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孩子是懂事的,聽話的,有禮貌的。所以我們平常都會教育孩子,逢人就應該打招呼問好,尤其是遇到長輩的時候,一定要展現出有教養的樣子。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首先要了解這是否是孩子的意願。往往孩子是不喜歡跟別人打招呼的,所以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來自於父母的強迫。強迫式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嗎?這樣的打招呼真的有意義嗎?
一、孩子見人打招呼,這是有禮貌嗎?
當我們對孩子進行道德約束的時候,本就已經改變了孩子的想法,這種教育方式很容易形成“沉錨效應”。
所謂“沉錨效應”,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當一隻錨沉入水底的時候,它是不是很難被撈上來?其實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孩子被我們的思想引導之後,他們就會本能的作出一系列的反應。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可以見人就打招呼,那麼還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這種習慣,顯然這一切都不是孩子想做的,只是陷入了“沉錨效應”當中而已。
就好比我們在遇到男性同胞的時候,會讓孩子管他們叫叔叔,遇到女性朋友的時候,會讓孩子管她們叫阿姨。這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嗎?顯然並不是。但是孩子已經習慣了被父母所引導,所說出的話大都數都是違心的。所以按照這個理念去分析,孩子真的是有禮貌嗎?並非如此,只不過已經習慣了這種打招呼的方式了而已。
所以順著這個資訊我們可以瞭解到很多的事情,譬如孩子究竟想不想要跟陌生人打招呼呢?我們到底應不應該對孩子進行道德約束呢?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如果我們不教會孩子禮貌道德,孩子今後該怎麼辦?的確,在這方面來講,我們教會孩子禮儀道德並不是錯的。
但我們更應該說明前因後果,往往孩子並不知道為什麼要打招呼,不知道為什麼要想長輩問好,他們只是按照我們的想法照做就是。我們更應該灌輸給他們一種思想,那就是打招呼意味著一個孩子是否有教養,只有我們告訴了他們前因後果,他們才會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情究竟出於什麼目的。否則,一味的教育孩子,孩子只是一個機械化的復讀機而已。
很多父母可能會發出提問,那麼“沉錨效應”如此之差,還應該履行“沉錨效應”嗎?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我們只看到了這種效應的壞處,它們依舊存在著好處。
二、“沉錨效應”有什麼好處呢?
剛剛已經說到了,讓孩子無法理解做事的概念,只能成為一個機械化的產物,這就是壞處。但是這並不代表“沉錨效應”就沒有好處了,雖然慣性思維會讓孩子不明事理,但至少有一點可以保持。那就是:不會出錯!
父母給孩子灌輸的理念也許並不到位,但是他們永遠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將孩子設定為一個更高的目標,就算是孩子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他們也會按照父母的話去做。雖然不會百分之百成功,但是可以很確信孩子不會失敗。順著最高的目標去做,能夠保證孩子不掉隊,這樣一來就不會犯低階錯誤,同樣也能夠保持著孩子的高風亮節。
可能就算是解釋了“沉錨效應”的好處,大家也不會很容易理解。那麼我們就一起來深深的探討一下,“沉錨效應”應當如何使用吧!
三、利用好“沉錨效應”,孩子會變得更優秀!
為孩子設定更高的目標讓孩子逢人就打招呼,雖然孩子並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麼,但至少能夠在外人眼裡留下一個印象,那就是孩子很有教養。孩子打招呼是沒有錯的,但是不打招呼就會讓外人表示不滿。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給孩子設定更高的目標。不要是良好,而是最好,好到不能夠再好。
舉個例子,我們想要讓孩子考到班級的前幾名,因此我們給孩子設定一個目標,那就是期末考試要成為全學年第一名。孩子在聽到這個要求的時候,會很顯然覺得這是無法做到的,因為憑藉他們的能力根本沒有裡有考到全學年第一名。
可是設立目標是非常重要的,這會讓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嘗試著去做全學年第一名。雖然結果往往是達不到要求的,但是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他們在班級的名次是名列前茅的。儘管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也成為了非常優秀的孩子,因為他們達到了我們最初設定的要求。
所謂設立更高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奔頭,這樣孩子就知道努力是沒有錯的,按照這個角度去做也是沒有錯的。做不到最好,但是結果往往是可以接受的。
給孩子做好表率另外我們還需要給孩子做好表率,只有我們能夠為孩子起到帶頭作用,孩子才會逐漸瞭解應該怎麼做。譬如我們遇到長輩的時候要上前問好,遇到問題的時候要不斷的堅持。我們要用一生去詮釋那些對自己有益的舉動,孩子就會模仿我們,去做這些事情。我們不需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只要讓他們瞭解這麼做是沒有錯的就可以了,這就是所謂“沉錨效應”。“沉錨效應”往往不在乎原因,它所在乎的就是一個結果,只要結果是讓人滿意,那麼就等於一切都沒有白費。
所以萬事都需要我們的堅持,如果想要讓孩子在“沉錨效應”中獲得好處,那麼我們就應該多為孩子做榜樣。而且我們要知道,沉錨效應的最大優點在於孩子不會出錯,所以我們不要在孩子是否懂這個道理的這件事情上浪費時間,因為我們最初的本意就不需要他們懂。
你會利用“沉錨效應”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嗎?說出你對於這篇文章的看法,我們一起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