵裝備三八式。三八式依舊延續著它的傳奇,在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現場,維持秩序的公安,接受檢閱的步兵和騎兵部隊,很多還裝備三八式。到抗美援朝時期,先期入朝的志願軍官兵也拿著三八式跨國鴨綠江,和美軍浴血戰鬥。到三次戰役結束時,入朝參戰的39軍、50軍中,三八式步槍數量仍有4000餘支。在我軍嚴明的軍紀下,雖歷經戰火淬鍊,普通戰士手裡已經顯得落伍的三八式卻被保養地非常好,以至於今天我們仍能看到大批可堪使用的三八老爺槍。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抗美援朝早期宣傳畫,手持三八大蓋參戰的志願軍】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1964年,參加民兵射擊大賽的民兵模範呂其喜祖孫三人,其中呂其喜使用的是一支三八式步槍】
不過到這時,三八式在中國的故事接近尾聲了。隨著1950年代我軍正規化建設的推進,大量蘇制武器裝備部隊,三八式逐步退出我軍武器裝備序列,並轉交民兵使用至70年代。由於數量龐大,不少從部隊退役的三八式步槍,除了進入博物館或紀念館儲存外,還有不少成為劇組的道具發揮餘熱,更有相當部分的三八式從中國遠銷美國,成為當地槍械愛好者的收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69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八大蓋一大缺陷:連開113槍,槍管護木灼焦,燙得沒法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