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電影《飛躍老人院》劇照
在中國的傳統理念中,父母和子女的牽絆是一輩子的,“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是我們共同嚮往的兩代人的相處方式。
可是現實生活中,至親至情,卻常常演化為父母看著子女的背影漸行漸遠,那些愛和關心的最後結局,並非團聚,而是別離。
我的鄰居孫爺爺今年已經80歲了,身體也大不如從前,這段時間我常常看見他坐在家門口的樹下發呆,眼裡有太多我看不懂的情緒。
孫爺爺說:“人老了,想回農村老家了。”
過去的三十年間,孫爺爺和他的老伴兒一直輾轉於各個兒女的家中,幫助事業繁忙的他們,照顧尚且年幼的孫子孫女。
但是五年前,孫爺爺的老伴兒因病去世了,從那以後,孫爺爺不管做什麼都覺得提不起興趣,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坐在窗邊發呆。
孫爺爺變得越來越焦慮,多次提出想回老家。
老一輩的人,對於“落葉歸根”這個理念十分看重,但孫爺爺悄悄告訴我,他執意回老家,並不是因為落葉歸根,而是有三個原因。
我聽完了之後,不免有些傷感,對於親情,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一:不想麻煩和拖累子女
為人父母,最大的初心,就是子女一生平安順遂,哪怕到了晚年,他們所求的也從來不是自己。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為子女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物質基礎,但關於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卻從來閉口不言。
老人眼裡的麻煩子女,大多都有這三方面。
首先,生活方面。從前,老人和子女同住,還覺得自己能夠幫上忙,比如打掃衛生、做飯。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身體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體力不支、行動不便,甚至出現不適,需要吃藥就醫。
在這種情況下,老人會覺得自己對於子女是一個累贅,只會拖累他們。
其次,經濟方面。對於老年人來說,正常的支出並不算什麼,但一旦出現疾病,需要的花銷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所以很多時候,老年人總是非常抗拒醫院,明明身體不舒服卻從來不說,無非就是怕在經濟方面麻煩子女,給子女帶來壓力。
最後,情感方面。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老人總是沉默寡言,什麼也不愛表達。
其實,他們也有情感方面的需求,也渴望有一個人能陪自己說說話。但他們在這方面異常擅長隱藏。因為他們知道,兒女忙於事業,孫子孫女忙於學業,大家都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顧及,他們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孫後代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孫爺爺說,如今待在子女身邊,他已經幫不上忙了,反而會給他們添麻煩。他已經能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在一天天變差,他不希望子女再為他勞神費心。
他們一切安好,他也就心滿意足了。
二:在城市生活不習慣,熟悉農村的環境,不孤獨、不拘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對於新事物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逐年下降,所以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會習慣待在熟悉的地方,不願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城市和農村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它們有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有完全不同的人文風俗,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習慣。
特別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科技更拉開了城市和農村的距離,在城市,幾乎已經看不見現金的身影,很多人只帶一部手機就能放心出門,購物也大多透過網路。
對比之下,農村的普及程度就遠遠沒有這麼高,生活的便利程度也無法和城市相提並論。
可是對於老年人而言,農村的生活才能真正讓他們安心。城市那些透過手機的支付和消費,總讓他們心下惴惴,生怕在不知不覺中就受了騙。
智慧生活帶來的便利並沒有普及他們,反而給他們帶來了壓力,這種壓力,往往也會摧毀他們的自信,讓他們產生“我跟不上時代了”、“我怎麼總給子女添麻煩”的挫敗心理,加劇了他們對城市生活的不習慣,甚至是排斥心理。
在一些發達的城市,地鐵、公交車佔據了交通出行的主導地位,很多時候出門辦個事,路上的時間就要花上大半天,而在農村,不管去哪裡,最多也就是十多分鐘的事情。
老年人的精力和從前相比已經大大下降,無法負擔長時間的在外奔波,也因此在城市裡,大多老年人都不願意出門,可待在家裡,也不過形單影隻,只有自己和自己說話。
友情的缺失也讓老年人無法習慣城市的生活,鄰里之間,不再是親密無間的交談,而是帶著冰冷和戒備。在小區裡,很多時候連個認識的人都沒有,出門兜一圈,都看不到幾張笑臉。
孫爺爺就說,在城市裡,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也大,並不適合他這個在農村待了大半輩子的人。哪怕已經生活了好幾年,他還是無法習慣城市。
可能一個人,還是對出生的那個地方,有著最濃烈的情感吧。
三:兩代人有代溝,生活在一起容易有矛盾
兩代人之間的代溝,能從青春期開始,一直延續到老,因為兩代人的成長背景、人生閱歷都截然不同,所以很難真正理解對方的思想和處境。
之所以能夠維持和平,是因為愛和包容,孫爺爺就說,他很多時候確實看不慣兒子花錢大手大腳,也看不慣他成天就知道抱著手機玩,但說了之後兒子並沒有任何改變,甚至還覺得他嘮叨,很容易引起矛盾。
而且,萬一兒子兒媳吵個架,他作為長輩,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
兩代人往往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同住一個屋簷下,就是將這些差異擴大化。所以,有的時候孫爺爺也不太願意去摻和,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婚姻情況。
他說,他回了老家,子女們也才會生活得更加自由。
其實,說來說去,老人就是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父母的奉獻思維,從子女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延續,直到生命盡頭。
這三個理由,都是老人對子女最真切的愛,聽孫爺爺說完,我有一種淚目的衝動。哪怕到了晚年,做父母的,也依然在用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成全兒女。
但站在子女的角度上想想,兒女也不希望父母什麼都放在心裡,總是壓抑自己、委屈自己,讓他們想要盡孝,卻又不知道該以什麼樣的方式。
有什麼問題,大家可以一起溝通交流、協商解決,埋在心裡只會讓矛盾愈演愈烈。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作為子女,也要多懂得為父母考慮,不是他們不說,就可以當作不存在。不要總把他們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要多照顧他們的情緒,多陪陪他們。
孝順永遠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實際行動的詮釋。
父親節快到了,如果實在沒有時間陪伴在父親身邊,那就用自己的方式,去關懷一下他們吧,不要讓自己的父母,總是在揹著我們羨慕別人的父母。
孟子曾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孝順是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多給父母一點關愛吧,不要讓你日漸老去的父母,跟不上時代,同時也與你越來越遠。
END
今日話題:
如果將來你老了,你也會選擇回農村老家養老嗎?
來留言聊聊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