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性別認知沒問題前提下,男孩玩娃娃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昨天去朋友小穎家做客,小穎跟我說了一件讓她很困擾的事,她家3歲的兒子,似乎有些“不正常”,特喜歡玩娃娃,成天抱著娃娃玩,給娃娃打針吃藥哄娃娃睡覺。
別的孩子這時候正在玩汽車、飛機、手槍等玩具,小穎的兒子對這些卻絲毫不感興趣。在小區裡也喜歡和小女孩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
小穎有些頭疼,她覺得男孩就該有男子漢的氣概,怎麼能喜歡這些女孩的玩具呢,這樣下去會不會變“娘娘腔”?將來性取向會不會有問題?
在我們成年人眼裡,似乎男孩玩汽車、女孩抱娃娃是在非常應該的情況,就像我們覺得男孩該喜歡藍色,女孩該喜歡粉色是一樣的。
那麼男孩喜歡娃娃帶的有沒有問題呢?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嗎?咱們今天就好好的研究研究。
汽車、娃娃、飛機、過家家,這些只是“社會性別的符號”
在生活中,貌似男孩喜歡汽車飛機,女孩喜歡娃娃過家家就是應該的,但事實上,這些只是大家認為的,社會給予的“性別符號”,沒啥該不該的,男孩喜歡娃娃沒任何問題。
我女兒之前也曾讓我困惑,當她三歲很懂事的時候,他爸給她看了自己收藏的一書櫃的高達和變形金剛,小錦鯉也一樣被吸引入坑了,對娃娃再沒了興趣,沒事就喜歡擺弄變形金剛。
剛開始我也會困惑,小姑娘不都應該玩娃娃麼,怎麼會喜歡這些男孩子的玩具?但還是他爸很開明,孩子喜歡啥就玩啥唄,這沒什麼好糾結的啊。
其實確實是這樣,也有很多女孩跟小錦鯉一樣,不喜歡娃娃,喜歡汽車、手槍,而有不少男孩也對“過家家”這種女孩喜歡居多的情景類遊戲著迷。這些都只是孩子的興趣所在。
美國孩之寶公司就曾為喜歡洋娃娃的男孩推出過一款更適合他們的玩的男孩娃娃,並且拍攝廣告和海報為這些男孩發聲,“真正的男孩當然也能玩娃娃。”
“玩娃娃”“喜歡過家家”,並不能就說明男孩真的變“娘”了,甚至說是性別認同障礙的前兆,這些一廂情願的想法只是人們的固有成見罷了。
在這件事上,瑞典的一所幼兒園Egalia做的更加先進,他們採用了“無性別教育”的概念來提倡男女平等,幼兒園裡的所有玩具都混在一起,男孩可以玩娃娃,女孩可以玩拖拉機。
這是為了鼓勵孩子們玩任何他們想玩的玩具,有人覺得這種做法不妥,這樣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性別意識。
但根據瑞典一所大學對這家幼兒園的教育評估之後,他們發現Egalia的孩子也有著明確的性別意識,只是腦子裡不會有諸如“男孩不該玩娃娃,女孩不能踢球搞的髒兮兮”之類的想法。
“社會上普遍覺得男孩該狂野,女孩該溫柔,但是他們應該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人。”
即便理解了男孩玩娃娃沒毛病,女孩玩挖掘機也很正常,但很多家長肯定還會疑惑,為啥我家孩子就這麼“與眾不同”呢?
造成孩子“異性化愛好”的原因有哪些?
1)社交原因
這是孩子出現“異性化愛好”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愛好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如果周圍都是異性,那麼孩子極有可能被培養出偏異性化的愛好。
我有個女性朋友就是這樣,她叔叔大爺舅舅家的孩子全是男孩,從小就被他們帶著玩,結果導致我朋友成天跟個假小子一樣,打得一手好籃球,遊戲也玩的很棒,上學也跟男孩一起玩。
2)對父母的依戀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跟母親生活久了,就會喜歡模仿媽媽,穿高跟鞋或者擦口紅,即便是男孩也一樣,跟父親在一起呆久了,就會喜歡父親一樣的愛好,女孩喜歡打球踢球的也大有人在。
這些看起有些奇怪的行為,其實就是孩子對父母依戀的一種外在表達,讓他們對他們所依戀的人心存好奇,就會想著去模仿。
這樣的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不存在障礙。他們知道自己是什麼性別,只是有時好奇異性,想去模仿僅此而已。
3)天生感興趣
有的孩子先天存在一定的天賦,對一些東西自然比較敏感,比如繪畫天賦的男孩可能對顏色很敏感,對粉色系情有獨鍾也說不定。
喜歡過家家的男孩很可能是對人際關係比較敏感,因此喜歡早早就嘗試模擬生活環境等等。
有這些愛好並不能就說明孩子將來會變“娘娘腔”或者“假小子”,相反,這些特點可能正是孩子天賦的一種展現,是未來發展的一種明確訊號。
怎樣引導孩子建立符合大眾的性別認同?
儘管“男孩玩娃娃”可能沒什麼不妥,但大多數家長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更爺們”,女兒能夠“更溫柔”,在孩子的天性不被影響的前提下更容易被社會接納,有更好的發展。
1)父母做好引導
在幫助孩子建立性別認同的過程中,孩子應該多和同性父母相處,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性別認同感,同時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
2)調整社交環境
在孩子感興趣不排斥的前提下,可以給孩子報一些同性孩子較多的興趣班或者戶外活動,一來可以增進孩子對社會的認知,二來可以讓孩子更加明確性別認同感。
比如給男孩子報一個踢足球的社團,給女孩報一個舞蹈班等等。
3)接納孩子的天性
每個娃都是獨一無二大,性格也是與生俱來的,愛好自然也是一樣,家長可以適度引導,但沒必要一味的打壓阻止,這隻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和急躁,還會抹殺孩子的天性。
在保證孩子性別認知沒問題的前提下,適度放飛孩子的天性並沒啥問題,孩子也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