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於五一,不推薦任何票,只是思考記錄,純屬瞎分析。這是文件版,手稿在最後。
科技的估值首先是和所處的時期有關。大致是初創期,發展期,成熟期。
國內的大部分企業處於初創期,而美國則是大部分處於成熟期,相對估值差異非常大,估值方式也不一樣。而且即使是同處於初創期的企業,國內的企業擁有更高的確定性——國產替代,所以,即使是同期的初創企業,a股也要享受更高的溢價。
更細緻來說:
美國在最初的時候,對與初創企業更多的也是採用ps,市場空間法等等估值,也是給與初創科技股以非常高的估值。以微軟來看,即使成為巨頭之後,最高pe仍達90 。而且這還是在美國這種充分競爭的市場下,初創企業往往面對著激烈的競爭環境,有著較高的不確定性。
對於a股的初創企業,多數是行業內的核心或者頭部企業。因而應該給予更高的確定性溢價,稀缺性溢價,以及高增長預期溢價。
所以,a股科技,特別是科創板科技相對估值方面應高於美股同期科技企業。
但是,處於成長期/初創期的企業,估值不應大幅/長期高於成熟期的估值,否則就是泡沫。
所以對於卓勝微、滬矽而言,估值難以大幅提高,因為美股中有成熟的企業估值壓制。
多角度來看,無論是從技術,營收,利潤等方面,卓勝微的估值不應超過skyworks,qorvo;滬矽不應超過sumco,ag,環球晶圓。
目前來看,滬矽是貴了,以美股的成熟企業為錨,美股把sumco,ag均是以化工企業,週期性企業進行定位和估值。非常合理。從世界來看,各大廠家所佔據份額穩定,並且營收利潤呈週期性變化,並且是重資產企業,無法給與高溢價的。
按照滬矽產能的釋放,以及國產替代的程序來看,在樂觀的情況下,2-3年後,滬矽理論上可以達到ag,sumco的市場份額,那吃下的份額,絕大部分是來源於這幾家和一些晶圓市場的增量。而且這是一個確定性較高的歷程。相對於本行業而言,滬矽向上,其他向下。所以即使在同樣的份額之下,滬矽的估值應遠高於sumco。
再橫向對比科創裡面其他的半導體材料公司,滬矽的估值並不算貴,甚至可以說便宜。
綜上,滬矽貴,但是並不是特別貴。
以上均是瞎想,需要一些驗證:如果有朋友知道:在同一市場下,同一行業內,佔據低份額的企業市值高於高份額企業的市值,麻煩告知一下。我研究研究,看看是否與滬矽所處的情況是否類似。以佐證我的推測。
五一瞎想之二:近期的策略
首先明確:拐點難尋,這是幾個月的發掘,不得不面對的事實。2020的情況與2019差異十分巨大。
那超額收益的策略呢?
1.尋找產能提升的企業(弱拐點)
①需要特別關注IPO,特別是科創板,創業板的IPO
說到這,得tm反思一下。最近看了那麼多招股書,為什麼tm的不去研究研究光雲??!!
②關注產能即將釋放的企業,如去年的ydm。mskj,jfkj。
這需要統計大量企業的產能,產能利用率,募資建廠的進度,工作量十分巨大,可能需要招募團隊。如果有朋友知道,如何能夠在choice,wind裡面進行快速篩選產能資料,麻煩告知,能夠節省大量工作量。十分感謝!!!
2.尋找業績激勵/承諾的企業:如業績承諾有較大提升,比如去年的亞光,年初的得潤。
這個工作量也是十分巨大,具體如何操作還得想想。
同樣如果有朋友知道,如何能夠在choice,wind裡面進行快速篩選業績承諾,激勵的企業,麻煩告知,能夠節省大量工作量。十分感謝!!!
3.等待政策/突發事件/需求突變型機會
如信創,2019的tws,可能還有國六
2020.05.05更新:
中芯的迴歸,是改變科創板估值的一次迴歸,一旦中芯迴歸,a股所有科技股的錨定就是中芯,而美股成熟企業的估值壓制會成為一個若因素。中芯的迴歸,承擔的是風向標的作用,zz任務,募資作用,絕對會成為半導體裡面航母級企業。如果中芯能夠獲得超高溢價,比如市值達到5000億以上,那麼所有的a股科技股的空間就打開了。
附圖為手稿,當時怕思路隨風消去,快速記錄,字跡潦草,不忍直視……
/xz