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周衛國用土堆嚇阻日軍戰車,其實並不成立:反坦克錐淺述

半神不神的抗日連續劇《雪豹》應該有不少朋友看過,黃埔畢業(中央軍校)的嫡系部隊團長周衛國,無奈之下落草為寇,成為了黑風寨二當家,率領一幫綠林好漢大戰日本正規軍。周衛國在伏擊戰鬥中為了迷惑日軍坦克兵,就曾經使用了假的“反坦克錐”,看來人家留學德國的洋墨水沒有白喝。

《雪豹》周衛國用土堆嚇阻日軍戰車,其實並不成立:反坦克錐淺述

確實,為了保證反坦克椎的使用效果,它應該是混凝土構造,否則被坦克履帶碾壓上去就碎了自然沒有鳥用。可問題是抗戰時期的山東土八路或者土匪,哪裡來的大批次鋼筋水泥?所以周衛國是用土堆製成,然後在外面刷上一層“洋灰”來蒙鬼子,再然後陸士畢業的日軍少佐居然也就信了,暴汗。

所以這個橋段是不成立的,日本軍官不會蠢到這種程度,即便有所懷疑,開上一炮也真假立判,無非是編劇或者導演想賣弄下自己的軍事知識,其實反而是弄巧成拙。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導演既然告訴我們日軍坦克能如此重視這個玩意兒,說明“反坦克椎”確實是有效的反坦克障礙。

《雪豹》周衛國用土堆嚇阻日軍戰車,其實並不成立:反坦克錐淺述

在地面戰爭中對付坦克裝甲車輛,戰史上無非是兩種方式,其一是“反坦克武器”,包括反坦克槍、戰車防禦炮、火箭筒、重炮以及燃燒瓶等等,其二就是“反坦克障礙”,包括反坦克壕、反坦克拒馬(捷克刺蝟)和題目中的“反坦克錐”等,注意,反坦克障礙只能限制和阻礙敵裝甲車輛的機動,卻不能對其實施打擊,除非與反坦克火力相配合。

作為一種戰術障礙物,反坦克椎顧名思義,就是形狀為類似金字塔的一種“三稜錐體”,以混凝土澆鑄或者堆砌而成,當然單個的反坦克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坦克輕易就可以繞開它。真正的反坦克錐障礙地帶,必須是一片相當面積的網狀錐體陣地,封鎖敵方坦克的所有陸地通道,如此反坦克錐才能發生作用。

《雪豹》周衛國用土堆嚇阻日軍戰車,其實並不成立:反坦克錐淺述

這玩意兒怎麼欺負坦克的呢?它被設計成為三稜柱是有原因的,這樣三個方向都會形成光滑斜面,使動力強勁的坦克輕易就會順著一個斜面開上了它的頂端,這時坦克的受力點會越來越小,並且大部分履帶已經離開了地面,然後反坦克錐就成為了一具“千斤頂”,讓坦克既上不去也下不來,活活卡在錐網裡。即便坦克把它軋倒了,其特殊的形狀仍然可以繼續賴在坦克底部,仍能達到讓坦克翹起來的狀態。因此除了炸飛它,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

那麼如果面對的是一大片的反坦克錐陣地,裝甲兵確實很撓頭,再如果守軍利用坦克被限制機動的時機,用反坦克炮、榴彈炮或者反坦克手雷一頓招呼,那裝甲部隊損失就大了。在二戰的蘇德戰場上,雙方多次形成戰線的對峙,為了防止對手的裝甲突破,反坦克壕、反坦克錐和雷區的“三位一體”佈置司空見慣,所以任何一方發起進攻前,都必須派出工兵部隊清除這些麻煩。

《雪豹》周衛國用土堆嚇阻日軍戰車,其實並不成立:反坦克錐淺述

由於反坦克錐排列起來後令人毛骨悚然的外觀,所以又被軍迷戲稱為“龍牙”,在準備時間充分的防禦作戰中,固定“龍牙”都是現場用混凝土澆築的,不光在下面打樁用以加固,有些還用混凝土底座把幾個龍牙連在一起以增加牢固性,所以“龍牙”其實是分為兩種的,即臨時性和永備性的,尤其是後者還真是非常難以破壞的。

臨時性的“龍牙”承擔了反坦克拒馬的功能,一般擺在在交通路口或者陣地缺口上,可以用推土機推來完成障礙設定,當然在不需要時也可以推開。但永備式反坦克錐清除至為困難,並且是與反坦克火力搭配使用的,對叢集坦克確實具備一定阻礙能力,坦克前端就算裝上特殊裝置也不太靈光。1944年以後,德軍由於在西線兵力不足,其重金打造的西部壁壘“齊格菲防線”,就大量使用了反坦克錐網狀陣地。

《雪豹》周衛國用土堆嚇阻日軍戰車,其實並不成立:反坦克錐淺述

但是在高強度陸地戰爭中,其實反坦克錐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所以在實戰中不可能有多大的成果,二戰後期無論是盟軍的地毯式轟炸還是蘇軍的喀秋莎,都可以把大面積反坦克錐炸成一堆瓦礪,所以筆者才將其稱為“戰術障礙”。也就是說,反坦克錐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小規模攻防戰鬥期間,多用於佈置在意想不到軍事要地,用以遲滯敵方裝甲分隊的前進和突破。

而在大規模的戰役比如庫爾斯克會戰中,反坦克障礙仍以大面積雷區、多道反坦克壕和反坦克陷阱構成,加之時間倉促,所以反坦克錐的使用並不廣泛,遍查戰史,都沒有德國戰鬥工兵清除反坦克錐的記錄。而在現代戰爭中,一架對地攻擊機、或者一架武裝直升機的的火力,已經足可以粉碎一塊反坦克錐陣地,所以其實戰價值更加有限,並且隨著行動式反坦克障礙的大量使用,費時費力費料的反坦克錐已基本退出戰爭舞臺。

《雪豹》周衛國用土堆嚇阻日軍戰車,其實並不成立:反坦克錐淺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20 字。

轉載請註明: 《雪豹》周衛國用土堆嚇阻日軍戰車,其實並不成立:反坦克錐淺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