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裡主人公的身份及事件經過 成語故事內容典故第二彈

  望梅止渴用來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其主人公指的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及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出征討伐張角,因天氣炎熱,驕陽似火,部隊在彎曲的山道行走,嚴密的樹木和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速度慢了下來,有幾個體弱的竟暈倒路邊。曹操看到這情形,心裡很是著急,擔心貽誤戰機,悄悄詢問嚮導附近水源後發現路程太遠,時間上根本來不及後他看著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腦筋一轉想到了辦法。一夾馬肚快速趕到隊伍前面,指著前方說:“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指鹿為馬用來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其主人公指的是秦朝二世時期的丞相,歷史上的著名宦官趙高。

  在李斯死後,趙高名正言順地當上了丞相,事無大小,都完全由他決斷,趙高自知權利大,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便在朝會時獻上一隻鹿,並說它是一匹馬。胡亥雖糊塗,但是鹿是馬還是分得清。他失聲笑道:“丞相錯了,這明明是頭鹿,怎麼說是馬呢?”趙高板起臉問左右大臣:“你們說這是鹿還是馬?”圍觀的人,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也有人則據實而言。事後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從此,人人自危,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四面楚歌用來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其主人公指的是項羽,項羽是秦末時期楚國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道:“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看,心裡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破釜沉舟用來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其主人公指的是項羽,項羽是秦末時期楚國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項羽少年習武,能將百斤鼎高舉過頭。長大後跟隨叔父參加推翻秦朝的起義。有一次,秦軍攻下了趙國,趙王逃到鉅鹿,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援。楚王派項羽帶領二十萬楚軍前去救趙。項羽先派英、蒲兩位大將率兩萬人做先鋒,然後,自己率主力渡河。渡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三天的乾糧,把軍隊裡的飯鍋全砸了,把渡河的船隻全鑿沉了。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一個人抵十個,十個人抵百個,越戰越勇,終於把秦軍打得大敗而逃。經過這次戰役,項羽名聲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統帥。


  負荊請罪用來表示真心誠意的向人道歉。其主人公指的是戰國末期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的趙國大將軍廉頗。

  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功勞重大被趙王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認為自己領兵打仗功勞更高而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因此對藺相如官位高於自己感到不服,揚言定要好好羞辱藺相如一番。藺相如知道後,時常避開與廉頗碰面,門客對藺相如的做法感到不解,向他詢問,藺相如就對門客說到:秦王之所以不敢派兵來攻打趙國的原因是怕我們兩個人,如果這時我們因為這些私事爭鬥,到時要怎麼保家衛國呢?“廉頗聽到藺相如這番話後感到羞愧,便裸著上身,揹負荊條來到藺相如門前請罪,兩人最終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其主人公指的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

  趙括自幼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孝成王七年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鑿壁偷光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其主人公指的是西漢時期的著名經學大家匡衡。

  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乾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但他白天要幹活,晚上他才能讀書。卻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聞雞起舞用來形容有志者及時奮發的精神。其主人公指的是東晉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東晉名將祖逖。

  祖逖從小勤練武術鑽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劉琨也是個有報負的年輕人,兩人很快便成為好朋友。這天晚上,半夜過後,祖逖忽然被一陣雞鳴聲吵醒,認為這是上天在激勵他上進,他連忙把劉琨喚醒,與劉琨到屋外舞劍練武。從此,兩人每到夜半,一聽到雞鳴聲,便起床練劍。當時,祖逖看到國家被匈奴軍隊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著急,立刻上書皇帝,請求率兵北伐,收復失地。皇帝很高興,封祖逖為“奮威將軍”,帶領軍隊北上。由於祖逖和劉琨作戰英勇,不久便收復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臥薪嚐膽用來形容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其主人公指的是春秋末年越國的國君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羞辱勾踐,讓他與餵馬的奴僕一起工作,越王忍氣吐聲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對吳王盡心伺候。吳王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允許他返回越國。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後,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完璧歸趙用來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其主人公指的是戰國時期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藺相如。

  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絕世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後提出願意讓出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趙王與大臣商議後同意交換,但擔心上當,便召見藺相如,藺相如當即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若趙國得到秦國城池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璧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卻不見秦王割讓城池,便騙說寶玉有瑕要指給秦王看,拿回寶玉後他站在柱旁怒罵秦王不守信用,要求秦王齋戒五日後再按協議交換,否則將自己腦袋與寶玉一同撞碎在柱子上,秦王無奈只好同意。藺相如回到住處後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53 字。

轉載請註明: 成語故事裡主人公的身份及事件經過 成語故事內容典故第二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