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麗萍的辦公桌上總是放著最新的報刊雜誌。這位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法務官,作為市人大代表,始終開啟著收集、關注民生議題的“雷達”。“履職不僅是責任,也是興趣,是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她是公司律師,也是法院特邀監督員、道路觀察員、鄉土調研員,從城市街巷到田間地頭,一直“破圈”“跨界”地捕捉問題。今年兩會期間,她向提交了農民集中居住、宅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建議。
疫情防控下的緊急提議
員工在外出差感染了新冠病毒,算不算工傷?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童麗萍便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緊迫性。她和法務團隊搜尋國家和地方的工傷保險條例及政策,發現缺乏明確規定,主管部門也難以認定。
“這個問題事關整體防疫抗疫的保障、企業的復工復產,應當有個指導意見。”童麗萍馬上著手準備,很快向人大建議:將受單位派遣出差到疫區或在本崗位履職期間染疫的認定為工傷。不久,上海市總工會的工會成員醫藥費報銷政策推出,有效減輕了員工和企業的負擔。2月初,口罩等防疫物資一度緊缺,作為致公黨副主委,她又向建言,藉助網際網路和大資料,實施網上預約,居民就近領取,從而減輕居委會負擔、減少人員聚集。
進入4月,疫情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南京路步行街上,餐飲、婚慶、旅遊的消費糾紛不斷。作為上海市高院的特邀監督員,童麗萍又到黃浦區法院南京東路商圈巡迴審判調解工作站參與工作。在她看來,疫情是突發事件,消費者和經營者雙方都蒙受了損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化解消費糾紛必須在消費者權益保護與商家健康發展之間尋求平衡點。
道路觀察員眼中的城市溫度
特大城市道路資源有限,道交管理直接影響百姓出行,童麗萍樂意走街串巷,以一名道路觀察員的身份查詢問題。
她曾驅車途經徐彙區欽江路。“這條1.5公里的小路上,幾乎每個路口都有一排探頭,是否真的必要?” “稍微壓線就被電子警察抓拍,罰款是否合理?”為此,她開始梳理上海關於違法檢測系統的規範,提出5個建議,如加強網上申訴平臺、加強資料分析研究、客觀評估探頭設定的必要性、最佳化管理規則和處罰尺度。市公安局採納了她的建議,表示將結合“一網通辦”工作,積極推進網上申辯渠道,將傳統線下申辯向線上申辯引導;透過“電子警察”佈局調整,改進、完善和最佳化執法管理工作等。
這樣“貼肉”的觀察自2015開始持續多年。她曾與其他代表一道專門騎共享單車展開“慢行交通環境”建設的專題調研。“如何平衡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各方的道路使用權益?中心城區禁非道路應該如何合理調整?”她與公安部門建立一個名為“城市溫度”的法律監督微信群,時不時會出現她的發問。
轉型成為鄉土調研員
不滿足於觀察城市街頭,童麗萍開始轉向田間地頭,聚焦鄉村問題。
作為閔行區選出的人大代表,去年11月,她在與對口聯絡的馬橋鎮社群村民交談中,話題不約而同地聚焦集中居住政策。童麗萍瞭解到《上海市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實施後,村民對產證辦理、規劃銜接、非農戶口的宅基地權益以及修建方面有不少意見,其中“既有實踐上的規範性問題,也有法律解釋口徑的問題”。她認為,推進集中居住是樁好事,是將農村土地、空間等存量資源盤活,對於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作為一個引導性的政策,要讓老百姓看到好的政策配套機制。
今年兩會期間,童麗萍將調研成果彙總,於1月23日向人大提交了加快農民集中居住程序的建議,同時與其他12名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一份議案,呼籲對上海農村村民建房工作進行專項監督。“2021年上海的鄉村還要完成32個鄉村示範村建設,推進1.27萬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幫助農民獲益。”
“破圈跨界才能讓建議更有力。”履職8年來,童麗萍從人大會議期間和閉會期間的各項專題調研、座談和交流活動中,收穫了所需的支撐性資訊。無論是疫情下的他人遭遇,還是切身的道路觀察,亦或是踏入完全陌生的鄉村問題,童麗萍都運用法治思維提出一份份建議,而日常主動的走街串巷、尋訪調研,讓她既瞭解民生熱點,又加強自我學習,提出的建議接了地氣、有了溫度、經得起推敲。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曹飛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車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