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新而論·大國經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釋放創新驅動效能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性、體制性與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不斷凸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歸根到底要靠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無論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在立足科技創新,釋放創新驅動效能,讓創新成為發展基點,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改革,著力提升創新績效,增加科技成果供給;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讓更多成果走向市場,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高階裝備、重大工程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績。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的背後是持續深化的改革之力。然而,我國科技與經濟聯絡不夠緊密的深層次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破解,這就需要我們儘快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關隘,以各方合力共同推進我國科技成果加快轉化,深化改革創新。

資料圖片: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經濟網劉天一 攝)

抓好科研評價機制 促進原始創新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已取得長足進步,但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短板依然突出。補齊這一短板、強化薄弱環節,迫切需要健全基礎科學研究評價體系,尤其是要抓好科研人才建設、科研激勵機制等制度落實,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鼓勵培養更多頂尖人才和團隊,從而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近日科技部等5部門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強調,要“建立有利於原始創新的評價制度”,這為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提供了重要支援。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儘快健全完善基礎研究評價體系,並對此進行科學規劃。

此外,我國在圍繞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與創新主體活力等方面,也出臺了系列改革舉措,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促使科研院所及高校成果轉移轉化通道更加通暢。

建立政企溝通機制 疏通轉化鏈條

促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需要克服‘水土不服’‘不接地氣’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建立暢通有效的政企溝通機制,採取多種方式及時聽取市場主體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反映和訴求,有的放矢地鼓勵和支援市場主體拓展創新空間。

近兩年來,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缺乏承接載體、專案沒有實施場所等難題,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建立了基地承接專案機制,規劃建設了中科院2號產業基地和上海交大包頭新材料產業園,為兩大院所科技成果中試和產業化提供獨立的專用成果轉化基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包頭稀土高新區嚴密部署、科學統籌、提前預判,在確保疫情防控各項制度措施嚴格落實的基礎上,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切實為企業解決開工復工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有效穩定了區域經濟發展。

在疏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的過程中,政府要用好改革這個科技創新引擎的“點火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建設,完善政策支援、要素投入、激勵保障、服務監管等長效機制,支援有條件的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案,構建起、維護好支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環境。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適應產業發展

科技部發布的全國技術市場交易快報顯示,2019年我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超過2萬億元。這一令人矚目的成績單,既反映了市場對技術的強烈需求,也顯示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蘊藏的巨大潛能。

科技成果轉化不順暢,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況。促進形成科技成果轉化良性迴圈,需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只有透過市場這一手段,讓技術得以作為一種市場要素自由流通,才能降低交易成本,使技術創新端和產品供給端緊密配合,對產業發展形成有力支撐。

當然,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生態鏈條上的驅動作用,還有助於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成果產出機制,引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面向社會民生現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發展需求展開科研攻關,加快新技術新成果轉化應用,及時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切實增強國家科技創新和應急應變能力,從而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創新效能。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23 字。

轉載請註明: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釋放創新驅動效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